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村級公益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時間:2022-02-19 04:02:00

導語:湖北村級公益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湖北村級公益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當前村級公益事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嚴重。據有關部門的資料,湖北省782處大中型泵站主電機和水泵老化率分別達到62.6%和70.8%,有的基本屬于淘汰產品,渠道建筑物老化率在40%以上,灌溉能力下降。2004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積2071千公頃,比1995年減少101.08千公頃,減少4.7%,旱澇保收面積1693.55千公頃,比1995年減少124.3千公頃,減少6.8%。鄂州市沼山鎮楠竹村、少豐村,臨江鄉胡林村等村的水利設施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有的已經完全毀損不能使用,勉強可用的其維護成本也很高,無形中給農民增加了負擔;加之設施的不配套,低洼農田遇雨成澇,難以排漬。離水源較遠的田地水源流程長,閘口多,渠道不暢,損耗大,抗旱成本高(近水口與遠水口的畝灌溉成本相差30元左右)。有些水源甚至難以到達,造成土地撂荒。據荊門市農調隊2004年對全市10個鄉鎮20個村200戶農戶的問卷調查,64%的農民認為現在的水利設施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的需要,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枝江市仙女鎮煙墩包村離水庫只有10公里的路程,但水庫從放水到該村卻要二十多個小時,有些邊遠村甚至要等十天半月,水到田時已過了農時。

2、農村道路建設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地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想千方設百計使交通狀況有所改善,但與農村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還很不適應。據湖北省運輸管理局介紹,全省已開通鄉村客運線路1929條、鄉村客運車輛6481輛、1.2萬多個行政村通客車,自然村通車率為40%,通達行政村的鄉村客運網絡尚未建立,鄉村客運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于鄉村經濟的發展、滯后于鄉村公路網的建設、滯后于干線客運網絡的建設,鄉村農民出行難問題仍十分突出。全省鄉鎮至村、村與村之間客運班次少、密度小,在等外公路沿線的1435個鄉村,農民出行基本無客車可坐;鄉村客運市場中符合國家規定和標準的客車供給嚴重不足,大量農用車、貨車、三輪車、摩托車等非法載客車輛充斥市場,即使在線營運客車也主要是退役下的老舊、報廢車輛,農民乘車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鄉村客運候車設施供給不足,全省已建成的775個鄉村客運站中,有158個站點因公路改道、客流等原因被閑置或挪作他用,正在用的鄉村客運站點大多設施陳舊、站房破爛、無人管理,農民基本是在日曬雨淋的露天環境中候車。同時,由于管理部門長期忽視鄉村客運市場監管,鄉村運輸經營者素質較低,鄉村運輸市場上的欺行霸市、超載運營、亂停亂放、倒客宰客等現象十分嚴重。

3、農村教育困難大。教育是農村公益事業開支最大的一塊,近年國家雖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農村教育發展仍然困難。一是少數地方教師工資有缺口。據湖北省教育廳的信息,去年省財政廳下達專項轉移支付資金4.7億元,全省絕大部分農業縣(市)落實較快,教師前五項工資基本得到保證,但少數縣(市)教師工資有缺口。石首市財政發放的教師工資不夠教師工資的前四項之和。高陵鎮小學36名教職工每月要自籌工資13544元。二是債務重,影響正常教學。據湖北省農調隊2003年對375個鄉鎮調查,在“普九”達標驗收后,債務總額為14.85億元,經過近幾年的償還,2002年末還有債務余額11.22億元,每個鄉鎮平均為299.2萬元。在調查的300所農村小學中,有227所負債,占75.67%,平均每所學校負債19.82萬元。其中有199所是屬于“普九”形成的債務,占87.66%,平均每所學校“普九”債務余額為18.64萬元。75所農村初中有71所負債,占94.66%,平均負債113.58萬元。其中65所學校的債務是“普九”形成的,占91.55%,平均負債余額為97.55萬元。“普九”債務普遍存在,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村中小學校的健康發展,也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還挫傷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據校長們反映,債務已成為學校的沉重包袱。每逢開學和年終,債主討債不離校門,有的校門被鎖,有的債主住在學校不走;有的在校長家里糾纏不放,白吃白喝;甚至還有的學校被告上法庭。三是師資力量特別是英、體、美、音等專業特長的老師明顯欠缺。如應城市被調查的中小學在校生5000多人,在編教師278人,多年來沒有增加新教師,部分教師向條件好的市區學校調動,致使農村教師不足。

