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傳播中的“知識溝”

時間:2022-02-15 11:15:01

導語:城市景觀傳播中的“知識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景觀傳播中的“知識溝”

[摘要]以傳播學“知識溝”的理論視角,審視城市景觀傳播中傳播者群體與受眾群體之間“知識溝”存在的必然性、特殊性和矛盾性。在城市景觀傳播中,應把握傳播者群體與受眾群體對于“知識溝”的平衡點,尋求兩者精神的高度共鳴。

[關鍵詞]城市景觀;知識溝;傳播學

傳播學中的知識溝”假設(KnowledgeGapHypothesis)是在1970年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播學家蒂奇諾、多諾霍和奧里恩三人研究小組在一篇名為《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的論文中提出的(后稱為“明尼蘇達小組”)[1]。他們認為,不同社會階層成員之間的知識差距(gapinknowledge),也稱知識溝,這一現象為知識溝假設。換言之,隨著大眾媒體向社會傳播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在獲取知識和利用信息方面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優越性?!爸R溝”主要表現在高學歷和富裕階層與普通大眾之間的鴻溝。體現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就是傳受之間的差異與兩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呈正比。在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中,設計師與普通民眾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理念存在“知識溝”,換言之,景觀設計師和普通受眾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相關專業知識儲備以及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參與角色等多方因素不同造成“知識溝”;城市居民與鄉村民眾之間對于城市景觀信息(城市景觀包括真實的、建成的城市景觀和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媒體報道的擬態城市景觀)的接觸、選擇和信息獲取也存在的差異,例如兩者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興趣、動機等許多方面的差異造成天然的不同等等??梢哉f,城市景觀傳播中“知識溝”的特殊性就是城市景觀傳播中的“知識溝”的客觀存在。但正因為有了差異才有傳播。彼得斯曾經把沒有通約的傳播稱之為“向空氣中講”,這種既沒有相互通約又沒有實在端口的傳播稱之為“向空氣中講”。“雙向交流”不能成立,“中介空間”無法興起;“內在視野”還未成型,“第三視野”更無從談起。因此,城市景觀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的“知識溝”、差異構成雙方溝通傳播的基礎。其強調尊重差異、尊重他者是對話的核心。他認為,差異性既是對話得以進行的前提又是通過對話所要達到的目的,只有確保他者與“我”之間存在差異并充分尊重這種差異的條件下,真正意義的對話才有實現的條件、保障、內涵和達到延伸的目的。傳受雙方的差異性對話意味著自我對他者的寬容,對他者的理解和責任,在理解、幫助他者的基礎上發展自我,這與中國道家所說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異曲同工之妙。與此同時,城市景觀傳播中“知識溝”也具有矛盾性。即傳播者群體與受眾群體之間差異也是兩者之間的無形障礙,制約著城市景觀的傳播效果。即“知識溝”、差異是城市景觀傳播效果的基礎也是傳播效果的障礙:一方面,傳受之間有差異、有落差、有距離才有雙方的互動和溝通,才能提高受眾和傳播者對城市景觀的認知觀念甚至整體景觀的發展。景觀設計師一方面不斷追求完美的城市景觀設計作品帶給受眾新的觸動,受眾接觸城市景觀其認知逐漸提高,同時景觀設計師也吸取受眾觀點,在城市景觀設計階段的受眾參與就是兩者互為補充。只有差異存在才有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傳受“知識溝”、差異的存在勢必造成城市景觀設計傳播的整體強勢傳播趨勢。那么,要追求和諧的城市景觀設計作品,就需要尋求兩群體之間的互動溝通,尋求城市景觀中傳播者群體和受眾群體之間的“知識溝”的平衡點來化解其中的特殊性和矛盾性。以受眾的期待為例,在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整體階段(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整體階段分為設計前期、中期和后期),在設計前期,受眾接觸、選擇和接受城市景觀信息之后,以城市景觀設計的立項書為媒介的傳播就結束了,但受眾的心理活動依舊沒有結束。受眾在這一階段基礎上,產生了某種期待心理,這些期待影響受眾對城市景觀設計中期以景觀設計方案為媒介的接受態度,同時也是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過程得以繼續的方向和趨勢。

