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報道方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01:47:00
導語:新民晚報報道方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篇論文選擇了1996年至2000年五年中在北京出版的《參考消息》和在上海出版的《新民晚報》(共1824條新聞)這兩份深受讀者喜愛的小型報紙作為調研對象,探討在20世紀末大陸報紙如何通過選擇和報道臺灣新聞來塑造臺灣形象。調查發現,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大陸對臺灣的報道正朝著平和、全面、客觀的方向努力,同時大陸報紙也通過對臺灣新聞的選擇和報道體現了政府的對臺政策。論文最后對今后的同類研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大陸報紙報道、臺灣新聞和形象、內容分析
一、引言
海峽兩岸近年來的交往,尤其是在經貿、文教和民間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到2000年,臺灣赴大陸的人數累計已經超過2000萬人次;而大陸到臺灣探親、從事各項交流活動的人數歷年累計48.5萬人次(新華網,2001/03/16)。另據統計,臺商在大陸的投資也非?;钴S。截至2000年底,臺商在大陸累計批準投資企業4.7萬家,實際利用臺資金額263.8億美元(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04/16)。另外截至2000年兩岸間接貿易累計總額達2049億美元(新華網/2001/03/16)。兩岸之間新聞交流雖然開始晚些,但也在逐步增長。從1987年臺灣《自立晚報》兩名記者繞道東京來大陸采訪,目前到大陸來采訪的記者已達5000人次,大陸赴臺灣采訪的約200人次(中華新聞報/2001/01/08)。
但是兩岸關系的發展也歷盡風云,尤其是近幾年來,臺灣問題屢屢成為世人關注焦點——從1996年的臺灣大選,1998年的汪辜會晤,到1999年的“兩國論”,再到2000年的民進黨執政,陳水扁上臺等等。在這幾年里,臺海關系愈加錯綜復雜,臺灣問題日益迫切的需要提到兩岸的議事日程上來,兩岸政策也不斷有新的發展。形勢和政策的發展變化都必然對大陸報紙選擇、報道臺灣新聞的方式以及對臺灣形象的塑造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中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一些發行量大、在廣大讀者中深受歡迎并頗具影響的小型報紙針對這一形勢,專門開出臺灣專版,重點報道臺灣新聞,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因此對這段時間大陸對臺灣的報道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其中的發展、變化和趨勢是很有必要的。
這一工作筆者曾在1998年進行了一部分,對1996—1998年《新民晚報》和《參考消息》的對臺報道進行了內容分析,得出了一些結論?,F在時至世紀之交,臺海關系又在這兩年內發生了許多變化——比如臺灣政局變化,臺獨勢力一度抬頭,而中國又面臨著加入WTO,迎接全球化的挑戰。在新的世紀,中國人的最終統一,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已成為全球華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時代潮流。
因此筆者又對1999、2000年的新聞報道重新進行內容分析,以1996——2000年五年的跨度,考察20世紀最后這段時間大陸報紙如何通過新聞的選擇、報道方式來反映、塑造臺灣形象。
二、文獻回顧
1.關于新聞的選擇
余家宏和寧樹藩等學者認為新聞價值是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即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的總和。素質的級數越豐富越高,新聞價值就越大(余&寧,1986,75)。
