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新聞的采寫與挖掘
時間:2022-06-30 11:40:36
導語:“三農”新聞的采寫與挖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口條線的新聞工作者始終在為如何寫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新聞稿件,真正地為“三農”發聲而默默努力。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從四個方面探析三農新聞的采寫與挖掘。
【關鍵詞】三農新聞;四季歌;特色化;科技
“三農”新聞不同于工業、服務業等條線新聞采寫。如何真正地為“三農”服務,替農民說話,寫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新聞稿件,一直以來是跑農口的新聞工作者不斷探索的主題。[1]特別在縣級層面,如何更貼近基層實際,將基層最新鮮、最典型、最權威的農口聲音傳遞出去,著實是廣大基層新聞單位工作人員一直探索的大課題。
一、當前“三農”新聞采寫中常見的問題
(一)常識性錯誤依然存在。基層縣域新聞工作者采寫“三農”新聞時,條件得天獨厚,但也容易犯不少常識性錯誤。諸如,對于村委負責人的稱號,國家進行村級改革后,村支書與村主任實行一肩挑,“村長”的稱號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是不少基層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中,依然會問,“某某村長,村里什么時候開始規模種植?”在具體稿件中,依然存在,“某某村長表示……”這樣的表述與書寫,明顯屬于常識性錯誤,只要留意國家最新政策,一般都可以進行改正。又如,蘇北地區雖屬于暖溫帶氣候,與南方濕潤溫暖的氣候還是有較大差異,用魚米之鄉形容就有“過猶不及”之嫌。這些都是常識性錯誤的表現。(二)采訪的深度不夠。“三農”問題是個寬泛的大領域,包括農業、農村、農民三個方面,跨度大、范圍廣、影響力強。在進行“三農”題材新聞采訪時,如果只是簡單的“浮光掠影”和“淺嘗輒止”,那么就不會出來深入、接地氣的“三農”新聞。從實際來看,“三農”領域的有深度、有新意的新聞稿件并不多見。不少記者在確定新聞選題后,采訪時看得不夠、采得不多,掌握的信息量不權威,倉促進行稿件寫作,最后的作品只能是效果不佳、宣傳不夠。(三)最新的前沿政策掌握不夠。“上有政策,下有采訪”應是基層新聞工作者的一個信條。如果不了解最新的“三農”領域前沿政策,而只是一味地閉門造車,那么采訪工作只會成為自己的“自娛自樂”,并不能產生優質的作品,爭取更好的位置。如當前鄉村振興話題比較受重視,那么記者就應該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去采寫新聞稿件。這樣更容易上大報、上大臺,影響力也會更強。而如果不掌握當前的“三農”政策,不了解當前的工作重點,只能是“就事論事”,稿件沒有高度,也不會出彩,最后達不到最優宣傳效果。
二、東海縣及東海“三農”概況
東海縣,隸屬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擁有“石、泉、湖、井、畫”等五張特色名片,先后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生態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觀賞石(水晶)之鄉、江蘇省級園林城市、百湖之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礦產資源量大質優,迄今已探明的地下礦藏37種,其中有水晶、石英、花崗巖、金紅石、蛇紋石、蛭石等非金屬礦藏29種,尤其是水晶和石英的儲量、質量、品位均居全國之首。水晶和石英制品享譽海內外。在農業方面,東海是中國花木之鄉、全國農業綜合實力百強縣和中國農科院全國首批鄉村振興科技支撐整體推進示范縣。東海縣物產繁多,資源豐富。耕地面積逾十五萬公頃,糧食、花生總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是江蘇省重要.6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學術聞園地新實踐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東海縣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高質發展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了“晶質農品福如東海”農業公共品牌,東海大米、東海老淮豬、東海西紅柿、雙店鮮切花、黃川草莓、石梁河葡萄等6個農產品品牌入選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高標準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了水晶、溫泉、濕地、森林、版畫、鮮切花等特色名片。
三、進行“三農”新聞采寫的方法與策略
筆者認為,可以從唱好“四季歌”,瞄準“高精尖”,搶抓“熱新點”,圍繞“特色化”四個方面著手,進行“三農”新聞的采寫與挖掘。(一)唱好“四季歌”,傳遞常規信息。“三農”有其區別于工業、科技、服務業的鮮明特點。農業有農業的特色,農村有農村的特點,農民有農民的風尚。以農業發展來說,一年四季都有其規律,如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唱好“四季歌”,傳遞來自“三農”的常規信息就應該成為工作的重要內容。唱好四季歌,從狹義上來講,就是要尊重“三農”的生產、生活規律,根據時令變化,不斷變換新聞采寫的重點,全方位唱好“三農”領域一年四季各個進程中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安居樂業的種種進展與行動。江蘇省東海縣是蘇北農業大縣,縣域內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等,蔬菜瓜果主要有西紅柿、葡萄、草莓、茄子、西葫蘆、香菇等。在進行“三農”領域新聞的挖掘時,新聞工作者可以根據時令進行新聞采寫。