4、醫療衛生條件尚需進一步改善。到2003年,湖北省有3921個村無衛生室,占當年行政村數的14.2%,比1995年還上升1.2個百分點。2003年,全省實行合作醫療的村只有2863個,占當年全省行政村數的11.34%;實行醫療保險的村18703個,實行大病統籌村537個,其他醫療保障方式的村279個,分別占當年全省行政村數的74.11%、21.28%和1.11%。

5、其它公益事業如五保、殘疾、軍烈統籌、計生婦檢、困難戶子女上學救助等因村級經濟薄弱,很難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類似禽流感瘟疫、種養業中大面積病蟲害造成的損失以及村民糾紛服毒等突發性事故很難解決。

二、影響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農村公益事業發展遲緩,一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二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國家稅收和財政體制實行偏向城市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使各級財政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數量較少,而且農民在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情況下,很難再統一起來投資興建公益事業,致使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缺乏財力和勞務支撐;三是在思想觀念上對村級公益事業缺乏足夠的重視。受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一些地方領導過多地重視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更有甚者,少數地方領導過多地注重政績工程,造成村級公益事業發展滯后。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投入嚴重不足。一方面,以前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主要依靠向農民收費來維系,現在只能按“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另一方面,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所有公益事業項目。

二是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的情況下,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

三是村級債務沉重,影響了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發展鄉鎮企業,超前超能力地集資貸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級債務,一方面使集體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財務管理混亂,一些農民認為村干部在工程建設中撈取了私利,因而干群關系緊張,工作難開展,嚴重影響了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興辦村級公益事業的對策建議

當前,興辦村級公益事業的突出問題是資金短缺和管理主體缺位。為此,一方面,要改革農村公共產品和公益事業投資體制,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新機制,多渠道籌措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資金。另一方面,基層政府要轉變職能,加強對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組織、協調和領導。

(一)各級政府要轉變職能,把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越來越要求各級政府組織的工作方式要由過去的行政命令向依靠市場調節轉變,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服務;由領導型的管理模式向服務型管理模式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成了政府組織當仁不讓的重要工作。因此,各級政府特別是鄉鎮要重視農村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把公益事業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湖北省仙桃市自2000年以來,在農村道路建設方面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18個鎮(辦)均通了二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通了油路和水泥路,初步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為主軸,以通鄉二級公路為骨架,以通村油路和水泥路為基礎的農村公路網絡。許多農民在自家門口就能乘上客車,在自家田頭就可將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交通條件的改善為傳統農業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高附加值農業轉變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村二三產業和城鎮化的發展,從而吸納了近2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湖北省武穴市結合文明新村建設進行的道路建設和“改水、改灶、改廁、改塘、改場”等公益項目,農村衛生面貌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文明新村的硬件設施更加完備。2004年僅刊江辦事處通過實施“五改”,新建沼氣池210口、建養豬小區26處、公廁15處、曬場83處,13個村用上了自來水。隨著農村環境的改善,村民隨地吐痰、隨處倒垃圾、隨地大小便等不良習氣也得到改變,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二)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實現多元化投入興辦農村公益事業。從根本上看,國家應在收入分配上進行稅收及公共財政體制創新,加大向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一個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真正有效的公共財政體制。目前,縣、鄉財政都很緊張,興辦農村公益事業困難大。為此,國家要改革財政支出制度,要向農村教育、文化、科技以及其它基礎設施方面傾斜,出臺一些有利于社會合力興辦農村公益事業的政策措施,使城鄉經濟和社會公益事業同步發展。大力推廣仙桃市促進農村公路建設和發展的成功經驗。仙桃市的作法主要有以下9點:①實行“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的公路建設政策。公路路基施工實行屬地負責制,誰的行政段由誰負責路基土方工程,并無償負責征地、拆遷,無償為公路建設和養護解決好取土和堆料場,無償提供施工便道,無償維護治安秩序。②堅持“統一規劃、分級負責、條塊結合、聯合建設”的原則。列養公路和擬建二級公路以交通公路部門建設為主,非列養公路以地方政府為主建設。③實行鄉村公路路面改造補助政策。通鄉公路或連鄉公路改建為三級以上油路或水泥路的每公里補助10萬元;鄉通村公路改建為四級以上油路或水泥路的,每公里補助7萬元;未通村公路的村修建等級公路,每村補助1萬元。④對規劃建設的通鎮二級公路和連鎮公路路基加寬用工,納入市級民工建勤用工計劃,分年到位,集中使用,由相關鎮、辦、場組織完成施工任務。對通村公路建設用工,由鎮組織村組民工完成。⑤加強出租車有償使用費征收和管理。城市出租車有償使用費全額用于公路建設項目,每年可籌措建設資金900萬元。⑥市政府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1%,作為交通建設發展基金,專項用于公路建設和養護。⑦強化交通事業的公益性地位,對按預算外資金管理辦法管理的各項交通資金免征調控基金,對交通建設實行零收費和零收稅。⑧進一步拓寬公路建設資金來源。采取轉移支付中解決一點,“一事一議”政策集中一點,企事業單位集資一點,在外人員捐助一點,爭取國家和省市補助一點,公路林地使用權轉讓收益一點的辦法多元化籌資。⑨通村公路建設與市直單位駐點包村工作緊密結合。每個市直單位包一個村,修一條油路或水泥路,年底考核驗收。