就新聞價值的要素而言,目前大陸新聞界的多數學者認為包括以下五個方面: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時新性又稱時間性,指新聞公開應盡可能接近事實發生時間。時新性有別于時效性。時效性是指新聞報道產生社會效果的時間限度,即在什么時間的范圍內使新聞生效(余&寧,1986,79)。其它四個要素與西方新聞界的理解基本相同。
除了上述五個新聞價值要素外,大陸新聞界還強調新聞事件的宣傳價值。宣傳價值是指有利于傳播者的事實的要素,符合政府的中心任務(余&寧&葉,1985,80)。也就是說,新聞傳媒在用新聞價值選擇新聞事實后,還要用宣傳價值來選擇新聞。宣傳價值主要包括四個要素,即廣泛性,典型性,時宜性以及新聞管理條例(余&寧&葉,1985,80-82)。這里的新聞管理條例就是指政府的一些規定和文件。在大陸,政府文件規定禁止報道的事實一般是不允許在報紙上刊登的。
值得一提的是,宣傳兩字在中文(至少在大陸)中沒有貶義之意。理論上講,宣傳不被認為是一種單方控制,而是一種教育(Gorney&Guo,1992,p15)。
2.關于新聞的報道
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張宗厚和陳祖聲認為應該強調新聞的真實性(張&陳,1983,67)。他們認為新聞必須真實,這是由新聞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余家宏和寧樹藩等學者認為還必須強調正確性,必須刪除虛偽事實(余&寧&葉,1985,83-84)。
大陸新聞界認為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應強調新聞的客觀性,就是要尊重客觀事實,按事物的本來面目來反映,這里的客觀性其一是指內容,新聞事實的客觀存在性;其二是形式報道時善于賦褒貶于客觀敘述中,而不隨意加入主觀的解釋(余&寧,1986,80-81)。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新聞界在強調新聞客觀性的同時還強調另一個概念:新聞的傾向性,即指新聞報道者在報道時所持的立場和觀點(鄭,1991,57)。胡喬中在《人人要學會寫新聞》中曾通俗準確地闡述了新聞的客觀性和傾向性的關系:“我們常常會發表有形的意見,新聞卻是一種無形的意見。從文字上看去,說話人(指傳播者)只客觀地,忠實地,樸素地敘述他所見聞的事實。但是因為每個敘述總是根據著一定的觀點,接受事實的讀者也就會接受敘述中的觀點”(張&陳,1983,65)。徐光炎,朱洪波也認為新聞雖是客觀事物的忠實記載,但又不等于客觀事實。因為它是經人的頭腦加工過的精神產品,所以總是帶有傾向性(徐&朱,1986,23)。
不過在1998年會議上,筆者提出客觀性和傾向性這兩個概念時,曾引起了兩岸學術界的爭議。大陸學術界認為新聞既有客觀性,也有傾向性;而臺灣學者認為這兩者是矛盾的,強調客觀性就不應該有傾向性的存在。
3.關于整體客觀性與事件客觀性
為了更好地探討這一爭議,筆者認為應該對客觀性有一個更加全面地認識。筆者認為客觀性應分為事件客觀性與整體客觀性。事件客觀性或稱個體客觀性,是指記者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地報道。它的報道形式可以是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和中性報道。除非是虛假和憑空捏造的報道,這三種報道形式均符合新聞客觀性的原則。它們雖然所反映的只是一個事件的一個側面,但不管是正面,負面還是中性,卻都是客觀存在的。整體客觀性,顧名思義,是一個事件或個體客觀性的整體積累。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它是指媒體對受眾的一種長期的、有時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或效果。
整體客觀性與事件客觀性兩者有密切的關聯,兩者相輔相成。整體客觀性是以事件客觀性為基礎的,對事件客觀性又具有較大的反作用。
4.客觀性與臺灣形象
