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播音主持教改研究
時間:2022-07-15 09:55:38
導語:民辦高校播音主持教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發展得如火如荼,然而掀開光鮮的表面,教學手段單一、教育流于表面、學生思維固化等問題也逐漸顯露。為適應社會需求,本文從口語傳播視角探索民辦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模式改革問題。在宏觀層面,明確口語傳播在播音與主持教育體系中的目標指向;在中觀層面,適當調整培養體系,將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微觀層面,適當增加口語傳播課程,為學生奠定堅實的職業基礎,旨在增強民辦高校在同類高校中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口語傳播;民辦高校;播音主持;教學改革
口語傳播是人類社會交往的信息傳播方式之一,受眾通過播音員、主持人的口語傳播獲取信息,這要求播音員與主持人具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然而現有的播音與主持教育體系側重于基礎語音教育,未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轉換力、語言創造力,學生只能在固有的模式下進行語言表達,致使其脫離校園環境后,較難根據工作崗位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因此,在口語傳播視角下,探索我國民辦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改革勢在必行。
一、口語傳播的溯源
“口語傳播”一詞由speechcommunication翻譯而來。語言學家索緒爾將其翻譯為“言語傳播”;留美學者林燦初、魯曙明等則將其翻譯成“溝通交際”;我國學者將“口語傳播”認定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類運用語言手段組織信息、發送信息并反饋信息的互動行為[1]。口語傳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自古羅馬時代,就出現了以說服為最終理念的語言藝術。到了20世紀初,口語傳播成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新興的一門學科。西方大部分綜合性大學逐漸成立獨立的傳播學院,教授口語傳播學相關課程,其研究重點為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交流互動,以及人類交流互動的信息組織、反饋效果等。西方在口語傳播方面的研究歷史悠久、成果頗豐,在中國同時期,相同層面的教學專著和研究成果比較鮮見,但從已有研究中我們可窺見一斑。最先將口語傳播列為學科進行專業研究的是廈門大學,其堪稱我國口語傳播研究的領軍院校,但廈門大學的口語傳播研究僅針對研究生開展,沒有普及至本科教育階段。2018年5月,暨南大學為了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要,順應潮流,對該校播音專業進行重構、改造升級,成立全新的口語傳播系,培養全方位的口語人才。在諸多改革的高校中,實踐效果最好的莫過于中國傳媒大學。該校立足市場,將口語傳播系引入校園,把原本重視新聞播音的單一培養體系,轉變為向全社會提供口語傳播工作者的復合培養體系。在此體系下,中國傳媒大學培養出了許多知名度高的職業播音員、主持人等,該校學生在畢業后能較好地與市場融合。
二、我國播音與主持教育的現狀
口語傳播成為西方國家研究熱點的同時,播音與主持教育在我國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即使像歐美一些傳媒產業高度發達、學科研究高度細化的國家和地區,也沒有過將播音主持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的情況。部分學者認為播音主持是口語傳播規范化、職業化的運用,所以播音主持應為口語傳播的一個分支學科[2]。但資料顯示,我國在1998年、2012年和2020年先后的3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都未將口語傳播列為單獨的專業或學科,只是將其置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門類之下,部分院校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開設口語傳播課程。究其原因,大多數院校認為播音主持是通過語言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職業,是以口語傳播為工具的人類活動。在口語人才持續短缺的今天,專業目錄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逐漸凸顯出口語傳播研究的缺失。
(一)課程設置基礎單一
縱觀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院校關注學生在語音規范、語言技巧等微觀方面的訓練,如普通話語音基礎、播音創作基礎等,較少從口語傳播學的視野對主持人進行觀照。然而,若想培養學生的語言傳播和人際溝通能力,課程設置更需要從口語傳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部分高校為播音主持專業學生開設即興口語課程,以鍛煉學生的即興表達能力。該課程通過模式化訓練,使學生們學習“以不變應萬變”的技巧。雖然模式化訓練可以彌補學生們對“靈光一閃”的依賴,可以使學生們在面對即興的口語表達時能有備而來,有話可說。但從另一方面看,模式化訓練也會削弱學生思考的主動性與學習的持續性,降低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
(二)專業教材短缺嚴重
