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發展進程及改革方向

時間:2022-07-18 08:13:07

導語:勞動與社會保障發展進程及改革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與社會保障發展進程及改革方向

一、完善我國勞動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

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規,對我國公民在失業、退休、生病、自然災害以及生活貧困的情況下采取的基本措施,保障其基本的日常生活。做好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還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在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很重要的發展意義。(一)能夠維護社會的穩定,具有政治意義。勞動與社會保障為公民提供勞動和社會的保障,這是政府的一項惠民政策,是國家的宏觀調控的范疇,在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的方向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大的前提下,我們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政策在發揮自己的作用,提高就業率,保障老年人退休的生活,這種強有力的社會保障后盾能夠為國家解決基本的社會一些社會問題,如:就業、失業、醫療和養老的問題等,解決社會問題就是在平息社會的矛盾,也就是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對于政府制定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在政治背景下,維護社會的穩定。(二)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建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宏觀調控的作用帶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社會保障的基金對我國的GDP的影響很大,國家可以在儲蓄、房地產等方面進行投資,因此采取這種措施能夠帶動經濟的又一次增長,因為勞動與社會保障的資金的穩定增長的狀態,對這些資金進行合理的投資,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帶動企業的發展,解決我國經濟低迷期存在的問題,因此對于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三)維護社會公平,縮減收入差距大的問題。社會發展的穩定的基本條件是公平公正,而社會的公平首先要解決貧富差距大的問題,這也是現階段我國的主要矛盾,因此應該采取對策,調節收入分配問題。現階段我國的主要問題就是兩極分化的現象,這種社會現象不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和穩定,但是政府采取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能夠通過社會保障資金來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工作,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收入,緩解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逐漸縮小貧富的差距,促進社會的公平。

二、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參保率低。我國的人口占主要比例的是農業人口,這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人口所占的比例大,而農業大都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他們的一些養老、醫療以及社會福利等問題就是影響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參保的基數的,因為他們生活的地域范圍導致他們享受到社會保障的時間晚,而我國重視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推行的時間也很晚,他們的覆蓋面小,農民的主管參保意識不強,政策宣傳的不到位,國家的宏觀調控不及時,沒有納入到法律規范的范疇,農村領導的不重視以及農業收入低導致農民沒有多余的錢進行參保等一些主客觀的原因就造成了農民參保的概率低,這就影響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也影響社會的穩定,這方面的內容需要國家重視起來,才能夠有利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發展。(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體制不健全。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中需要有統一的管理但是因為社會保障制度包含的內容多,因此長期處于分散的管理局面,采取多個部門的管理政策,這不利于國家對其進行統一的管理,對于參保人員也不方便,因此應該加強對管理體制的建設工作。現階段社會保險在地方的管理范圍,不利于國家的統一分配,個人繳費基數的不斷上漲,增加個人的負擔,同時在老齡化嚴重的情況下,退休、醫療等的老人涉及的費用在急劇增加,這給社保部門增加了支付的風險,同時青年的就業壓力也是社保部門需要面對的,而失業險的投保人數的增加,也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的一種挑戰,增加其支付的風險。(三)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不完善。任何一個制度的建立都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因為法律是所有行為標準的基礎。市場經濟應該具有法制性,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也應該具有法制性,約束其工作行為。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規定不規范,對于社保的收取、經營以及支付等都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而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很大,在基金的管理方面也是漏洞百出,腐敗現象時有發生,社保的資金得不到保障,給后續的勞動與社保的支付能力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這就需要依靠政府給予宏觀調控的政策,規范其使用和支付的行為,因為在客觀上也要求逐步完善法律制度,規范工作行為。

三、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加快勞動與社會保障的法制建設。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保障其部門的工作有法可依,因此國家應該借鑒國外的社保法律的經驗,充分分析好國內的主要形式,各部門提供真實的數據,最終靈活的在國內制定相關的勞動由于社會保障制度,運用立法約束大家的工作行為,緩解社會矛盾,促進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執行力度,并且在原有的法律基礎上進行修改,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最終由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用法律作為勞動與社會保障改革和發展的基本保障。(二)有效的管理社保基金,避免支付風險的存在。因為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的基金管理混亂,同時在支付能力上依然存在問題,主要是由于支付風險的存在,侵吞和挪用社保資金的問題等,失業金冒領等都會帶來失業風險,因此就需要政府加強對部門的控制,派專人負責社保資金的管理,并且強化監督部門的權威性,保證其部門的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加強對社保領取人的審核,不出現違紀的行為,同時要加大增收社保的制度,對欠繳納的人員持續征收,或按照法律程序進行,保證社會保險基金的平衡,為了規范社保的投資,也要對投資方向和投資比例進行對比,確保勞動與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減少支付的風險存在。(三)擴大社保的人員范圍,提高社保管理人員的素質。針對現階段社保的范圍有限的狀態,應該擴大其征收和參保的范圍,讓更多的人員參與到社保的保險中來,這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還能夠滿足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因此要做好社保的利益的宣傳工作,讓大家充分認識到社保的重要性,同時在農民工的群體內,要制定符合農民工實際情況的社保政策,保證其參加的積極性增加,這樣才是最有效的擴大社保人員的范圍,同時信息化時代,社保的工作也是需要具有專業的精神和社會的實踐能力,因此應該提高社保管理人員的素質,不斷對其的法律知識和工作能力進行培養,保障其工作的基礎不出現問題,保證其工作的狀態,最終滿足符合我國國情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工作的改革進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問題依然存在,覆蓋面小,資金管理混亂,法律意識差以及沒有完善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等,這都是現階段國家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斷的遇到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最終才能建立一個符合我國的發展國情,以及經濟發展實際的社保政策,最終促進社會的公平和穩定,帶動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百臣,馬少華,孫明華.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

[2]何立新,封進,佐藤宏.養老保險改革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8(10).

[3]魏瑞清.加強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03).

作者:肖丹丹 單位:吉林省白山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