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國際傳播學5W模式分析
時間:2022-12-04 09:25:27
導語:中醫文化國際傳播學5W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Who-控制分析
5W模式中的who,即“誰”,指傳播者,在傳播中,傳播者不僅開啟了整個傳播過程,也在傳播活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控制作用,信息獲取、加工與傳遞皆為傳播者之職責。當然,雖被稱為傳播者,但個人僅為其部分組成形式,集體或機構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對傳播者的分析即為傳播活動中的控制分析。目前我國的中醫文化傳播者主要包括國內某些特定醫院的醫生,國外的中醫師、從事中醫教學的教師、中醫資料翻譯者及媒體傳播工作者。由于中醫傳播不僅是簡單技術層面的醫療方法傳播,還包括蘊含于其中的中國傳統倫理學、哲學、天文學、及地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傳播。因此不同傳播者應結合其職業特點,針對性地對傳播信息進行選擇。國內特定醫院的醫生,國外的中醫師及從事中醫教學的教師由于其職業專業性特點,其接觸對象主要為患者及學生,以獨特的中醫治療方式治病救人或將中醫療法系統地介紹給學生們,讓患者及學生們更多受益于中醫學是其職責所在,因此他們的信息傳遞重點應放在中醫專業知識方面。而中醫資料翻譯者及媒體傳播工作者的工作性質則有所不同,其面對的群體更為廣泛,不僅包括病患,還有眾多對中醫有著極大熱情與興趣的讀者,后者對中醫的療效及運作理念的熱衷度要遠遠大于中醫知識本身,因此中醫資料翻譯者及我國媒體,如行業內、外的中、外文報紙、刊物以及廣播電視、互聯網應將信息傳播重點放在中醫理念及文化傳播上,達到普及中醫知識的目的。由于這一類傳播者的工作重心在于對中醫文化內涵的傳播,其目的在于使譯入語讀者理解并接受中醫文化。但是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某些中醫術語,作為文化負載詞,在譯入語中必然缺乏對應表達形式,若譯者忽略文化傳播的需要,強行直譯,必將導致譯入語讀者理解上的困擾,如將“龍骨”譯為“dragonbone”,因為事實上,“龍骨”只是一種入藥的化石,而不是龍的骨頭;又如將“齒痕舌”譯為“teethprintedtongue”—其實“齒痕舌”只是一種植物的名稱,并非“牙齒咬過的舌頭”;將“失笑散”譯為“powderforlostsmiles”,根據《醫方發揮》的解釋,失笑散具有行血止痛怯淤、推陳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覺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聲而笑,故名“失笑散”,實為得此藥方而笑,將其譯為“powderforlostsmiles”顯然是在誤解基礎上的誤譯。
二、What-內容分析
5W模式中的what指“說什么”,“說什么”是指傳播的訊息內容,它是由一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的信息組合。就中醫學而言,中醫理論與文化構成中醫信息傳播的主要內容。中醫文化的傳播在控制分析部分已簡要述及,因此內容分析部分,中醫理論傳播將作為主要討論內容。與西醫的科學性不同,中醫更強調基于中國傳統哲學的“辯證”原則、整體觀、五行論、陰陽平衡論等理念。這些理論,基于中國古代醫生們的經驗醫學,雖自成體系,但其本質與精髓,與現代實驗醫學所認識的形態物質結構大相徑庭。因此,很難被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西方醫生所接受、認同。這是其學科限制與阻礙其自身發展的關鍵,也是目前中醫文化傳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作為文化傳播中介的譯者,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在翻譯過程中從中斡旋,將生澀、難懂的中醫術語與文言文文本形式轉換為易于理解的現代白話語體與通俗易懂的通用醫學語言,無疑會對中醫傳播起到正面、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中醫將絳蟲病稱為“寸白蟲”,如硬譯為“inchwhiteinsect”,雖與原文達成照應,但顯然無法被不具備相應文化背景知識的西醫醫生所理解。但若將其直接譯為“taeniasis”,其中文化干擾因素立刻消減。再者,有譯者認為中醫中的“心”,“肝”雖被譯為“heart”、“liver”,但中醫醫學理論系統中的“心”,“肝”遠遠不止于西醫“heart”、“liver”所代表的概念,因此不主張將其對應直譯。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是這種做法顯然意欲生生切斷文化差異極大的中西醫之間的相似性,于中醫文化傳播是極為不利的。筆者以為中醫傳播尚處于初期階段,在翻譯的過程中,借助語言這一工具,盡量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應成為基本翻譯立足點。該階段的中醫翻譯,相對于中醫的獨特性和民族性,譯者更應該強調中醫的自然科學性,以促成中、西醫兩種體系的有效溝通。雖然中、西醫的起源及進程大相徑庭,但是其工作對象和研究內容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即都是對人體及疾病進行研究,因此,這兩種差異巨大的醫學體系間必有其相通性,即對大部分疾病、人體器官、系統的定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雖然中、西醫在理念與治療方法上的不同,會使得兩種體系對某些醫學名詞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本著推動中醫文化傳播,使得中西醫學可以互相取長補短、融會貫通的目的出發,參照西醫術語對中醫名詞進行翻譯,不失為幫助異質文化讀者了解中醫、進而接受中醫的好方法。
三、Inwhichchannel-媒體分析