本文所指的臺灣形象是臺灣在大陸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本文認為大陸媒體所塑造的臺灣形象在兩岸關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影響或體現兩岸之間政治、經濟及其他方面的交流現狀和政策動向。形象塑造得恰當與否關系到是兩岸交流能否順利進行,它可以促進交流,也會引起誤解甚至沖突。
在塑造臺灣整體形象的過程中,大陸媒體如何處理新聞的臺灣新聞整體客觀性和事件客觀性的關系至關重要。首先,如果有關臺灣報道的事件客觀性(個體形象)所反映的正、負面和中性報道的比例相對比較均衡,那么報道的整體客觀性所反映的臺灣整體形象也是全面、準確,公正的。反之,如果有關臺灣報道的事件客觀性(個體形象)所反映的正、負面和中性報道比例嚴重失調,持續的時間很長,且保證有足夠的新聞流量,那么整體客觀性也可能隨之產生與事實不符的、被扭曲的臺灣形象。
其次,在有關臺灣報道的整體客觀性(總體形象)在事件客觀性(個體形象)基礎上形成了某種固定的形象或模式之后,那么這種形象或模式也會影響到事件客觀性(個體形象)。假如整體客觀性所形成的臺灣形象是客觀、全面、公正的,那么它所選擇的事件客觀存在也是客觀、全面、公正和真實的。反之,如果整體客觀性所形成的臺灣形象是不客觀、全面、公正和真實的,一旦形成一種氣氛后,就會排斥那些客觀,全面、公正的事實。這時就會出現是非顛倒,形象扭曲,或被夸大或被故意忽略的局面。因此,筆者認為大陸報紙對臺灣形象的塑造已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事關到兩岸交流和兩岸統一的現實問題。
三、研究問題及抽樣方法
1.研究問題
那么大陸報紙究竟是如何塑造臺灣總體形象的呢?臺灣在大陸媒體的形象到底是千篇一律的負面形象呢,還是多元豐富的真實形象?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呢,還是隨著形勢的變化也在悄悄地改變呢?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本文特選擇了《參考消息》和《新民晚報》作為內容分析對象。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本文將通過以下兩個研究問題來考察大陸報紙對臺灣形象的塑造:
①從1996年至2000年五年間大陸報紙如何選擇臺灣新聞?
②這段調查期內,大陸報紙如何報道臺灣新聞?
需要解釋的是,本文所指的臺灣新聞是對新聞體裁和新聞報道的總稱,而不是專指某一種消息體裁。
2.抽樣方法
本篇論文針對的是在大陸出版的讀者群較廣的小型報紙。之所以選擇小型報紙,是因為一些大報如日報多為黨的機關報,受政府政策影響較大,而小型報紙則更多面向讀者和市場,新聞選擇相對更豐富和客觀,更以讀者利益為上。據統計,全國小型報紙的數量不足報紙總量的5%,但卻吸引了約20%的讀者(Gorney&Guo,1992,P12)。
本文這次小型報紙的抽樣調查內容是《參考消息》和《新民晚報》在1996年至2000年的一月份和六月份的新聞報道。之所以選擇《參考消息》和《新民晚報》作為調研對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兩份報紙的地理位置各具代表——《參考消息》在政治中心北京出版,《新民晚報》在經濟中心上海出版。
(2)兩份報紙的風格各具代表?!秴⒖枷ⅰ窞樾氯A社主辦,內容較為嚴肅,更具權威性,主要是轉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以新聞快吸引讀者;《新民晚報》則注重豐富人民生活,以貼近百姓吸引讀者。
(3)兩份報紙長期以來一直定期開設有關臺港澳的專欄。《參考消息》第8版的“中國大地”欄目幾乎每天都出;《新民晚報》第18版的“港·臺·澳新聞”版每周出版4至5天。這與大陸其它報紙不定期刊登一些臺灣新聞的做法不同,更顯示這兩份報紙對臺灣問題的重視。
(4)這兩份報紙都是在自發征訂的基礎上達到較大發行量。大陸報業中,有些報紙由于通過集體征訂的方法發行量增大,但真正閱讀報紙的讀者不一定多;而這兩份報紙是讀者自發征訂,發行量大,意味著閱讀報紙的讀者也很多?!秴⒖枷ⅰ返陌l行量最高時達七百萬份,是大陸發行量最大的日刊。《新民晚報》的發行量最高時接近兩百萬份,在華東地區首屈一指。因此,它們在讀者中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余&寧,1986,302-305)。