我國播音主持藝術教育在口語傳播方面缺失,除了上述主觀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專業性教材的短缺,即使是被學界業界認定為領軍院校的中國傳媒大學,授課教材也僅為校內教師編纂的資料和講義,暫未公開對外出版。目前市面在售的有“口語傳播”字樣的教科書主要有庚鐘銀編著的《口語傳播范例與作品分析》,該書通過諸多實例分析口語傳播的社會意義;來自臺灣的李佩雯和秦俐俐共同編著的《口語傳播》,該書系統地闡述了口語傳播的歷史與理論;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魯景超根據校臺合作獲得的啟示撰寫的《電視口語傳播理論和實踐》;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於春編著的《主持人即興口語傳播》,從表達與理解、即興修辭等方面建構主持人即興口語傳播理論框架。這些著作側重于從理論角度對口語傳播進行歷史脈絡的梳理與概念的厘清,對學生的口語傳播實踐指導意義略弱,且各高校可選擇范圍太過狹窄,資料不夠全面,難以實現對學生系統的教育。
(三)人才培養脫離市場
身為媒介重要組成部分的播音員、主持人,其職業水平直接影響著受眾對節目的觀感。因此,播音專業課程的開設更聚焦于直觀外在的體現,通過普通話語音的矯正、副語言的訓練等讓該專業學生具備“主持感”,而一旦離開紙質稿件,其便陷入“失語”狀態。另外,我國播音與主持教育事業的火熱也與市場需求密不可分。目前,社會分工細化,各行業對口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反觀我國的播音與主持專業教育,只能暫時滿足媒體行業的需求,無法滿足市場上其他行業對口語人才的需求,如禮儀、公關、銷售、教育、導游、外交等行業。
三、口語傳播視角下民辦高校播音主持教育的革新
口語傳播進入勃興時代,社會及市場對播音主持教育產出的專業化人才需求旺盛,教育體系、課程設置等方面需要革新。
(一)明確課程目標指向
在宏觀層面,全國各高校需將口語傳播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體系的重點學科研究方向。張政法從深層、中層、表層三重維度對口語傳播進行分析,認為從深層看,口語傳播應回歸語言的思維、交際、審美三大功能,這是口語傳播教育的根本依據;從中層看,口語傳播教育的目標指向應該為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表層看,應正確認識語言樣態的特點和價值,分析其不同并將其作為口語傳播教育的手段與切口[3]。只有把握口語傳播的三重維度后,才能明確口語傳播教育的核心。
(二)調整人才培養體系
從中觀層面看,應依據我國現階段播音主持藝術教學的情況調整培養體系。民辦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時常呈現出課程理論支撐薄弱、實踐機會缺乏、教學效果檢驗不明確等缺點,導致畢業生出現職業生命周期較短、后勁不足等情況。大量模式化訓練只能鍛煉學生在固定板塊的口語表達,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創造能力與自我修正能力。播音主持絕非簡單的稿件閱讀,它是一項需眼耳口腦綜合運用的復雜工作。播音前,學生需發揮信息整合能力;播音中,學生需發揮稿件處理能力;播音后,學生需進行反饋的搜集與糾正。這均要求播音員與主持人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豐厚的社會積淀。高校可積極進行校企合作,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用實踐加深理論認識。
(三)增設課程順應需要
從微觀層面看,建議增設或調整課程以順應社會需要。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區別在于,民辦高校更容易與社會接軌,這要求學校與社會形成有機互動。例如,以市場為導向增設口語傳播概論作為專業基礎課,使學生在播音學習的過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重視學生語言思維、聽知能力、語用能力的應用。同時,應輔以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教程、新聞倫理與法規等先修課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邏輯體系與行業認知。就目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來看,不僅有進入傳統媒體行業的,更有絕大部分走進了教育行業、新媒體行業,從事中小學教師、網絡主播等職業。民辦院校可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增加教育心理學、廣播電視行業分析、文稿寫作、主持方法與技巧、新媒體運營等課程,輔助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編輯記者證、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證、全媒體運營師網絡視聽主播從業資格證等,將教育成果進一步落地,將高校播音主持教育探索改革落到實處。
四、結語
主持人、播音員言語形態的規范性在社會中具有引領作用。從口語傳播的角度,對我國民辦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在現今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口語傳播學科的建構既能繁榮傳播學相關分支學科,也能滿足時代和社會的迫切需求。在立足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口語傳播的課程設置或許可以向前更進一步,發展為通識教育課程,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均能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李亞銘,王群.口語傳播學:一個亟待建構的新學科[J].編輯之友,2014(07):65-69.
[2]孫雪薇.口語傳播視野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2):220-221.
[3]張政法.正本清源:口語傳播教育的三重維度[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09):153-155.
作者:鄭巧 單位:武漢晴川學院
- 上一篇: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發展策略
- 下一篇:播音主持教學轉型特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