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報道的娛樂化特征論文
時間:2022-09-30 08:56:00
導語:反腐報道的娛樂化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前娛樂化大潮的影響下,一些媒體為了追求所謂的“賣點”,把嚴肅的反腐敗報道加以“軟化”,即用娛樂化方式進行報道。這是一種畸形的輿論監督取向,將對媒體自身、社會公眾、乃至貪官的名譽權等都造成不良影響。故此,本文最后提出,應對傳媒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堅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
關鍵詞反腐報道娛樂化輿論監督價值取向
反腐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然而,在當前娛樂化大潮的影響下,有些媒體為了追求所謂的“賣點”,把這些嚴肅的反腐敗報道加以“軟化”即用娛樂化方式進行報道,使讀者越來越感覺到大眾娛樂傾向在逐漸向嚴肅的輿論監督報道靠攏。經過這種軟化的監督報道,呈現受眾面前的已不再是嚴肅的,不再具有威懾和警示作用。令人擔憂的是,在這種畸形的輿論監督價值取向的引導下所進行的報道往往伴隨著新聞失實,使得媒體本身的這種監督作用喪失以外,對媒體的公信力、受害人的人格尊嚴也是一種傷害,嚴重背離了輿論監督應有的社會效應。
一、反腐報道的娛樂化傾向
1.反腐報道突出“桃色新聞”
在一些腐敗案件中,不少貪官一方面招權納賄;另一方面大搞權色交易。部分媒體為了追求所謂的“賣點”,把貪官們的所謂“桃色新聞”進行娛樂化報道甚至夸大或編造也就大行其道了。
2.主題思想粗俗膚淺
受當前娛樂化大潮的影響,部分媒體和記者不愿意分析腐敗案件的具體案情和原因,總是膚淺地死盯著腐敗分子的“情婦”、“私生子”不放,津津樂道、眉飛色舞于這些腐化墮落的丑事。
3.“軟包裝”下的硬新聞
新聞有“硬新聞”和“軟新聞”之分。輿論監督類新聞理應屬于硬新聞,在制作方法上也要嚴肅認真。
但當前形勢下有的媒體為了追求趣味低下的“賣點”,不惜犧牲輿論監督的嚴肅性,一味地對此類新聞“軟包裝化”,即用娛樂化的編排手段進行報道。2000年6月11日,《法制日報·世風一瞥》欄,刊發了一位作者的文章《賴昌星“紅樓”迷局》。原文本是揭露批判,南京有兩家報紙于6月19日從網上下載,轉刊了這篇文章,一家給它安上了“遠華案‘紅樓’暗藏佳麗”的標題,僅是摘取文中關于“紅樓”藏著從江浙一帶選出來的40多名風塵佳麗的名字。另一家既不署作者名,又不注明來源,一字不動地加以轉發,但是編者給它換了題目,主標題用大號粗黑體,為“豪宅暗藏著數十風塵女子”,還加了一個肩題:“遠華案主犯賴昌星‘紅樓’揭秘”。海南某報刊發這篇文章時也將標題改作:肩題“遠華案‘紅樓’揭迷”;主標題“賴昌星豪宅暗藏著十佳麗。”如此摘引和標題制作突顯的是傳播者獵艷、獵奇的趣味,迎合著低俗的閱讀趣味。
二、反腐報道娛樂化原因的三維分析
反腐報道出現娛樂化傾向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新聞的整個傳播過程中來看,新聞媒體、新聞記者、社會受眾是這個過程的主要參與者,本文著重選取這三個因素對產生這種傾向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探討。
1.新聞媒體:商業化環境中的新聞報道
在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下,把輿論監督這樣的嚴肅話題加以娛樂化也就有可能成為部分媒體經營者的選擇。當娛樂化與文化工業相結合,文化生產與經濟利潤相一致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已被市場所改寫,曾被重視的新聞觀念被扔進市場的熔爐里重新燒鑄出來的是經媒體策劃的、有可能暢銷的新聞商品。只要具有娛樂因子,芝麻大小的事也可以炒得沸沸揚揚。部分媒體中的這股娛樂化潮流,既帶有轉型時期媒介市場化、大眾化的必然性,又帶有媒介發展脫離社會的畸形特征,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必須引起新聞界的足夠重視。
2.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和業務素養的缺失
新聞工作者要站在很高的思想層次上去描繪生活的真實面貌,去反映時代的風云變幻,去呼喚社會的良知,從而正確揭示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尤其是輿論監督這類新聞報道,關系到黨和國家對新聞工作者的信任,更應該成為我國新聞工作者重要的使命。
此外,良好的調查研究和文字駕馭能力是一個新聞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縱觀這些反腐敗報道,從尚軍“以色謀權”事件到《紅唇咒吻》的出爐都是在原事實的基礎上加以夸大乃至造成失實。2006年3月29日安慶市中級人民檢察院因涉嫌受賄逮捕原安徽省衛生廳副廳長尚軍(女)。2006年8月湖北省《前衛》月刊撰文稱尚軍依靠色相傍上兩位省級高官后,才在不到6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從副科級到副廳級干部的升遷;然而《南方人物周刊》派記者赴阜陽、安慶采訪調查后發現,有關尚軍“以色謀權”的桃色事件是一起在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被夸大了的新聞。2005年12月20日株洲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布了對“黃石山案”的一審判決結果后,武漢國內某知名期刊撰文稱黃石山在獄中完成自傳體小說《紅唇咒吻》,希望能夠協助警方抓拿其“情婦”歸案,該文報道了黃石山與“情婦”王湘妮的情感糾紛和斑斑劣跡。
針對這種報道,瀟湘晨報記者于2006年10月14日在湘東某監獄采訪了正在服刑的黃石山,然而采訪的結果是:黃石山在服刑期間從未寫一個字,文中的“情婦”王湘妮卻是他的合法妻子等,據黃石山稱:該報道有80%的內容失實。公務員之家
這些記者在追求時效和“賣點”的壓力下,根本就不曾對整個事件進行調查取證就急于發稿,以真實性為生命的新聞理念也就無從談起。
3.新聞受眾:娛樂化背后的受眾需求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這一心理是受眾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們的動機心理活動的一種特殊現象。凡是第一次出現的、罕見的、反常的或突然發生的,強烈變化的事物,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產生好奇。這種好奇對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產生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促使記者積極采寫具有新鮮特質的新聞,如賣大餅的青年考上了大學研究生,農民包機等等一大批具有新鮮特點的新聞滿足了受眾好奇和求知的欲望。而另一方面的作用則可以導致媒體和記者盲目的獵奇,以受眾的“眼球”為出發點采寫新聞,于是也就出現了《紅唇咒唇》、“以色謀權”之類的新聞報道。
- 上一篇:深度報道的告知和社會價值論文
- 下一篇:民族地區新聞隊伍的建設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