期待是受眾對接受城市景觀的一種感性定向,產生對其的期待態度,決定了受眾對其的期待和選擇,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傳播的最終效果。期待也是心理的一種預期反應,受眾的期待心理指受眾對傳播媒介持有一種能滿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的一種心理現象。在具體的城市景觀信息接受過程中,對于在城市景觀設計階段參與其中的受眾,在接觸到城市景觀設計信息之后,不同受眾群體對城市景觀設計有不同的期待,具體如表1所示。受眾的期待心理包括期待目標和期待水平。其中期待目標,即受眾期待從傳播所獲得的滿足需要的內容;期待水平,即受眾期待獲得需要滿足的程度。如果城市景觀中傳播者所傳播的內容能滿足受眾需要,而且滿足程度較大,傳播將會取得積極的效果;如果傳播內容不能滿足受眾的期待目標和期待水平,則受眾就會容易產生認知層面的“知識溝”,有可能形成消極的城市景觀傳播效果。同時,當城市景觀傳播中的傳播者與受眾進行活動而相互發生關系時,自身都會依照雙方的角色規則對其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和約束,希望成員遵照角色行事,有社會約定俗成的角色規則和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品評的標準構成一個角色期待[2]。即人們都會對他人有所期待,傳受雙方對對方都有期待。受眾對傳播者有角色期待,即希望傳播者將自己的意愿反映在具體的景觀設計方案并實施。同樣傳播者對受眾也有角色期待。即希望受眾理解、配合,在互動中完成景觀設計階段的任務,追求的景觀設計中傳與受的相互趨近也是一種理想化的雙方互相的角色期待。期待取決于三個因素:社會規范、我們以往對他人的了解和體驗、行為出現的具體情境。朱迪•伯古恩(JudeeBurgoon)認為期待破壞常常得到負面的評價。期待破壞理論的假設是:如果期待得以滿足,那么他人的行為就可以得到正面的評價;反之,如果被破壞,那么其行為就會被判為負面的。如果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有傳播者破壞了受眾的期待,受眾將做出怎樣的回應?或者受眾破壞了傳播者的期待,傳播者做出何種反應?根據受眾的期待視野與接觸的媒介(城市景觀設計方案)之間的關系(如表2所示),也會影響受眾對媒介的最終接受效果。從接受心理角度講,受眾通常會理解并接受熟悉和有所了解的城市景觀而忽略其他。受眾的接受經驗越豐富,對城市景觀知識的儲存越多,接受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得以提升。受眾因自身不同的需要有目的的選擇滿足自己不同層次的需要。傳播者在盡量滿足受眾的多層次需要的基礎上,追求城市景觀和意蘊。我們無法預先選擇歷史,也無從選擇受眾對城市景觀的口味和興趣。從城市景觀經濟意義上講,受眾是不能受到責備的。因為他們是城市景觀的消費者,是城市景觀領域的服務對象,憑個人趣味選擇城市景觀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筆者認為:1.我們不能把某一特定時代的受眾群體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認識能力作為設計師創作的出發點,以此來規范設計師的創作活動,來限定藝術作品的表達方式、形式等。這就等于預先設立一個先驗的接受主體,然后從中抽出一種固定的審美心理定勢,并以此約束設計師的創作方向。等于把具有強烈個性特征的創作行為變為一種適應先驗主體的共性要求為藝術終極目標的消極適應行為。事實上,受眾的審美心理既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又是一個不斷變異、更迭的文化歷史現象、僅滿足以消極方式適應大眾的審美和認知,就是對大眾不斷發展的文化心里的漠視,其最終結果導致受眾審美心理的靜態概括,以此為基點進行設計,必然是作品流于投合受眾一般趣味,滿足受眾一時嗜好的趨時之作。在一定時期受眾喜愛的和真正優秀的景觀作品,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價值尺度和什么法則。前者以特定受眾群體的某種心理滿足為尺度,后者以整個景觀藝術歷史上占獨特地位為標準。在人類藝術發展史有一個普遍事實:要適應、迎合受眾已經定型化了的審美趣味,在某種意義上就必須取消作品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個性化為代價,反之要進行藝術的探討,必然要以暫時犧牲一定受眾為代價。2.我們不能把城市景觀總體特征和普遍功能理解為每一處城市景觀都應有的個性特征和功能。廣義上,城市景觀是一種大眾藝術,但這并非表示每一處城市景觀都一經建成就受到受眾的理解、喜愛。如同我們在整體上強調城市景觀的價值和功能,但并不等于我們要每一處城市景觀都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和教育意義一樣。我們不能以某一門藝術的整體特征為原則取代對其中各個藝術品的具體要求。有些城市景觀一時超越了受眾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和欣賞習慣,并不意味著城市景觀背離了它的本質屬性,而是一種對發展中的受眾的欣賞能力和接受水準在創造意義上的超前反映。3.我們不能把城市景觀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理想、歷史認識、人文精神與大眾的認識水平置于同一層次,同一水準上。城市景觀藝術作品對歷史和現實的超越性,在思想觀念上可能完全超越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人類文明史已經證明確實存在這樣一些具有超意識的偉大哲學家和藝術家,他們對藝術有著比常人更加深刻、透澈的認知能力和更為敏感的體驗。城市景觀設計的深入淺出,即城市景觀設計的普及性需要立意“和普通人發生交涉”,則更須放低身段,寓教于樂,使人在歡喜中領悟至善至美的微妙的城市景觀。這是一個極高的要求,關鍵在于深入才行。有深度才有高度和廣度。雅能通俗,則重點在雅。受眾對城市景觀設計的要求高,傳播者就要拿出高水準的設計精品,如果僅是空泛的廣場、政績綠化等就誤導了受眾,破壞了其對城市景觀的興趣。普及一詞的提及就潛意識認為只是普及一點,水準低下,隨便一些沒有關系??鬃幼苑Q十五歲“有志于學”,到七十歲才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容灑脫的背后是五十年的克己修為。設計也一樣,要做到揮灑自如,須將既存成果融會貫通,學養深邃。其次,當今學界有深度見解的研究增多,能提供給專門普及的人員做參考,普羅大眾的之時興味也能持久不衰。景觀設計師的作品初衷就是設計精品,有深度的景觀才能持久,才能提高受眾的修養,對其才有持久吸引力和興味。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城市景觀也存在相同的認知,這緣于對美有某種一致的潛在的追求,美是可以跨越邊界和領域達到人類心靈的至高至上至美境界。換言之,總有一種雙方都贊同和欣賞的氣質存在于完美的城市景觀作品之中,城市景觀獨特的氣質沁潤著我們的心靈,溝通著、甚至滲化蔓延到傳播者和受眾的兩極。

