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圖像及圖像時代特征研究

時間:2022-07-23 09:51:00

導語:傳播學圖像及圖像時代特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播學圖像及圖像時代特征研究

【摘要】圖像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以其擁有對世界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對文字語言形成強大沖擊。在數字技術占據主導的新時代,圖像以其獨有的特征和功能,使得人類社會步入圖像時代。圖像在新時揮巨大的作用與其本身特性相關,本文深入剖析圖像的特征及其符號功能,詮釋圖像時代到來的必然性,并探索圖像時代下社會發生的變化:社會文化傳播由語言轉向圖像,社會認知方式由“抽象”走向“形象”,社會生活由“生產型”趨向“消費型”。

【關鍵詞】圖像;圖像時代;語言符號

圖像始終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圖像的演化也始終跟隨著人類進步的腳步。新時代下,圖像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以其擁有的對世界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對文字語言形成強大沖擊。人類已經從傳統的印刷時代步入了現代的圖像時代,圖像滲透到生活中方方面面,不斷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鮑德里亞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擬像和仿像的時代。麥克盧漢認為傳統的印刷時代已告結束,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以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占主導形式的機械復制的時代,在文化傳播上已經進入電子媒介階段,而媒介的傳播以圖像的傳播為主導形式。我國學者劉偉也認為,圖像在人們的日常交流和信息接收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經擺脫了語言文化附庸的角色而正在占據主導。圖像時代已經來臨,然而圖像在當今時代為何發揮著如何大的作用,這與圖像的特性分不開。本文從五個方面闡釋圖像的特征,并分析圖像時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詮釋圖像的巨大功能以及圖像時代到來的必然。

