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關于推行“一免兩補” 政策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2-19 06:06:00

導語:湖北省武漢市關于推行“一免兩補” 政策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湖北省武漢市關于推行“一免兩補” 政策的調查與思考

武漢市農村大力推行“一免兩補”(免征農業稅、糧食生產直補、良種補貼)政策,是依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著眼于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發展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一免兩補”政策,不久前,我們到武漢市四區———蔡甸、江夏、黃陂、新洲,與部分干部、農民座談,并深入農戶察看“兩補”的發放單據。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免兩補”政策的推行使我市“三農”工作發生了不少可喜的變化,廣大農民對此無不歡欣鼓舞。但在同時,與這一政策的推行相伴隨,農業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漸次暴露出來,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一免兩補”帶來了三個可喜變化

一是農民種田的動機由消極向積極轉變,即由“為了糊口”而種田轉向“為了增收”而種田。實施“一免兩補”之前,由于負擔過重,不少農民只愿意種維持溫飽的“口糧田”,而不愿意承包更多的田,這不僅造成了耕地的拋荒現象,也使耕地的“二輪承包”難以徹底落實?!耙幻鈨裳a”政策使農民的負擔明顯減輕,種糧的預期收益明顯提高,“要田種”成為農民種田積極性高漲的突出表現。

二是拋荒向復耕轉變,粗放耕種向精耕細作轉變。“一免兩補”在客觀上增加了土地的預期收益,提高了農民在田地上增加投入、精耕細作的積極性,各區的拋荒地紛紛復耕。如黃陂區蔡店鄉以前的拋荒地面積占總耕地的30%,現在已不到10%。

三是村委會的職能開始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耙幻鈨裳a”政策的落實,減輕了“村官”的工作負擔,改變了以往那種“催稅催款”的管事式工作方式,其職能正向引導和服務于農民致富轉變,干群關系也由此得到改善,從而為鄉村機構和人員的精簡創造了條件。

二、推行“一免兩補”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調研中,我們發現,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承包經營責任制的不完善、土地流轉的規范性差、農業產業化同承包制之間的制約關系等,皆不利于進一步推行“一免兩補”政策,有必要引起重視。

1.如何更好地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問題。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而產業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把土地適度集中,實行規模經營。但“一免兩補”后,土地的升值效益實在令人心動,于是許多農民或要求提高已簽約的土地流轉價格,或要求終止流轉合同,有的干脆單方撕毀合同。如黃陂區蔡店鄉在發展產業化經營中,于今午2月引導300農戶與“三綠公司”簽約了種植辣椒出口韓國的訂單,但在苗子育成即將移栽時,60%的農戶卻要求中止合同而“退椒還糧”,使鄉里和“三綠公司”進退兩難。

2.如何進一步理順土地經營權歸屬問題,種糧預期收益的增加,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不少農民因此“搶田種”或是“要田種”,這就使得過去就存在的土地經營權歸屬不清的問題進一步顯現。土地經營權歸屬不清的表現主要有:“有地無證”、“有證無地”以及“一地多證”和土地流轉無憑無據兩大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在土地“二輪承包”過程中,一些行政村或因組織不健全而導致發包工作無序,或沒有嚴格按照有關政策與法規認真核實土地面積,或沒有按照規范填報面積,或沒有按規定下發《土地經營證書》,致使“二輪承包”不到位;二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的村在集體收回發包權時,或沒有書面通知放棄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或沒有報鄉鎮政府備案,或根本沒有經過村民大會討論通過,致使土地流轉管理工作不到位。

3.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民土地維權意識問題?!皳屘锓N”現象的發生,—方面反映農民維護自身承包經營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農民土地責任觀念與法制觀念淡薄。一是重權棄責。有的農民認為“手中擁有承包權,反正不納稅,也沒有什么責任可負,不要白不要,要了白要”。這種觀念支配下的“搶田”實際是為了“占田”,即獲得承包權后,高價出租謀利。二是土地法律意識薄弱。土地流轉過程中強行流轉、單方面撕毀合同、出爾反爾等違約現象屢見不鮮。

4.如何有效地解決土地資源權利配置不平衡問題。農村人口處在經常性的變動之中,但人口減少的農戶,甚至長年在外打工或完全遷走了的農戶誰也不愿意放棄土地經營權,造成許多地方農戶之間所擁有的土地數量相差數倍甚至數十倍,這一現象雖早有表現,但由于過去種田納稅、糧賤利薄,所以一直顯得不那么突出甚至被掩蓋?,F在種田利豐了,農戶要求重新配置土地經營權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鄉村干部試圖解決,但又怕違反了“30年不變”的政策。

5.如何化解農資漲價帶來的不利影響問題,黃陂區部分農民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今年農資漲價幅度分別為:尿素30%、復合肥9.4%,農藥1.5%、常規稻種10%、雜交稻種20%。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糧食的最低收購價得不到保證,或者糧食市場價格出現異常變動,包括“一免兩補”在內的中央采取的興農政策將很難得到真正落實。

三、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著眼于積極推行“一免兩補”政策,提出以下解決思路:

1.堅持“二輪承包”的政策規定,穩定農村與農業大局。解決土地矛盾,是當前穩定農村與農業大局的緊迫任務。一是要始終堅持并鞏固“二輪承包”的成果,切忌隨意更改既定的承包政策與承包現實。對“二輪承包”不徹底、遺留問題嚴重的地方,應堅決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與法規完成承包工作,理順承包權屬關系。二是必須堅持以合法的土地流轉合同為依據,尊重既定的流轉事實,理順流轉權屬,并注重探索建立一套規范流轉雙方行為的協商機制。

2.制定有關政策,規范土地流轉。當前農村土地糾紛矛盾的根源,是土地流轉制度的缺失:一是缺少規范土地流轉具體操作的政策措施,使土地流轉處于自發狀態;二是缺少土地流轉價格的指導政策,使土地流轉處在盲目定價狀態。土地流轉價格的制定,其本質是將耕地的“所有權、承包經營權、收益僅”進行價格化的合理配置,而“收益權”在當前被嚴重忽視。土地糾紛,往往是在農民看到土地收益增值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制定規范土地流轉的可操作性政策,是當前一個必須抓緊解決的問題。

3.加大土地法規教育的力度,提高農民依法維權的覺悟。鄉村各級組織要采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承包法規、土地法規、合同法規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以提高農民依法維權的覺悟和種田的責任意識。

4.實行局部微調,解決土地權利配置的不平衡性。在堅持“土地承包30年不變”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進行局部微調,對那些土地承包權利配置懸殊———如超過當地田地平均基數5到10倍以上、群眾要求重新分配呼聲高的村組———在“二輪承包”完成后的第10年,進行一次局部調整,調整必須以“二輪承包”所發放的《土地經營權證》為依據,不包括“二輪承包”之后通過土地流轉而獲得的經營權。

5.大力化解村級債務,推進村委會的職能轉變。鄉村干部不可能長期在沉重的債務負擔下有效工作。為此,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農村專項建設資金投入,加強對村級事業和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扶持,減輕農村基層組織的壓力。市、區以及有條件的街(鄉、鎮)財政,要加大村級債務解決的力度。在此基礎上,借“一免兩補”政策的東風,推動村級組織轉變職能———重點是為農業產業化與科技興農提供服務、發展村集體經濟、加強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基層民主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等。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