3.抽樣數據分類
兩報在五年被抽樣的十個月中共刊登了1824條臺灣新聞。《參考消息》在五年抽樣期內共刊登942條臺灣新聞,《新民晚報》則共刊登882條新聞。
對于上述數據,本文將按新聞的選擇方式和報道方式,分別進行內容分析。就其選擇方式而言,本文對上述所列的1824條新聞,將按其新聞類型進行分類。
新聞類型包括政治新聞、經濟新聞、軍事新聞、災害新聞、治安新聞、影視新聞、體育新聞、醫療衛生新聞和會議新聞。新聞類型之分主要根據新聞所報道的內容來進行。如果一則新聞涉及二類不同內容,則主要觀其為主的一類新聞內容,并歸入其相應的類別。
就其報道方式而言,本文將按正面新聞、負面新聞、中性新聞及新聞體裁進行討論。
正面、負面和中性新聞之區分主要看新聞報道之用詞和內容是否有利或有損于臺灣的形象。如果一則新聞報道臺灣的用詞是正面、積極的、如“大力推進”,“積極有效”,那么這條新聞就歸入“正面新聞”。相反,如果一則新聞的用詞和內容有損于臺灣的形象,使用像“大肆宣揚”,“苦不堪言”等詞語,那么這則新聞就被歸入“負面新聞”。其它新聞均被列入中性新聞。有時,一條新聞所報道的內容可能會引起兩岸爭論,但如報道所使用的語調比較平和,這樣的新聞也被列入中性新聞。
新聞體裁分類相對簡單,主要分為四類:即硬新聞、軟新聞、簡訊和圖片新聞。為了便于區別,本文中的硬新聞是指對某一事件的報道,時效性較強;而軟新聞的時效性不強,包括一般的特寫,資料性介紹、知識性文章,訪談錄等文章。硬新聞和軟新聞一般都有標題。簡訊是指一句話導語式新聞,一般沒有標題。圖片新聞是指新聞照片并附以一定文字說明。
4.抽樣數據處理
對收集到的1842條新聞數據(兩報共20個月),本文作者首先請十名編碼人員,每人負責編碼二個月的數據。編碼的類型及標準是作者事先設計好的,主要分新聞類型,新聞體裁、正/負/中性新聞及新聞稿源。
十名編碼人員完成編碼后,作者又請了其中五位編碼人員,選擇了上述20個月抽樣月份的第一周的新聞數據,按照同樣的類型和標準再進行分類。當然,這五位編碼人員不能再選擇第一次他/她已編碼過的數據。
前后兩次編碼的趨同率(percentageofagreement)按照上述四大類中的其中78個分類逐類進行計算。其可信度系數(reliabilitycoefficients)分別在86.12%和93.26%之間,都超過了Kassarjian提出的85%最低互判可信度(minimuminterjudgementreliability)。由此可見,本次抽樣的可信度系數令人滿意,本次調查結果是可信的。
四、數據分析
(表格見文章后附)
1.新聞選擇之分析
我們可以從新聞內容的選擇上看出,《參考消息》和《新民晚報》在1996年至2000年五年中,兩報所報道的新聞主要集中在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教和科技五大類上,因為兩報在五年中均有一定篇輻報道這五大類新聞(見表一)。
而這五大類中的熱點是經濟新聞,它是兩報都花了較多筆墨進行關注的共同焦點。如表一所示,兩報在五年中所報道的經濟新聞基本上都超過當年的10%,最高達25%,2000年《參考消息》的經濟新聞比例雖然降到了7%,但仍然可排到第三位,由此可見兩報對經濟新聞之重視。
但是就這五大類中的其他類型而言,兩報選擇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秴⒖枷ⅰ份^注重政治新聞,每年的比例均占當年的50%左右,分別為57%、46%、56%、47%和58%,明顯高于《新民晚報》的10%或以下。與《參考消息》不同,《新民晚報》側重社會新聞,五年的百分比分別為54%、34%、30%、26%和34%,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新聞。相比之下,《參考消息》所報道的社會新聞則較少,五年均在15%以下。
另外《新民晚報》的新聞選擇類型明顯多于《參考消息》,尤其是文教、影視、體育等文體方面的消息?!缎旅裢韴蟆返奈慕滔⑺急壤坏陀?%,最高時達到了20%,而《參考消息》都在5%以下。影視、體育方面的報道,《新民晚報》自1997年起每年都有涉及,而《參考消息》這方面的報道卻寥寥無幾。不過應該看到的是,在后兩年中,《參考消息》新聞選擇的類型逐漸開始有多元化的趨勢,盡管在絕對報道數量上還不如《新民晚報》。