就糧食作物而言,春季可以關注田間小麥管理,夏季重點關注夏收夏種,秋季關注水稻、玉米的收獲情況。唱好“四季歌”,還有其廣義的一面,那就是從歷史長河的角度去挖掘“三農”發展的進程。如,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中,可以對縣域“三農”發展的歷程進行全方位梳理,既可以用數字說話,也可以從品類談起,還可以枚舉某一農產品從無到有、從小變大、從弱變強的過程。這些都可以是唱好“四季歌”的應有之義。(二)瞄準“高精尖”,傳遞前沿動態。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十分快速,高科技的生產物資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三農”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在信息時代,許多關乎農業發展“高精尖”的科技轉化時間越來越短,可以很快地應用到生產領域,從而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質量的提升。作為新聞工作者,就應該時刻關注涉及“三農”生產、生活“高精尖”的東西,傳遞“三農”領域最前沿的動態。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機被廣泛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在江蘇省東海縣,有農民企業家專門創立了一家無人機生產企業,專業生產應用到農業生產方面的大型無人機。這既是工業的新聞,更是農業的新聞——用飛機進行農業生產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而現在一名農民企業家竟然專業從事農業無人機的生產與制造。與此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農業噴灑不僅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加安全,噴灑的質量更高。這些都是高科技帶給農業的改變。就這些“高精尖”的科技應用進行新聞挖掘,可以很好地傳遞出縣域農業與時代同頻共振齊發展的情況。(三)搶抓“熱新點”,傳遞新鮮資訊。熱度、出新是新聞的天然屬性。在“三農”領域,每個時期、每年、每季、每月的熱點都不盡相同。[2]關注某一熱點在縣域的表現形式可以成為新聞工作者重點挖掘的方向。如近幾年比較活躍的“三農”熱點新聞就有“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等。從這些新聞標題中就可以看出,這些都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熱點民生話題。重點挖掘這些熱點新聞,可以很好反映一地政府就解決相關問題進行的努力。就2019年開始的“天價豬肉”而言,東海縣圍繞出臺優惠政策、恢復生豬生產、防治非洲豬瘟、打擊私自屠宰等做了大量工作,借助豬肉連續漲價的背景,進行生豬養殖恢復進行挖掘,可以展現當地政府在對待這一問題的做法。又如,在今年春季的防控工作中,全國都在進行蔬菜生產的保供行動。如何暢通運輸、平穩生產、保量供應都可以成為新聞的采寫方向。而且因為菜籃子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保供應也是防控的重要一環,所以進行這一方面深入的挖掘,可以很好地傳遞當地政府在確保民生、有力開展防控所做的努力。(四)圍繞“特色化”,傳播外宣聲音。特色是一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特點。這種差異化的特點讓其有了與眾不同的可能,并為其傳播奠定了基礎。“三農”領域,特別是在農產品方面,區域化、特色化是重要特點。如果能圍繞這兩個方面開展新聞采寫,可以很好地傳播本地農產品的特色優勢,唱響當地農業發展的好聲音。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應重點關注當地特色農產品,這樣才能更好向外地傳遞本土“三農”聲音。就東海縣而言,近年來,該縣狠抓農業發展,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形成了“東糧西果中蔬菜”的主導產業布局,培育了“東海大米”“黃川草莓”“雙店百合”“桃林西紅柿”“石梁河葡萄”等6個農業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新聞工作者應圍繞其中特色鮮明、特點突出的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向更大、更廣的范圍進行宣傳。如,可以對該縣6個農業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進行深入挖掘。一般情況下,農業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評定標準較高,何以東海縣一個縣域竟然能有6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新聞選題。深入挖掘,不難發現這與良好的氣候條件、悠久的種植歷史、優厚的政策扶持、先進的技術應用等密切相關,也與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息息相關。而且,正由于一些國家級、省級媒體需要大量“特色化”“區域化”的“三農”新聞稿件,所以“特色化”對做好農業對外宣傳打下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蘇若舟.新聞采編與思維方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吳佩.做好“農”字文章,彰顯“三農”視角[N].農民日報.2017-11-24.
作者:張晶晶 單位:東海縣融媒體中心
- 上一篇: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與規范化研究
- 下一篇:公共政策下精準施策問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