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傳播學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模式

時間:2022-09-11 11:05:06

導語:淺析傳播學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傳播學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模式

摘要:法治教育是推進現代公民教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在全球化、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于青少年的專門性普法宣傳教育更是迫在眉睫。通過了解青少年身心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時代的便利條件,拓寬普法宣傳教育渠道,開創形式多樣教育模式,利于提升青少年法治素養和法律意識。

關鍵詞:青少年;法治教育;信息時代

青少年人口基數大,可塑性強,但同時也伴隨著青春期思想奔放、叛逆心重等問題,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是對我國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方針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然而,傳統、刻板的法治教育方式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開展形式多樣易于接受的法治教育,利于法律知識入腦入心,內化于行。本文將從傳播學的角度,著重從法治教育的參與者和實施過程等維度,并結合青少年階段獨特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探尋法治教育方式,助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法治教育須遵循的原則。法治教育應該遵循憲法至上原則、國家課程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處理好目標設置上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的關系、內容選取上法律體系和學段內容的關系、教育途徑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評價手段上知能測試與隱性監測的關系。使青少年法治教育內容日臻完善,促使學生對于法律有發自內心的認知。同時,依托法治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二)法治教育要明晰思路。法治教育本質上也是一種信息傳播行為,參與人員可能是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可能是面對面的,也可能借助傳統的電視、報紙媒介,或者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掌握法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規律,有利于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有助于法治教育目標的達成。(三)法治教育要創新途徑。法治教育要避免枯燥和反感,就需要創新工作模式,避免“說教”傾向。例如,北京市中小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積極開設特色法律課程,編制校本普法教材,實現了法治教育與相關學科教育的有機融合。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法治教育信息傳播效果的實現有賴于傳播過程的各要素、各司其職。了解傳播過程各要素特點,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有利于達成更好的傳播效果。(一)傳播者:多方合力助力法治教育。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發起人。就青少年法治教育而言,主要指從事法治教育工作的人和團體。包括學校的老師,父母,法院、檢察院等社會力量。1.學校主導教育學校教育對于青少年法治理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應發揮主導性作用,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通過課程設置、德育活動等多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北京市全面推行參與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優秀模擬法庭現場展示、評選“優秀小法官”“優秀小檢察官”“優秀小律師”、編寫《中小學模擬法庭教育指導手冊》,確保全市所有在校中小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基本法律知識教育。2.家庭模范導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培養也十分重要。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影響頗深,因此,提升父母的法律意識,懂法、守法有助于給孩子形成良好的示范。3.社會共同參與普法教育,人人有責。對青少年的普法宣傳教育,需要法律專業力量的支援。充分借助法院、檢察院、社區等校外法治教育基地的作用,發揮其專業優勢,也為青少年學法營造良好的環境。(二)受眾:厘清教育對象。從傳播學角度,受眾指信息的接收者或傳播對象。就青年少法治教育而言,受眾多為從幼兒園至大學各學段的學生,年齡跨度大,這就需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活動。例如,北京市教委堅持科學規劃、系統安排不同學段青少年法治教育內容和要求,分層次開展學生法治教育。(三)內容:貼近生活實際。法律知識對于青少年而言稍顯枯燥和深奧,這對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法治教育內容要盡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發生聯系。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創辦的全國第一本省級校園普法讀物《法治與校園》雜志,通過培養學生小記者、專家參與編創,連載原創動漫、實錄校園法律故事、剖析社會尚法明德事件、追溯法律歷史淵源等形式,緊貼師生實際需求和興趣點,受到大小讀者的多方關注,被師生稱為學法的良師益友。(四)傳播媒介:搭建立體化法治教育平臺。傳統的法治教育形式主要包括課堂授課、專題講座等形式,還可通過電視、廣播、紙質媒體和新興多媒體等手段,搭建立體化法治教育平臺。北京市在搭建立體化法治教育平臺方面展開了積極探索?;ヂ摼W時代,給予信息傳播更多渠道和展現形式,同時為開展多媒體的法治教育活動提供了更多可能。北京市教委積極在探索符合青少年興趣、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適應學生視覺需求,以文字為主向圖畫、音像、藝術等多元化轉變,法治教育覆蓋期刊、微信、動漫、微視頻等多種媒介。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需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教育現代化目標,科學推進、突出重點、有效供給,開展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開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覃淮宇,盧臻.法治教育:青少年普法之必經路徑[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6):152-156.

[2]許曉童.從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歷史意蘊及實踐策略——基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視角[J].教育評論,2017(4):32-35.

作者:賈紅玉 單位: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