一、新時代圖像的特征

(一)相似性與抽象性的統一。相似性和抽象性是圖像的基本特征。圖像要想超越文字的表達方式,首先要能盡可能全面地涵蓋對象事物,包括涵蓋事物的基本特征、屬性,甚至基本輪廓。現在照相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最大程度再現事物,但它仍然是一種擬像,并不能完全精確體現事物的每一個細致的部分。圖像的相似性越高則其抽象性越低。現代繪畫技術告訴人們,有時只需畫出圖像的大致輪廓也能表現事物。如在畫山的時候,不可能把山的每一個角落都畫上,而是簡單幾筆勾勒。在人們看到山的時候,也不會去細致考察山上的每一棵樹木,而是選擇性地看山輪廓,此時山的整體形象已經進入腦海并形成印象。圖像的抽象性是圖像語言最顯著的特征,能夠比文字語言表現出更豐富的內容,蘊含著更多的信息。抽象性是人們看到圖像時頭腦自然對其進行選擇和重構,是抽取最能表示事物本質的表象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完全靠接收后建構的一種理性活動。要么抽取事物的外在形態,只保留其輪廓形狀;要么以非直觀的形式,讓人在大腦中得到直觀的體驗。如看到水龍頭干涸,自然抽象到水資源匱乏;看到大樹被吹倒,自然抽象出風的強勁;看到衣衫襤褸的圖像,自然聯想到貧窮和無助。然而無論相似性和抽象性,都離不開對本體特征或內涵的認知。(二)隱喻性和象征性的統一。隱喻性和象征性是圖像的兩個核心特征。圖像的隱喻和象征意義遠遠超出圖像本身,同時賦予圖像超出語言文字來描述世界的巨大功能特性。隱喻本身是一種修辭方式,意思是通過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而表達某種意義,且這兩種事物之間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相似性是指具有某種共同的文化內涵,所以本體和喻體之間必然具備相同的屬性,這些屬性有些是直觀的,有些則是虛擬的。例如,當看到“玫瑰花”時自然想到其隱喻著愛情的美滿和甜蜜,而不會面對一棵大樹就直接聯想到愛情。那么玫瑰花就與愛情具有一定相同的屬性,如玫瑰花給人一種溫馨、舒適、美好的感覺,人們認為愛情也應有這種屬性。天平象征公正公平,這是因為天平的屬性,它本身便代表兩種物體的重量相等,也就隱喻人人都是平等的。鴿子隱喻和平,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形成了共識。中國結象征和祥和、和諧,這些都與文化內涵息息相關。象征是藝術表現的方式,是指借用某些特殊的事物來體現某種重要的意義,往往是較小的事物來象征較大的意義,以此表達某種情感,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象征是一種文化積淀的共同理解,在同一文化中,人們受文化和環境影響對某事物所代表的含義有統一的理解。用國界碑象征一個國家的主權,景點象征某個地域,例如長城象征著中國,迎客松象征著黃山,泰山象征著齊魯大地。或用某些建筑象征某個城市和國家,例如天安門象征北京,金字塔象征著埃及,埃菲爾鐵塔象征法國。人們往往用這些圖像來象征事物,從而不斷加深對某些事物的理解。隱喻和象征的手法都離不開本體和喻體的存在,隱喻效果和象征效果的實現都需要有著共同屬性并經歷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并且這種屬性得到共同的情感內涵。(三)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歷史性是指圖像隨著歷史發展而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采用不同的載體方式而呈現出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時代圖像。現實性是指無論圖像怎么變化,多么具有虛擬性,其本身仍然來源于現實社會且在社會中能找到其本體。如在文字剛出現時,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均寫在野獸的甲骨上或者獸皮上;隨著時展,出現了刻畫在墻壁上、瓷器上的文字符號來記錄事況發展。隨著造紙術的發展,圖像開始進入印刷時代,工業化的發展催生出能夠大批量印刷文字圖案的技術產品,圖像充斥在整個時代。電子時代不僅實現了激光照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視頻、圖片以數據傳輸,圖像以更便捷更廣泛的方式被儲存和應用。這些充分體現圖像具有歷史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圖像印記。現實性是指圖像在制作過程中的選材、主題及其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中,但由于傳播的虛擬性,使得現實性的圖像往往高于生活。通過圖像傳播,展現大眾生活中的點滴,傳遞人間的普遍情懷,加強意識形態,傳播主流價值等。例如公益廣告往往來源于現實,但加入了藝術的成分,從而傳遞出某種社會價值觀。城市中文化墻上生動的漫畫往往結合了民眾心理需求的特點,用藝術的方法傳輸出核心價值觀。圖像的某些情節會虛構化,對觀眾產生不同方向的引導。林林總總,現實性是圖像在制作傳播過程中的基本特點。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性一般表現在大眾性上。大眾性是指圖像的傳播過程逐漸消除了文字、語言不同的障礙,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界限,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在看到同一圖像時往往都能有相同的感受和體會。這源于人們對圖像的共同理解,使得圖像更加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如我國攝影師在西部貧困地區拍到的“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國外攝影師拍到的非洲蘇丹難民地區“禿鷲與小女孩”的畫面,它傳達出特定的社會信息和價值引導趨向。再如技術專家對古代橋梁、建筑的復原往往以當前場景為基礎,這充分體現圖像具有鏈接過去和未來的功能,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當代圖像傳播的歷史性和現實性,使得圖像在不同時空下具有普適性和大眾性。圖像的歷史性和現實性使得圖像在傳播過程中更能貼近生活實際,更能走入大眾生活。(四)同一性和多義性的統一。圖像的同一性是一種文化契約,是一種社會約定關系。在同一文化中,人們對某種圖像有同一的理解,即圖像在長期社會交往中,逐漸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一種風格化或特殊化的屬性。同一性不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同一,而是圖像“能指”的同一,它不存在于圖像本身,存在于人們對圖像的理解之中,存在于某一被一定的社會文化所接受的程式之間。多義性是指圖像在不同的主體看來具有不同的“能指”。“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圖像在每個人的理解中都不可能完全一樣,但總體上每個人的理解不會差距太大,其核心的特殊性不會改變,這是由于圖像的“能指”來自于圖像的跡象性。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任何圖像存在組合關系與聚合關系,所謂組合關系便是“多義性”,所謂“聚合關系”便是“同一性”。在各自的同一性和多義性之間都存在著互相替換的對應詞。人們常說一詞多義,那么同樣存在一義多圖或一圖多義。在圖像語言中,同一個概念可以用多種不同的圖像來表達,同一個圖像也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概念來表示。如公共場合中的指示標志、商業標識等沒有明確寫上漢字或者英語指代什么,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人一眼便能看出其內涵,并且每個人對其理解分歧并不大,這是圖像的聚合關系即同一性。一般認為這種聚合關系是由于“喚起性”所致。一般的語言功能可以分為“陳述性、表現性與喚起性”三種特性,喚起性就是經過語言行為喚起人們心理狀態的情感變化,并由此導致思想與行為上發生一定的變化。由于人們看到的是同一個圖像,其喚起不同民族或年齡人群情緒變化也大致相同。經過一定的文化浸潤和民族習慣而產生的共同語言符號,也是“同一性”產生的根據。在此文化關聯中,符號的使用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或者媒介來實現,這種載體或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在不同的人看來,便產生了“多義性”。