仙桃市在爭取社會及個人捐款支助農村道路建設方面的主要作法一是盤活土地資源。以路招商、以地生財、以地養路是仙桃市農村公路建設的一個有效籌資渠道。該市龍華山辦事處把修路與路邊土地綜合開發結合起來,利用地處城郊的地緣優勢,通過借貸修路改善投資環境,以環境改善促土地升值,以土地升值置換農村公路建設資金。2004年該辦事處置換資金400萬元,開工通村公路近20公里。二是拍賣路橋冠名權。如仙光公司投資80萬元,在毛通公路上建水泥混凝土路面2公里,此段路冠名“仙光路”;沔城中學歷屆高考狀元籌資40萬元建設豆刂溝橋,此橋冠名為“狀元橋”;沔城鎮7.5公里城邵公路由民營企業家張加良捐資200萬元修建,此路被冠名為“加良路”。三年來,共拍賣路名橋名13處,籌資960萬元,修建通村公路60余公里,新建或改造農村橋梁6座。三是出讓林地使用權。公路路基加寬后,拍賣公路林地經營權,在路兩側建設速生林帶,將林產收益用于公路建設和養護。近幾年來,仙桃市共拍賣林地使用權300公里,鎮村兩級收益1800余萬元,全部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四是動員社會有識之士和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企業家捐資修路,鼓勵鄉鎮企業自費修筑專用公路。三年來,全市共接受各類捐資1640萬元,建通村油路或水泥路120公里。

(三)政府要積極引導和服務,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稅改后,村級公益事業的興辦主要依賴籌集資金和組織勞力,關鍵在于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精神,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務”的民主權利。武穴市農民創辦“農村公益事業促進會”,農民自愿組織起來開展公益事業建設的作法符合了這一要求。2003年,武穴市龍坪鎮五里村胡勝垸17位村民自發組織起來,成立“公益事業促進會”,為垸里籌款37.5萬元,硬化了環村水泥路,砌起了池塘護岸,建起了養豬小區,垸貌煥然一新。胡勝垸的經驗很快被村干部推廣。半年時間,村里7個自然垸,除垸垸通水泥路外,還硬化鄉村小路近3萬平方米,總投資達100余萬元。武穴市在對“胡勝現象”進行認真總結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及時規范,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幫扶、農民自愿、老板捐贈、民主管理”的農村公益事業運作方式。到今年2月下旬,全市60%以上的村成立了公益事業促進會,12個鄉、鎮、辦事處全部建立了公益事業促進會組織。鄉鎮、村、垸三級促進會通過籌措資金和物資,共建成通村、通垸水泥路368公里,綠化公共場地4.2萬平方米,建提水泵站70座、沼氣池2800口、水沖式廁所123座、養豬小區98個、各類文體設施342處。