城市景觀作品靜靜地矗立在那里,其上面刻上“設計說明”或者通過電子演示標牌來表達景觀設計師想要闡述的思想觀念用以作為溝通傳播者與受眾的方式,亦或作為表述出受眾所理解不了或者不會理解的景觀設計師的觀念而存在。受眾千變萬化,傳播者千方百計地在城市景觀作品完成以后再多做附加說明用以減少傳受之間的落差。我們最終目的并非僅僅局限在傳受之間“知識溝”的趨同,更多是追求一致上的“知識溝”,這種“知識溝”,這種差異是建立在一定的一致基礎上的趨同之上的。有“知識溝”,有差異才能獨特。不論是局限在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還是景觀設計領域的其它方面,甚至是西方與東方國家審美信息的加速流轉和不斷融合與匯聚領域,在追求趨同基礎上差異最大化都是殊途同歸。同時應該認識到,“知識溝”(差異)也是不斷變換不斷呈現增長趨勢的,在某一高度上的“知識溝”(差異)就是另一高度上的一致。城市景觀作品在本質上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一件完美的城市景觀作品本身就很打動人,所產生的效果最終是在受眾心靈深處受到觸動之后的外化反應。不打動人心,沒有給受眾留下強有力的震撼的城市景觀再如何傳播,再附加條件,在外在因素上再做其修飾收效都顯甚微。打動人心的城市景觀,不在于用新奇光亮的外在形式吸引受眾眼球,那種吸引只能起到短暫的受眾注意效果。只有真實的、真誠的全身心為受眾著想的城市景觀,甚至是城市景觀的某一處細節都足以讓我們感受得到景觀設計師樸實的投入。讓人們(包括傳播者和受眾)時刻感受得到景觀設計師的關懷和體貼的城市景觀就可以直指人心,讓人們身心為之感動,為之贊嘆。瞬間體會到的觸動不是暫時的效果,不是過目即忘,不是短暫停留,它是瞬間在我們心靈深處的凝固,是瞬間感動的永恒,是城市景觀精品帶給人們靈魂震顫的效果。

作者:韓凝玉 張 哲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美]MichaelJ.Dear.后現代都市狀況[M].李小科,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巖.媒介批評——立場范疇命題方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黃炎寧.新媒體知識溝與數字鴻溝的融合[J].當代傳播,2012(6).

[4]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5]楚小慶.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背景下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的若干問題[J].藝術百家,2014(2):34-83.

[6]PJTichenor,GADonohue,CNOlien.Massmediaandthekonwledgegaphypothesireconsidered[M].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