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中新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時間:2022-12-04 09:29:11
導語:傳播學中新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1.新媒體的特點。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大家說法不一,但是有一個統一的共識就是新媒體是相對而言的,相對于廣播電視,網絡就是新媒體,在當今時代,新媒體是指基于新的數字和網絡技術,使傳播更加精準化、對象化,具體形式如互聯網、手機、移動電視、IPTV等。郭煒華認為:“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2.青少年價值觀及其特點。青少年一般是指滿13周歲到20周歲的人群,青少年具有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可塑性強等特點,因此他們的價值觀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一,價值觀呈現多樣化趨勢。青少年求知欲強,閱讀量大,知識面廣,接觸新鮮事物較快,能及時掌握前沿的發展動態,因此面對當前社會大量的信息,青少年易于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第二,價值觀主體意識凸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青少年越來越具有平等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因此在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青少年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增強。第三,價值觀形成的不穩定性。青少年由于年齡較小,沒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因此價值觀形成具有不穩定性。
二、傳播學角度分析新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在當今時代下,大眾傳播不僅僅是電視、報紙、廣播,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大眾傳播的概念,作為大眾傳播的新媒體,對于青少年價值觀影響之大,青少年每天花在新媒體的時間已經超過了電視,因此青少年的價值觀深受新媒體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呈現“雙刃劍”,正面影響值得肯定,但消極影響我們也不容忽視,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娛樂麻醉功能——降低青少年的學習思考能力。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青少年固然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瀏覽時事新聞,了解歷史,甚至可以抒發情感,但是不難發現大多數青少年由于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常利用新媒體聊天、交友、打游戲,新媒體也會采用新式手法創新自己的內容吸引青少年來關注自己的平臺,這樣就導致青少年幾乎寸步不離平板和手機,每天從早到晚就是不斷刷新朋友圈和空間信息,過多的娛樂信息不僅麻醉了青少年的思想,降低了青少年利用書本學習的能力,同時青少年喜歡利用新媒體幫助自己解決一切問題,喜歡一切事情問百度,這樣就更降低了青少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新媒體成為了娛樂麻醉的工具和平臺。
2.培養分析理論的延伸——影響青少年主流價值觀的培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等人開始進行一系列有關電視暴力內容的研究,測量了電視對受眾態度的影響,形成了“培養分析理論”,主要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大眾傳媒所傳播的內容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傾向性,并且這種傾向性價值觀不是以古板說教的形式,而是以事實報道的形式,甚至是以娛樂化的形式對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而培養分析理論在當今數字化時代具有一定的延伸,新媒體所傳播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受眾的價值觀,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青少年的優勢是興趣廣泛、積極上進、富有朝氣和活力,但同時他們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接觸和探索新事物,但對于是非黑白辨別能力較差,可塑性強,因此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培養理論的延伸能體現出新媒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青少年的世界觀,新媒體在提供新聞和歷史等豐富的知識信息以外,同時也提供暴力、低俗、媚俗的內容,青少年在瀏覽內容時容易被新媒體彌散的實用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反動思想和言論所影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培養分析中提出了傳媒打造了“象征性現實”環境,影響了青少年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使青少年的成功觀具有利益驅動性且急功近利,影響了主流價值觀的培養。
三、傳播學視角下新媒體應如何引導青少年的價值觀
1.新媒體的社會功能強調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環境監視。在傳播學研究史上,拉斯韋爾提出了大眾傳播的環境監視功能,主要是自然與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只有及時監控、了解、把握并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人類社會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與發展,這里大眾傳播對社會起到了一種“瞭望哨”的作用,因此新媒體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要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環境有一定的監視功能,要優化傳播環境,建立健全網絡監督管理制度,做好青少年新媒體環境下的“把關人”。由于網絡信息量過多,每天出現成千上萬的信息,而有些商家為了獲取點擊量和商業利益,不惜代價制造庸俗消極甚至是不健康的思想,來吸引受眾的眼球,從而形成不良的社會導向,導致新媒體環境的復雜化,不斷挑戰著受眾的道德底線,作為祖國未來花朵的青少年在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時期,容易被新媒體大量腐朽有悖道德的價值觀所影響,甚至出現價值困惑和價值沖突,因此新媒體作為傳播者要從源頭上過濾這些不正的價值理念,將主流的核心的價值觀從新媒體的平臺上傳遞給青少年,并結合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利用講故事或者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傳遞給青少年,真正地讓大眾傳播起到了環境監視的功能。同時建議成立專門的監測輿情機構。主要關注青少年思想動態,及時處理有傾向性負面方向的網絡輿情,形成良好的網絡媒體環境。建立青少年的“意見領袖”的正面引導,意見領袖主要是指在青少年中具有影響力的學生,可以通過意見領袖的話題引導,促進青少年理性表達和互動參與,倡導社會主流媒體價值觀,弘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凝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2.新媒體的社會功能強調對主流價值觀的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大眾傳播具有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就是將前人的經驗、智慧、知識加以記錄、積累、保存并傳給后代,作為大眾傳播一種的新媒體同樣具有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對青少年的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新媒體利用自身的優勢,可以將好人好事通過微博、微信的方式制作成專欄方式讓青少年閱讀,同時也可以建立相應的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通過新媒體加大先進典型的宣傳和報道,制作成新媒體的報道方式,投票或是互動的形式,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使青少年有更多的主動權,將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傳遞給青少年,在青少年中形成趕、學、比、超先進人物的良好氛圍。
3.涵化理論強調對青少年價值觀的積極教育和引導。涵化理論強調受眾的價值觀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據調查,青少年接觸新媒體這種傳播媒介是最多的,因此通過涵化理論所了解到,新媒體要擔當起社會責任的大梁,積極引導和教育青少年的價值觀。(1)重視學校新媒體建設發揮對青少年價值觀引導作用。第一,學校教師應該主動學習新媒體知識,利用新媒體主動掌握關注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態,并建立教師或者學校的網絡社區,隨時隨地發表觀點,轉載正能量故事,發揮對信息的處理、評價和導向作用,實現對青少年思想觀念的引導。第二,學校應該從被動變主動,不單單關注青少年的思想動態,要積極主動建立互動,對典型宣傳正能量的現象進行展開討論投票,以領導者的身份發揮引導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社會合力共同建設媒體環境促進青少年價值觀的健康發展。社會要整合資源,通過政府、學校和家庭共同建設新媒體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可以建立綠色新媒體,以新浪和騰訊為主,形成綠色主流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通過他們傳遞主流的正確的價值觀配以圖片和視頻,供青少年閱讀使用,并根據傳播過程要素,建立受眾的互動反饋機制,實時更新內容,創新傳播方式,以青少年興趣為主。多方合力,優化新媒體環境,使青少年可以在主流的新媒體平臺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3)轉變新媒體傳播內容培養青少年創新思維能力。由于信息量過大的新媒體環境,導致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娛樂方面,不僅損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同時也降低了青少年思考問題的能力,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青少年只要遇到難題都上網百度,幾乎不思考,因此,新媒體可以利用轉變傳播內容,例如青少年在瀏覽微博或者微信超過三個小時設置提醒功能,提醒青少年減少上網時間。同時在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思維能力,新媒體可以轉變內容,傳播一些讓青少年可以動腦思考的題目,讓青少年在娛樂的同時也可以思考,形成寓教于樂的傳播內容。通過傳播學視角,我們發現新媒體在進行傳播過程中,無時無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因此新媒體要承擔起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價值觀的責任,通過建設綠色網絡環境等多種途徑,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包學敏 黃力力 孟潔 單位:黑河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5篇
- 下一篇:傳播學視野下會展專業教學實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