校企合作培育人才對策
時間:2022-09-27 11:15:00
導語:校企合作培育人才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育形式是“雙贏”的,對二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意義
校企合作教育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只有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緊密合作,共同培養人才,才能達到高職院校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辦學目的。為達到這一教學目的,高校須以校企合作為結合點,有針對性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術性人才,高校須依靠企業的專家、社會的行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來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由于招收來的學生是企業未來的急需人才,所以企業愿意在人力和財力上支持學院辦學,如共同制訂教學計劃,提供實習、實訓設備,派出技術人員講學,設立獎學金等。這使高等教育由學校單方辦學,變為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辦學,使學校辦學資源大大擴展,教育空間由課堂延伸到車間。校企合作為學生成為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堅實的平臺。
二、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政策與法規不健全。政府缺乏有力的財政和政策、法規的支持,使院校與企業合作缺乏依據和潛力。盡管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來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頭上。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監控,沒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政府呼聲高、促進措施滯后”是影響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問題。
2.有些企業觀念與認識不到位,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有學者提出當前的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形式是一種“認識性實習、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同時“學而優則仕”等觀念還制約著校企合作的推進而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企業和學校在經營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給“校企合作”蒙上一層陰影,具有“學校一廂情愿,企業無意參與”的特點。同時,盡管國家有文件規定,要求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或經營(利潤)總額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訓經費,但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企業并沒有提取此項經費或將此項經費用于職工教育培訓和培養高技能人才上。
3.深度不足、形式不多。目前校企合作無論從合作的內容與文化的融合、彈性學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內工業中心”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結合其實質是一種“換工式”的合作,雖然“換工式”合作在目前現實條件下有一定的意義,但“換工式”合作對培養目標又存在很大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企業以利潤為核心來安排教學實踐,影響了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學校以減輕負擔為重要內容來安排實踐實訓,使產學結合的結構合理性丟失,并導致學生成為簡單勞動力的使用,嚴重影響了教學本質。.院校的教學管理措施不強。目前,院校中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與企業需求不符,大眾化和學科化等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影響著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職業特色不濃,培養的人才是“簡單操作型”,使校企合作產生了人為的困難同時,校企合作的評價、學分認定、教學計劃的制訂等方面存在一定難度,也是影響校企合作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5.學校從企業聘請的兼職“雙師型”教師的自身工作與兼職教學及其管理的矛盾。被學校聘請的企業兼職“雙師型”教師,一方面要完成企業內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完成學校里的兼職教學工作,由于這兩種工作的性質、要求和管理機制等都有很大不同,兩種工作會經常產生沖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難以協調。
三、解決校企合作問題的對策
1.建立相關的政策與法規。要盡快完善我國職業教育的法律體系,督促各級政府依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職業教育法》的具體實施條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學校、企業或科研機構各方在實施職業教育中的責任與義務。政府要做好合作的“推動者、利益的協調者、過程的監督者、成果的評估者”等角色。
2.加強宣傳與交流。通過宣傳教育使企業充分認識到參加校企合作對企業所帶來的種種益處:可以直接減少企業的用人成本企業依托學校資源,在員工培訓、技能提升、技術成果轉讓孵化等方面成本都將大大降低等。政府、學校、媒體更新教育觀念,并通過樹典型、設獎勵等措施,激發企業與社會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同時,學校要積極主動地與企業的廠長、經理及員工們加強聯系,擴大感情交流。在安排學生實習、實訓時,要與企業合作,制定詳細、周密的計劃,盡量在時間與地點上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
3.加強管理與課程建設。學校要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和所需情況尋找合作對象,在確定符合雙方發展戰略并相互認同的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具體的合作的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和執行計劃,并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合作雙方要簽訂合約,并加強績效評估與監督,從而實現校企合作價值的最大化。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提取教育經費的監管工作,對企業采取定期的監督和檢查工作。
4.推行發展“訂單式”教育,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學校要時刻關注企業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方向,確定培養培訓規模,開發、設計、實施靈活的培養培訓方案,并做好企業科技創新、規范化管理、人力資源開發、業務領域拓展、互惠互利等工作,真正把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落到實處。
5.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溝通協調工作。對“雙師型”教師在學校的教學工作與在企業的工作時間安排好,避免出現撞車的現象。積極利用企業生產的淡季來為在校的學生授課,因為這些教師同時也是企業的生產技術骨干力量。同時學校自身也要積極地調整課時計劃,盡可能在企業生產的淡季來進行合作。
- 上一篇:社區有關殘聯工作計劃
- 下一篇:血液科護士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