Inwhichchannel主要是對中醫文化的傳播渠道進行解析。隨著經濟發展,公眾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專業化,同時社會階層化趨勢也日益明顯,造成了傳播分眾的事實。而分眾傳播,反過來,又對媒體細劃有著更進一步的要求,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媒體形式同時也發生了極大改變,由大而全模式向個性化服務轉變。目前主要的媒體傳播形式主要包括電視、報紙、廣播、雜志、網絡等,分別以視覺、聽覺、或視聽覺結合的方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為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中醫文化,我們無疑需要對各個媒體形式的特點進行分析,考慮在具體環境下,受眾的最佳媒體接觸方式,使中醫知識更有效地傳遞給西方讀者。報紙是最為重要的紙質媒體之一,讀者群大,重復購買率高,出版頻繁高,市場占有率也很高。因此,報紙較為適合刊登關于中醫較為淺顯、概論性、普及型的文章,耳濡目染,使西方讀者在無意識中不自覺接受中醫的概念。相較于報紙,作為紙媒另一形式的雜志,雖無報紙的覆蓋面廣,但其讀者群體較為固定,功能性、專業性強,所以更適合刊登針對性較強的中醫專業知識類文章,以供相關專業人士進一步研究。近些年來發展迅速的電子媒體,如:電視、網絡等,則具有聲畫結合、動態演示,涵蓋面廣、重復能力強的諸多優點,可以以更動態、直觀的方式對中醫文化內涵加以詮釋。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涉及醫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中國人自己理解起來都不容易,對于異質文化背景的西方讀者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在這種情況下,發揮電媒的優勢,將聲、光、影結合,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無疑在推廣中醫文化方面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Towhom-受眾分析
Towhom是指對誰進行傳播,對中醫文化傳播而言,具體是指對傳播對象進行分析,即在對中醫文本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要將讀者反應納為考慮因素。自20世紀60年代起,在閱讀過程中,如何界定讀者的作用,這一問題就已經開始凸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從讀者反應的角度出發,考慮譯入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和接受能力。20世紀80年代初,奈達的“讀者反應論”一經傳入中國,便很快引起翻譯界的高重視與及時反饋。與傳統理論不同,奈達認為翻譯過程不應僅僅局限于源語文本與譯者之間,還應將讀者反應納入考慮范疇,認為只有譯入語讀者反應與源語讀者反應相類似的譯本方為質量上乘之譯本,再次強調了讀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真正讓讀者參與到文本釋義過程中,譯本對讀者的理解有促進作用,才算是達到了翻譯的初衷。如果翻譯的目脫離了服務讀者的本質,又何談文化的傳播呢?因此,筆者認為,欲真正達到中醫文化傳播的目的,在現階段,中醫文本的翻譯應采取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面,歸化譯法不會讓譯入語讀者由于過于強烈的文化不適性而排斥對異質文化中中醫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適度的異化譯法也能讓譯入語讀者對中醫傳統文化有循序漸進的認識。
五、Withwhateffect-效果分析
Withwhateffect指傳播取得何種效果,傳播效果研究指對傳播所要達到的目的進行檢驗,通常其包含兩方面內容:微觀過程分析與宏觀過程分析。對傳播的個體影響效果進行檢驗是微觀過程分析,而宏觀過程分析主要是對傳媒所取得的社會效果進行分析。換句話來說,傳播效果從小的方面來看,指信息經媒體發出后,對個體受眾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等所造成的實際影響,而從大的方面來看,則指整個社會受個人思維、行為方式影響所產生的巨大變化。具體就中醫傳播而言,指在媒體影響下,特定個人或社會對中醫文化的認識是否產生了觀念、態度上的變化,即是否經歷由陌生、排斥到逐漸了解,最后樂于接受中醫療法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意味著傳播者最終意圖的達成。中醫不同于西醫,有著內在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語言特點,如何跨越文化與語言形式的障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醫文本進行準確詮釋,使得中醫療法更好地為國外患者所理解、接受,進而成為其治療時的自然選擇,是有志于中醫學翻譯的譯者們共同面對的問題。中醫用語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其表達的簡潔性,簡單幾個字就可以概括一個重要的治療方法或某一理論,但由于文化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無法在譯入語中找到對等詞匯,因此翻譯往往變成解釋,則更能實現其交際功能。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在中醫療效的保證下,中醫用語及隱藏于其中的中醫文化必然會慢慢被國外患者所接受。而隨著信服中醫療法患者人數的增加,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社會影響,從而最終實現傳播中醫文化的意圖。綜上所述,不難看出5W模式的五個主要構成要素—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取得什么效果—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現階段中醫傳播中的傳播語體與傳播載體這兩大問題。其中,“誰”即控制分析在傳播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其可以根據傳播者身份,傳播目的對傳播內容進行選擇,可以根據傳播內容的性質選擇合適的傳播渠道,可以根據受眾特點,接受能力和對文本的反應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控制分析從微觀到宏觀對受眾施以影響,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從而克服強烈民族歸約性對中醫文化對外傳播所造成的巨大困擾,讓中醫學不僅可以從一個時代傳承到另一個時代,也可以由一個地域傳播到另一個地域,造福于全人類。因此,可以說以國際傳播學5w模式來探討新形勢下的中醫文化傳播,不再把中醫傳播局限于文字層面的雙語轉換,而是站在更廣闊的視角,將中醫文化傳播的主體、內容、媒介、對象、效果等因素納入到傳播分析,對中醫文化的有效傳播意義重大。
作者:王曉敏 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