從時間縱向的比較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兩報在醫療衛生方面的報道在五年中的后半期都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秴⒖枷ⅰ窂囊婚_始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報道,逐漸轉變為1999年的1%,2000年的2%,而《新民晚報》在1999年和2000年則分別躍升至12%和16%。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兩報在軍事報道方面原本相差不大,所占比例都不高。但是《參考消息》在后兩年軍事報道卻有了明顯的增加,2000年更是高達15%,相比《新民晚報》仍一如既往,保持1%左右的報道比例。
[page_break]
2.新聞報道方式之分析
在報道新聞時,《參考消息》和《新民晚報》在五年中的正面、負面及中性新聞之處理方式具有較大的共性。如表二所示,《參考消息》和《新民晚報》在五年的新聞報道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中性新聞。兩報每年的中性新聞比例均達52%以上,最高達94%。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的比例則相對較少。
但就正、負面新聞而言,兩報的負面新聞在抽樣的五年中總量還是明顯多于正面新聞。不過二者的差值卻逐漸有縮小的趨勢,不再象頭兩年那樣差額可達兩倍多。1999年的《參考消息》還出現了正面新聞比例略高于負面新聞的情況。
兩報報道體裁之共性相對少一些,差異則較為明顯。如表三所示,《參考消息》在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五年中,硬新聞的百分比相對較高,一直是各類體裁中數量最多的,最高時達到了62%。另外,其簡訊的百分比也較高,前兩年均為35%,1998年相對少些,為19%,1999和2000年則分別有36%和38%。而軟新聞和圖片新聞的百分比則相對較低,軟新聞最多不超過23%,圖片新聞則是屈指可數,《參考消息》在五年中僅有兩條圖片新聞,大部分年份根本就沒有圖片新聞。與之相對,《新民晚報》對軟新聞的關注比《參考消息》大大增加,最低不低于35%,最高達到了62%,而硬新聞卻沒有超過50%的。另外,《新民晚報》比較注重圖片新聞,一開始每年都有4-5%的篇輻用于圖片新聞,后兩年還逐漸增加到了10%左右。而簡訊則非《新民晚報》之重點,最多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參考消息》的比例。
五、討論
以上的數據分析反映出了大陸報紙選擇報道臺灣、塑造臺灣形象方面的一些共性、個性及趨勢。在這一部分中,筆者擬略作歸納并探討內在成因。
1.大陸報紙選擇和報道臺灣新聞時的共同趨勢
(1)全方位報道,全面反映臺灣形象。注意對臺灣較為全方位的報道,力圖從各個角度關心臺灣,全面反映臺灣形象是兩報五年來一個總的趨勢。兩報不僅集中筆墨的報道就有五大類之多,而且還在不斷拓寬報道面,《參考消息》后兩年新聞類型的增多正說明了這一趨勢。另外,后兩年醫療報道的上升趨勢,也說明了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發展,大陸更加細致深入地關心臺灣民生和安危。筆者認為這一大的趨勢,不僅是兩岸交流增加,雙方渴望進一步了解對方,以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的結果,也是大陸報業競爭加劇,各報力圖豐富信息,爭取讀者的策略之一。
(2)以經濟為重心,反映兩岸經濟交往現狀。經濟新聞是兩報的共同關注焦點,這與兩岸關系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不無關系。兩岸的交流是先從經濟領域開始的,它是最終邁向政治對話的前奏,對兩岸關系的發展起著催化作用。目前它也是兩岸關系最重要、最貼近兩岸民眾切身利益的一環。在大陸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任務的思想指導下,發展兩岸經貿關系也在大陸對臺政策中占主導地位。在這種形勢下,臺灣的經濟新聞理應成為關注重點,兩報也自然都給予了較多的新聞流量。