(四)量力而行,規范“一事一議”

操作程序。重點要把好“四關”:一是預算關。本著“有事籌資、無事不籌”的原則,按照當地實際,區別輕重緩急,講求實際效益,確定當年所辦的有利項目,決不能不顧實效或迎合上級旨意搞花架子和超出群眾承受能力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對村民議定的項目,需要多少籌集多少,決不允許強行按上限籌集資金或勞務。對于急辦的集體生產公益事業,如確需借貸資金,要首先考慮本村是否具有還貸能力,對有還貸能力的,資金借貸必須嚴格控制在村級經濟可以承受范圍之內,并通過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制定還貸期限和標準。沒有還貸能力的,一律禁止舉債。對盲目舉債興辦項目,導致增加不良債務的,誰經手誰承擔還貸責任,決不能將債務轉嫁到農民頭上。對于農民迫切要求辦,同意出錢辦,但按政策收款很難辦起來的公益事業要報請有關部門審批后,靈活處理,急事特辦。二是程序關。“一事一議”籌資方案經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后,報鎮政府審核,經縣(市、區)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后實施。經審批后的籌資籌勞工程建設實行議標或招標,工程完工后進行決算和審計。村民主理財小組要對資金使用進行監督審核,不符合財務規定的不予報賬;資金使用情況要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不按照程序報批的籌資方案農民有權拒交。三是監管關。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按照政策、法律、法規規定,切實加強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監督管理。重點抓住以下幾個環節:①事前項目審查把關。主要審查議事范圍是否合理、議事程序是否合法,呈報資料是否真實、分攤對象和辦法是否適當合理、減免措施和對象是否落實、標準是否超限等。對違反規定加重農民負擔的項目必須制止和糾正。②事中資金使用監督。要按照村財鄉管的規定要求,對村級“一事一議”項目所籌集的資金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實行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對村民委員會報賬票據進行嚴格審核凡不符合專項資金支出項目的票據一律不準接收報銷。對籌集資金轉移用途的,必須堅決進行糾正。③事后決算專項審計。要對經審批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決算情況逐村進行專項審計檢查。對群眾意見較大、反映較強烈的,應及時組織專門力量進行重點審計;對確有問題的,所籌資金要實行專戶核算,專款專用,若有節余,應用于以后的公益事業項目。四是公開關。凡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的,其目的、意義、用途要通過村務公開欄或其它形式向群眾解釋清楚,讓大多數群眾參與討論決策,充分體現自覺自愿原則;籌集的資金,要規范運作,做到賬目清楚,支出有據,并及時向群眾公布所有支出情況,讓群眾覺得錢籌得應該,繳得合理,用得其所。

(五)引入市場機制,鼓勵支持民營公益事業的發展。在國家財政對農村投入不足,農民投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鼓勵支持有能力的私營業主投資興辦農村公益事業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湖北省曾都區私營業主投資興辦小型水利熱情很高,民營水利已成為小型水利建設投資主體,效果顯著。去冬今春,曾都區民營投資興辦各類水利工程項目達9937處,占水利建設總處數的83%,投入資金達5381.2萬元,占總投資的82%。均川鎮企業職工夏雄章,投資20余萬元,在紅石埡村三組修建了1處蓄水近7萬立方米的大堰塘和2口2.5畝水面的標準堰塘,改善灌溉面積250多畝,結合水面開發,承包荒山20畝,搞起了養殖、種植綜合開發。厲山鎮富足村村民肖念楚,聯合3家農戶投資100余萬元,在富足、東方、勤勞三村交界處聯合開挖水保經濟林基地1000畝,計劃發展果樹種植韓國金塔辣椒,其規模大、標準高。尚市鎮旭益村六組村民黃光銀以5000元中標取得了本組一口堰塘15年經營權后,投資2萬元對堰塘進行擴建改造,增加蓄水30萬多立方米,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80多畝。紅旭村1組村民李云萬租賃了本組小型固定提灌站20年經營權,由于他精心管理,每年節約電費2500多元,節約維修費3000多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