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歷程

時間:2022-03-20 04:21:00

導語:南通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歷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通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歷程

2009年是農歷己丑年,新中國喜慶了六十華誕。與全國一樣,南通農業農村經濟取得了輝煌成就,江海平原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化。縱觀60年南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從到農業合作化、化階段。全市老解放區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6月,中共南通地委召開擴大會議,討論通過新解放區工作方案。至1951年1月,新區全面開展,于年底結束。全市沒收、征收土地總面積的45%,270萬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300多萬畝土地以及耕畜、家具、房屋、糧食等。封建土地制度在南通被徹底摧毀。后,南通農村按照中央“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普遍發展農業生產互助組,引導農民走組織起來的道路。至1952年4月,全市已建立固定性互助組8699個,臨時性互助組20327個。在互助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初級農業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至1956年3月,全市農業合作化基本結束。據統計,共有合作社3812個,入社農戶達總農戶的95.91%。其中高級社3641個、初級社171個,入社農戶分別占總農戶的95.16%、0.75%。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全市農業很快得到恢復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八成;糧食總產跨過了100萬噸大關,達到111萬噸,比1949年增長31.3%;棉花、油料總產分別是1949年的6.2倍、1.6倍。1958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問題的決議》,南通全市部署化運動。10月7日,全市實現化,共建立238個政社合一的,入社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9.5%。起初以生產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后來調整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這一階段,農業經濟以單一的種植業為主,輔之畜禽魚等稱之為副業的養殖業,而種植業又以純糧純棉為主。一些公社和生產大隊開始興辦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企業,謂之社隊企業。由于實行統一管理、集中經營的體制,管理方式以“出工一窩蜂,分配一拉平”為特征,嚴重束縛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相當多的農民衣單被薄,腹內苦饑。

第二階段,1979年~1984年,廢除體制,確立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階段。這一階段是改革農村舊的經濟體制,形成新時期農村經濟制度的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以后,全市農村首先在生產隊內部,建立起若干個常年相對固定的作業組,實行聯產到組的責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下發后,全市普遍推行了聯產到勞生產責任制。在黨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1982年秋播到1983年春,全市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使之成為南通農業經營的主體形式。1983年下半年,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全市全面廢除農村建制,并以其行政區為基礎,建立了262個鄉人民政府和31個鎮人民政府。與此同時,取消生產大隊,建立了4798個行政村和村民委員會。1984年,按中央統一部署,全市完成了延長土地承包期十五年不變和發放土地使用證工作。在農村第一步改革階段,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象火山爆發一樣噴射出來,長期未能解決的溫飽問題很快迎刃而解。

第三階段,1985年~1991年,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結構調整階段。這一階段,開始探索以市場化為取向的農村改革,發展鄉鎮企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十項政策》,對農產品購銷體制進行改革。取消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對糧、棉、油等少數重要產品,實行尊重農民自主權的國家計劃合同定購的新政策,并逐步放開肉、禽、蛋、奶、魚、菜、果等農產品的購銷價格,實行隨行就市。我市為適應這一改革,邁出了全面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路子。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不斷提高主糧自給率水平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特種農產品種植,促進多種經營的發展,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鄉鎮企業蓬勃發展,1991年產值達115.9億元,占全市社會總產值的30.39%,并以工建農、補農。當年,農村三次產業之比由1978年的81.1:14.5:4.4調整為22.9:68.8:8.3,實現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進步。全市絕大多數行政村都恢復了村經濟合作社、農工商公司(實業公司)等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原有村經濟組織的管理和服務功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鞏固完善,并逐步從種植業向林牧副漁業拓展,從農業向工商建運服等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延伸。全市農村經濟登上了新的臺階。

第四階段,1992年~2002年,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目標,深化整個農村改革階段。這一階段是農村改革的深入階段,涉及農產品流通體制、農產品要素的進一步改革,最重要的是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全面開放了農產品市場。全市繼續推進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積極發展以貿工農一體化為特征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抓好基地、龍頭企業、市場三大要素;努力建設具有南通特色的城郊型、外向型高效農業體系,全力發展適應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群消費需求的城郊型農業,大力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外向型農業,提高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水平。全市農村積極推進多種經營百項投入工程,扎實開展以多種經營為重點的農業億元鄉鎮、千萬元村、百萬元組、十萬元戶活動。下大力氣建設優質特色農副產品基地,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初步建成高效農業的結構框架,努力建設穩定的種植業、發達的養殖業、一流的園藝業、先進的加工業、活躍的流通業。南通在全省率先推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起充滿活力的鄉鎮企業發展新機制。在農村集體土地使用上,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流轉機制;一方面按中央政策,完成新一輪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的工作。這一階段,農業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鄉鎮企業持續增長,個體、私營經濟迅速崛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市鄉鄉鎮鎮基本實現小康。

第五階段,2003年~現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這一階段,國家對農業實施反哺政策,由過去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轉變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從2006年1月份開始,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國家隨后又實施了糧食直補、良種直補、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業政策性保險等惠農政策。統籌發展城鄉交通和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全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6個一號文件,通過比較成熟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形成構建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南通把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創造性提出以“民富、村美、風氣好”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此,一是做好“地”的文章,突出抓高效農業規模化;二是做好“人”的文章,突出抓就業創業全民化。同時,搞好農民住宅集居點的規劃和建設,突出農村河道整治和垃圾處理,切實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綠化,全面推進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努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社會風氣的全面好轉。這一階段南通歷史上農業和農村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高效農業長足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顯著成績,南通市以市為單位全面達到省定小康指標,進入“全面達小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