(3)努力減少敵意,創造平和氛圍。就新聞報道的方式而言,尤其是在正面、負面和中性新聞分類處理時,兩報的統一趨勢是更多側重于運用中性新聞,即塑造一個客觀、公正、真實的臺灣形象。雖然總體上負面新聞的比例仍比正面新聞高,但二者的差值逐漸有縮小的趨勢,這說明臺灣形象逐步在走向正面。
這些數量關系應該能夠說明大陸報紙的一種傾向,即盡量減少敵意,力圖創造一種平和的氛圍。這與大陸的對臺政策是一致的。在處理兩岸關系方面,大陸在經過了1979年的“葉九條”(即闡述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告臺灣同胞書》),1983年的“鄧六條”(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到1995年的“江八點”(即重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再到2000年錢其琛接見臺灣訪問團的“新三句”(即“我們主張的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對臺政策顯示出在原則不變的前提下,策略愈見彈性的變化。大陸方面在政策發展過程中逐漸突出了一個中國原則框架內海峽兩岸的平等地位,足見大陸對結束敵對,開展對話,早日實現和平統一的誠意。這種誠意因而也具體體現在了傳媒對臺報道的傾向之中。當然由于兩岸還未開始直接交流,還有人制造緊張局勢,兩岸關系也時有摩擦,因此導致了總體正面新聞數量偏少的局面。
2.《參考消息》和《新民晚報》在選擇和報道臺灣新聞時存在的差異
在分析這些差異之前,我們應該先考察一下兩報各自的辦報方針。這其中包含了文化和政治內涵——《參考消息》地處政治中心北京,主辦單位為新華社,讀者群面向全國,其定位在于讓人們了解整個世界形勢,從一定的高度進行全局的把握?!缎旅裢韴蟆穭t是一份在商業城市上海出版的晚報型報紙,它所迎合的是多數普通讀者在忙碌一天后需要放松、娛樂、求知的需求,注重平民眼光。
由于辦報方針的差異,兩報在選擇和報道臺灣新聞時體現出如下差異:
(1)兩報在共同關心的五大類話題方面側重有所不同?!秴⒖枷ⅰ钒迅嗥糜谡涡侣?,而《新民晚報》則以較多空間報道社會新聞。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臺灣成為祖國統一大業的最后一站,再加上世紀末臺灣政治格局和兩岸形勢的發展變化,兩岸關系及其今后發展趨勢當然是人們的關注重點,那么注重大局的《參考消息》當然將目光更多的投給了臺灣的政治新聞。相對而言,貼近百姓的《新民晚報》就更加關注臺灣民生,選擇的是反映臺灣老百姓的生活,更具人情味的新聞,以符合大多數普通讀者的口味。
(2)《參考消息》后兩年在軍事報道方面的力度更大。由于世紀末臺灣政局的變動,兩岸關系何去何從非常敏感,并且導致了兩岸軍事方面動作頻頻。隨著臺灣不斷增購軍火,大陸也在軍事方面嚴陣以待,軍方動向自然成為兩岸甚至全球十分警覺的關注對象——它關系到能否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關系到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那么密切關注政治的《參考消息》自然較之《新民晚報》會更多的注意到臺灣的軍事動向,以至在后兩年會出現軍事報道飆升的現象,而《新民晚報》仍然按兵不動,保持過去的水平。
(3)《新民晚報》的新聞選擇類型總體上多于《參考消息》。作為貼近老百姓的晚報型報紙,《新民晚報》更注重向人們提供有關臺灣社會的豐富多彩的信息,以滿足人們消閑、求知的需求。而《參考消息》對與大局無關的新聞就不愿過多著墨了。
(4)兩報在處理新聞體裁方面也有明顯的差別。偏重政治新聞的《參考消息》更多轉發硬新聞和簡訊,因為政治新聞都有一定的時效性,且多為硬新聞,而且硬新聞和簡訊有利于更快地向讀者傳遞信息,幫助讀者及時了解局勢,信息量也更大;而旨在貼近讀者、偏重社會新聞的《新民晚報》則偏重于采寫軟新聞和圖片新聞,因為社會新聞時效性不強,但往往趣味性較強,人情味較濃,所以軟新聞和圖片新聞的報道體裁更能滿足老百姓的情感需求,這與《新民晚報》所強調的“軟些、軟些、再軟些”的晚報風格是吻合的。
六、結論
根據上述對20世紀最后五年大陸對臺報道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變化,大陸在選擇、報道臺灣,塑造臺灣形象方面有著如下一些趨勢:
首先,大陸報紙在塑造臺灣總體形象時基本做到客觀、公正、真實。這五年當中對臺中性報道的大量存在說明大陸報紙正以越來越客觀、冷靜的態度對待臺灣事務。盡管在兩岸對峙仍未結束的狀態下,負面報道比例仍較正面報道偏高,但是二者差距的逐漸縮小說明了大陸報紙傾向推動兩岸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的總趨勢。
其次,隨著兩岸交流的步步深入和發展,大陸報紙注重全面反映臺灣的全貌,報道觸角伸及各個角落。這不僅體現在報道類型的數量之多,報道體裁和正負中新聞之全,還體現在不同定位的報紙能突出各自臺灣報道的特色,以滿足不同讀者對臺灣信息的不同要求。當然這種對全面豐富的追求在小型報紙方面體現尤為突出。因為它們面臨了更多的報業競爭,需要滿足讀者對信息越來越高的需求,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另外,在這五年當中,隨著兩岸形勢的種種變化,大陸報紙同時也根據政府對臺政策的要求在報道、反映臺灣方面有所針對和凸顯。比如對經濟新聞的重視和軍事新聞報道的變化。報紙的傾向性也同樣隨著對臺政策的微調有著悄悄的變化。大陸報紙作為政府喉舌,接受政策導向,有方向地將新聞報道朝著有利于實現政府方針政策的方面推動,是情理之中的。
本次調查最大之不足是:由于人力的限制,被抽樣的報紙還是相對較少,只選了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中的兩份小型報紙。建議今后的調查能選擇大陸各地更多的報紙,來研究大陸報紙的新聞處理方式以及其區域性及定位的異同。
最后,本次調查只限于大陸的報紙。希望今后的調查能擴展到大陸的其他媒體,如廣播,電視等。內容分析除了跨時間段的分析外,也可以在點上圍繞某些特定重大事件展開討論。隨著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兩岸媒介的比較研究也值得開展,以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郭可.(2000).從客觀性看中美兩國報紙如何報道對方國家.新聞大學.28-30.
(2)李瑞環.(1990).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求實雜志.5,8.
(3)徐光炎;朱洪波.(1986).新聞學與新聞寫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4)余家宏;寧樹藩.(1984).新聞學簡明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余家宏;寧樹藩;葉春華.(1984).新聞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6)張宗厚;陳祖聲.(1983).簡明新聞學.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7)鄭保衛.(1990).新聞學導論.北京:新華出版社.
英文部分:
Gorney,C.%Guo,K.(1992).SelectionandtreatmentofnewsinChinesenewspapers.PresentedattheICAAnnualConferencein1992inWashingtonD.C.,USA.
Guo,K.(1998).Externalinfluences:Positiveandnegative–aChineseperspective.Thejournalofdevelopmentcommunication,4,86-93.
Merrill,J.C.(1983).Globaljournalism(2ndEd.).NewYork:Longman.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twentyfirstcentury.NewYork:Longman.
- 上一篇: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管理論文
- 下一篇:企業統計工作問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