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社會新農村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31 08:28:00
導語:農民社會新農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培養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著重論述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提出了培養新型農民的措施和辦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農民素質
中圖分類號:D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6908(2007)0620
我國農村現有2.4億農戶,8億農民,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
一、大規模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真正實踐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那么新農村建設就很容易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為“空中樓閣”。建設好新農村,關鍵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園。
(二)廣大農民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農民的文化水平、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而從當前農民受教育情況看,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絕大多數是初中及小學文化程度。常年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占有相當比例,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技能素質,留在農村的農民文化技能素質普遍較低。而大批外出的農村勞動力,往往因缺乏就業技能而就業不穩,必須進行引導和職業技能培訓。這些情況表明培養新型農民是當前新農村建設最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三)農民自身素質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這種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缺乏道德意識和信仰意識。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識淡薄而導致犯罪,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識而損人利己,還有少數人由于缺乏信仰而參加邪教組織。二是農民缺少現代勞動技能。一方面,留守在農村的農民沒有經過專門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訓,而是依靠父輩經驗的傳授,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而這種生產方式,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很難脫貧致富。另一方面,進城務工的農民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勞動技能培訓,不能從事復雜和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只能從事簡單勞動,其中大部分是臟活、累活、苦活,而報酬卻很少。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大批新型農民才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持久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培育新型農民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民的根本問題是增加收入的問題。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性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要被廣大農民所掌握,才能夠在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通過大力加強農業實用技術、技能的培訓,加強農業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才能有效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新型農民的要求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出發,對新型農民的要求簡單的說就是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
——有文化就是要求農民掌握必需的科學文化知識,能說會寫、自主自強、崇尚科學、誠心友愛、知法守法。走進知識、走進文明,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素質。
——懂技術就是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熟練掌握必要的生產技能和技巧,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使用技術和轉崗的專業技能,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直接的動力。
——會經營就是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獲得高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
三、培養新型農民主要措施
培養新型農民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采取以下措施大規模培養新型農民。
(一)科學規劃,將新農民素質培訓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農民的教育培訓問題是一項系統復雜的龐大工程,而且由于時間跨度長、投資大,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各級黨委、政府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將其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致富的惠民工程,采取各種措施,爭取一定的經費投入,并組織相關部門認真做好培訓規劃,培訓的內容、方式、地點、經費等要周全細致。同時,要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宣傳力度,使農民認識其重要性,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培訓,從而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推向制度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
(二)抓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從源頭上抓好新農民素質教育。各級政府要把農村教育擺到整個教育發展的優先地位。廣大農村中小學校是農民學科學、學技術,實現職業轉化的前沿陣地,要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切實保證農村適齡青少年上得起學、念得起書,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失學不輟學,絕不能再產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國家制定的“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07年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為此,要努力整合優化現有的農村教育資源,積極改善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努力提高中小學校的教育質量,為農村孩子創造相對公平的教育環境,培養造就更多的農村未來新型農民。
(三)突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一批具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新農民素質培訓要因地制宜,重點要圍繞發展主導產業,切實組織實施好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要緊密結合農時季節需求,開展靈活多樣、不同形式的專業技術培訓,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用能致富。要充分利用各級黨、職校等陣地向農民傳授科技信息、商品信息,幫助他們提高適應市場和駕馭市場的能力,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觀能動性。鄉村兩級要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讓農民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使走出去的勞動力有較強的務工技能,留下來的勞動力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增強他們適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能力。
(四)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新型農民。要正確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區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一是針對群眾法制觀念淡薄的狀況,幫助群眾增強法制觀念。農村要發展,穩定是前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幫助農村干部群眾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學法守法,依法辦事,使農民的生產、生活走上法制化軌道。二是針對農民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的狀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農民群眾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樹立農村文明新風。三是針對部分農村黨員干部素質偏低的狀況,要以“創五好、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重點,深入開展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武裝干部的頭腦,使他們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轉變作風,通過進村入戶,體察民情,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談心、交心活動,溝通干部與農民的思想,使干部能積極處理群眾中的疑難問題和棘手問題,及時化解思想矛盾,為農村穩定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切實發揮鄉土拔尖人才的帶頭作用。鄉土拔尖人才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與周邊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和感情,他們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長,說話做事令周圍的農民群眾信服。而且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先發展起來的富裕戶、示范戶,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了前面,是周圍農民發展生產的樣板,能夠帶動一片、輻射一面,引領農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鄉土拔尖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又是農民致富的幫手和鄉村兩級解決實際問題的好抓手,是農村工作的骨干,充分發揮好他們的示范和引導的作用,勢必帶動出一批又一批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新農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人民日報》2006年2月21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人民日報》2006年3月16日。
作者簡介:楊宣寧,女,湖北民族學院財經政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 上一篇:醫院科學發展觀轉段整改報告
- 下一篇:建設局完善政府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