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農村發展
時間:2022-03-28 09:05:00
導語:農業和農村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和農村發展是發展研究的重要領域。但是,歷史上人們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并未給予足夠重視。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研究領域廣泛存在種種悲觀主義情緒。農業被視為衰退的產業,農村被視為落后的地區,農民被視為愚陋的群體。郭熙保(1995)分析發展經濟學中農業發展思想的演變,認為20世紀60年代,農業被忽視的傾向才有所改變。在對農民的認識上,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64年在《轉變傳統農業》論文中提出了“小農的經濟行為,絕非西方社會一般人心目中那樣懶惰、愚昧,或沒有理性”的觀點。到了70年代,農業發展本身也被看成是發展目標之一。80年代后,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工作得到進一步展開。9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總結并展望農業和農村發展前景,樂觀主義思潮漸趨主流。其中:Hayami(1998)令人信服地評析了經濟現代化進程中有關小農前途問題的悲觀論調,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農業和農村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目前人們已經熟識:“如果你希望工業化,那么,你應該準備發展農業。”
可以說,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樂觀主義思潮是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逐步形成的。分析其思想淵源,得益于對“城市偏向”主義的反思與批判。所謂“城市偏向”,是指發展實踐中不利于農業和農村的政策傾向,其視野主要局限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在思想觀念深處根深蒂固地認為工業具有比農業的無條件優越性,城市具有比農村的無條件優越性,以及農民具有無條件的落后性(王列生,2003)。而樂觀主義思潮的主要觀點為:社會發展不等于農業與農村落后。無論基于西方經驗,還是立足發展中國家實際,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城市化與鄉村建設都是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或缺。Hayami(1998)還指出,發展中國家廣大農民對經濟機會反映敏銳,完全有能力勝任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同時,他們在工商業活動中具有企業家潛質,成長起來的農民企業家無疑是國家未來工商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樂觀主義思潮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一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興起的綠色革命,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信心;二是中國農村與農業改革取得的成就,正如約翰遜(2004)所說:中國的經驗表明,通過體制改革、提高農產品的實際價格,以及取消對個體經濟活動的種種束縛,農業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三是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農業已經或正在邁向現代化階段,不少現代化的鄉村地區明顯優于城市的生活環境。因而,20世紀60年代以來關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悲觀主義逐步被樂觀主義思潮取代,絕非是出于理想主義,而是實踐在學術思想上的真實反映。
我們在政策上應認真借鑒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樂觀主義思潮所帶來的啟示,真正以扎實有效工作發展農業,建設鄉村,提高農民。同時,也要客觀地評價工業化和城市化在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避免忽視工業化而陷入另一個極端。
參考文獻
1、郭熙保:《農業發展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2、Hayami,Y.1998.“ThePeasantinEconomicModernization.”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Development(ThirdEdition),editedbyCarlK.EicherandJohnM.Staatz,300-315.Baltimoreand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3、王列生:《小康社會的中國農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D.蓋爾·約翰遜(林毅夫,趙耀輝編譯):《經濟發展中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 上一篇:鄉村治理
- 下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發展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