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11 11:28:00

導語:體育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文化建設論文

1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背景

1.1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總理在《關于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了“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健康水平,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明確提出了“十一五”體育事業發展總體目標:把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作為我們工作的全部出發點和歸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作為根本目標。加大農村體育力度,加快農村體育發展步伐,促進全民健身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1.2“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體育文化注入現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這是我國政府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2007年國家安排了資金9500萬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廣西、重慶、陜西、山東、浙江等8個省市選擇2500個行政村進行試點,進行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到2010年爭取全國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標準的公共體育場地,將惠及5.1億農民。建立農村公共體育物品農民需求的表達機制,真正形成農民體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使其成為村民利益的真實代表者。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民體育運動。所有的體育供給,既要貼近農村,又要貼近農民,逐步使億萬農民都有一個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讓“全體國民都能享受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的發展理念不斷地深入人心,從而使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現代文化元素。

2發展新農村體育文化的意義

2.1體育文化建設能改變農村傳統體育觀念由于受長達2000多年封建社會舊思想的影響,一直視體育活動為“不務正業”的價值觀念在農村已經根深蒂固,一時還難改變。農村又多數地處偏僻,經濟落后,對外交流有限,使得農民的思想、性格、價值觀、風俗習慣比較保守。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低,多數農民誤認為田間勞作可代替體育鍛煉。無病即健康,這種舊的思想深深的影響了農民的體育觀和健康觀。在現代社會中,在現代社會中,體育文化成為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體育文化的建設以其獨特的方式,不斷改潛移默化的變著農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準則。通過體育文化建設,可使農民對體育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斷地深化和發展,使農民對體育運動產生一種新的、普遍而科學的社會觀念。

2.2體育文化建設加快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體育文化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增強體質,促進健康,而且還可以育心。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能夠讓廣大農民在忙里偷閑時放松心身,有利于在農村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在農村育文化的廣泛傳播,對于改善人際關系、增進鄰里之間的和睦、增進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體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傳播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農村體育文化的多種形式有效的改善了農村單調的業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賽龍舟、籃球賽等等體育活動不僅能在農閑時間娛樂人們的身心,增強農民體質,促進農民身心健康,還給農民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交流致富經驗、改善人際關系、傳播先進文化知識的平臺。

3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策略

3.1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創建和諧農村體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滿足人的體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體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導滿足農民的多方面需求,來作為開展農村體育文化各項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以農民為中心,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精神文明創造活動,致力于提高農村居民的體育思想,道德素質和體育科學文化水平,為農民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只有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結合農村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體育文化發展規劃,推進農村體育文化法制化、科學化的進程,真正做到農村體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創建和諧農村體育文化,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

3.2利用現代媒體發展農村體育文化多樣性農村體育具有多樣性、民族性及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的特點。我國有56個民族,地域分布廣,造就了我國農村豐富多彩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在當今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要把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文化與精神文明創造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建設既有傳統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時代感的體現現代體育文化特征的新農村體育文化。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我們建立農村體育文化網絡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通過網絡和各種媒介,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加強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宣傳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把各種形式的體育文化連接起來,形成體育文化網絡。教育引導農民樹立健康新理念,把體育健身融入生活,成為一種自覺活動。

3.3抓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激發農民體育參與意識新農村建設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并創造了條件,必將給新農村體育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動力。“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新農村體育建設的載體。因此,應切實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將場地建到農民身邊,把國家的投資落到實處,使其成為“民心工程”,從而使體育服務覆蓋整個農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增強農民體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因地制宜,積極扶持,注重實效和“活動與建設并舉,重在建設”的原則,逐步建立覆蓋面大,包容量大,社會化程度高的農民健身體系。同時加大體育知識宣傳,讓農民真正了解體育的作用,激發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和激情,使其從不想參加體育活動,轉變為要求參加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樊小兵,陳衛.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農業考古.2007(06):165-167.

[2]楊小明.田雨普.農村傳統文化對農民體育發展的影響[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03):14-17.

[3]王振濤.單清華.周毅.試論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J].體育文化導刊.2007(03):16-18.

[4]任保國.張寶榮.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01):16-20.

[5]郭敏剛,胡慶山,王健.農村體育思想的變遷及其對我國新農村體育建設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06).

[6]PierreAndriamampianina.AzzedineSIMoussa.TheTraining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inFranceandChina:AComparativeAnalysisofCurriculaandAttitudes[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2005.51.(1).

摘要:針對農村體育文化現狀,分析目前我國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新思路,提出了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體育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