某種“多義性”的語言符號,在經歷過相同的文化習慣的人看起來也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這種多義的理解仍然能找到“同一”的特征,這源于畫面本身具有某種跡象性,人們對跡象的理解具有同一性。而產生“多義”的這部分往往基于各自的生理感受、個人經歷等,所以說同一性和多義性互為因果。(五)數字化和娛樂化的統一。圖像的數字化是圖像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當前數字技術的進度息息相關。圖像不在原本歸屬的某一傳統載體或某一時空中,而是被大規模地儲存在各類互聯網應用程序上,并且可以經過不斷加工、調整、拼湊、變化。同等單位上,經過高密度加工的圖像蘊含的意義更要遠遠大于文字和語言,這使得圖像比文字和語言更具有仿真性,更能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人類對視覺的需求根源于對人化世界探索的深入,數字化恰好能使得人們更為方便地儲存和使用圖像。圖像的數字化也使得社會的表達和交流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有時一張圖片比寫上千個文字更能表達內涵。近年來,網絡短視頻業務進入經濟噴發期,取代了按小時計算的長視頻,甚至把人類歷史以十幾兆的圖像完整表現出來。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圖像在一瞬間傳播到全球任何角落。交流、生產、生活一切皆由數字來安排。娛樂化是圖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得以呈現。圖像的數字化得以廣泛傳播,娛樂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和枯燥的二進制代碼打交道,數字的傳播必須符合人類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方能在民族之間推廣。娛樂性是最容易讓人忘掉機器代碼的乏趣,更能在大規模圖像傳輸中保留高度的熱情。圖像變成二進制數字進行大規模傳播,必然要求其更具有娛樂性和普適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圖像在傳播過程中娛樂化傾向會有損社會的文化風氣,殊不知圖像的娛樂性和普適性是圖像以數字化傳播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任何既定信息以機器語言傳播時,它必須轉變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人的情感需求在大規模圖像傳播中表現得更為強烈,娛樂化更易達到與觀眾的心靈互動,在情感交流中打破時空限制,更具有在場性。但需要甄別低俗娛樂,禁止低俗文化傳播。這還需要文化部門和信息部門在數字時代把好關口,使得數字時代圖像更多地造福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二、圖像時代的特征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認為“人類的圖像時代已經來臨。”海德格爾提出“從本質上看來,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這充分說明人類已經步入圖像時代了。圖像時代影響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這些特征不僅表現在社會語言系統的變化,由“語言轉向”到“圖像轉向”,其次社會認知方式發生了劇烈變化,最后社會生活也開始走向大眾化和娛樂化。圖像時代已經來臨,圖像時代的特征越發明顯。(一)社會文化傳播由“語言”轉向“圖像”。“語言轉向”的實質是把理性的文字語言轉向感性的形象語言,也就是由“文字”轉向“圖像”。當下,以圖像為中心的符號系統正向傳統的語言符號系統發出挑戰,圖像已經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交流信息的常見方式,毫不夸張地說世界社會文化系統已經成為圖像的再生產。圖像進入到了每個人生活之中,并且與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圖像趨于文化霸權地位,不僅影響著人們的視覺與審美價值導向,同時影響著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圖像之所以具有這么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其切合這個時代的文化潮流。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在短期內就超越了過去漫長歷史所積累的經濟總和,圖像的特征正符合“眼球經濟”的需要。圖像的傳播促進了文字信息和語言信息的融合,為人們充分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創造了客觀條件。(二)社會認知方式由“抽象”。走向“形象”這一變革主要體現在人類以圖像而非文字作為認知和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文字的重要性被逐漸降低。圖像之所以出現變革,與數字傳播技術的出現有關,使得圖像的制作和傳播成本甚至比文字還低。快讀社會,文字已經不能滿足人類對認知世界的深度要求,圖像逐漸成為人類認知和表達的主體方式。從文字為主到以圖像為主的認知世界方式的轉變,實質上是從抽象的認知方式向形象的認知方式的轉變。抽象的認知方式時期,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把握方式主要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系統,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種方式逐漸消退,社會認知方式轉變為形象認知方式,最主要的表現如大量圖像產品、視頻產品的出現,短視頻應用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如近年來產生的抖音、快手、微視等等手機端應用。新聞內容也采用了圖說方式,如澎湃新聞,也開始采用瀑布流圖片方式展示。字節跳動開發的今日頭條采用智能信息分發模式,內容根據用戶“眼球”停留時間和操作判斷用戶的喜好,從而不斷推薦相關圖文和視頻內容。各類圖像處理軟件如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等也在圖像時代的紅利中分得一杯羹。(三)社會生活由“生產型”趨向“消費型”。圖像在大數據的加持下被最大化傳播,任何圖像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如電子成像技術復原的圓明園,打破了歷史的限制;VR的產生使人足不出戶便可游覽世界。圖像由此變成了最為普通、廉價的消費品,并迅速地侵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平民化、大眾化的消費活動。如今文藝作品或網絡小說被改編成影視,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不一定會購買書本來細讀,但是很容易接受視頻這種傳播形式。大眾需求被噴發式的激發,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現代社會由生產型社會趨向消費型社會。以視覺圖像為主要載體、以符號擁有為特征的社會消費方式,帶來了視覺產業的繁榮,圖像時代的紅利滾滾而來。視覺產品層出不窮,但都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便是直接消費型。任何視覺產品滿足人們對圖像的需求,就形成直接消費。與傳統的文字、語言展示進程不同,圖像直接選擇最立體的方式直接呈現在最初的階段,打破了人們認知的過程和序列,從而使得人們在被圖形擬像的三維虛擬空間中產生消費行為。圖像的傳播不僅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更推動整個社會向消費型轉變。

參考文獻:

[1]汪德寧.超真實的符號世界:鮑德里亞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3]劉偉.讀圖時代的閱讀研究[D].安徽大學,2013

[4]陳星宇.讀圖時代下圖像的傳播動因研究[D].揚州大學,2011

作者:葛躍輝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