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2:16:00
導語:新聞報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度報道是一種符合受眾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新聞報道的理念,而不僅是一種報道方法和形式。因而要從自身的特點——宏觀性、指導性的角度更好的把握這種新的報道思維方式,在新聞報道中發揮其優勢。深度報道是近年來新聞界流行的報道格式,各媒體,尤其是都市報,都給這種報道留出了專門的版面,比如在有的媒體稱為“焦點”,有的稱為“關注”,有的稱為“核心報道”等等,不一而足。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篇幅長、題材大,牽涉的方面多,文章結構較一般的報道復雜。
一、國際化背景下的“深度報道”
(一)深度報道源自美國
新聞深度報道理論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出現在美國新聞界的重要新聞寫作理論,后來傳到英、法、日等國家,其在指導新聞實踐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深度報道理論正式傳入中國,對促進我國新聞業的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紀初葉,客觀報道理論以其獨有的優勢,在美國新聞報道領域占據了統治地位。客觀報道理論所確立的客觀、迅速、將新聞報道與意見寫作分開的報道原則,成了西方新聞界(特別是美國新聞界)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但眾所周知,客觀報道理論只要求記者和新聞界客觀地報道已經發生的事實,而并不允許對事實進行分析和評述,這就造成了記者主題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的欠缺。他們往往只能就事論事地淺層次地報道新聞事實,而不能將事件產生的原因、發展趨勢及與其他事件的聯系深入地告訴受眾。結果,許多重大新聞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等)發生后,許多受眾感到驚慌失措。他們紛紛指責報社和通訊社,批評他們“僅僅滿足于允許那些駐外記者們報道確確實實發生的事”,而“不希望對事件的解釋”。這個問題引起了新聞界的深思。20世紀30年代美國哈欽斯委員會在其著名的報告《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明確地對記者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對每日的事件給予真實地、全面地和理智地報道,并將它們置入能顯示其意義的特定前后聯系之中。”“委員會還要求記者去分析事件所產生的原因、后果和社會影響。”①這就是說,要求記者跳出客觀報道理論設置的清規戒律,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深入地分析事實,指出其產生的原因、所包含的意義和所產生的影響。解釋性新聞、新聞分析等深度報道形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二)深度報道發展現狀
自20世紀30年代美國哈欽斯委員會在其著名的報告《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提出對深度報道的關注與切望——“所謂深度報道就是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以來,東西方的新聞理論界均對深度報道做出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相對成熟的理論認知。但人們對深度報道的內涵一直眾說紛紜,迄無定論。在中國,一方面是專門研究深度報道的著作鳳毛麟角,而另方面,新聞界有關深度報道實踐卻日漸豐瞻,深度報道正在成為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一些報紙,尤其是《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等強勢媒體正在用“深益求深”的魅力敲開公眾的心扉。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使我們感到眼下很有必要直面深度報道,將理性探討與感性實踐相融匯,以此來把握其本質。
二、深度報道概念再界定:強調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其指向
(一)如何界定深度報道?
如何界定深度報道?這是后來的深度報道研究者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否定傳統的深度報道定義,還是延續業界的普遍認知?對這個帶有本原性質問題上,《深度報道原理》(ONIN-DEPTHREPORTING)一書的作者給予業界同行的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界定。以往被多數新聞學者所接受和采用的以“新聞文體”、“報道形式”和“報道方式”定義深度報道的觀點被該書拋棄。超越文體和文本的概念范疇,將深度報道作為一種新聞運作理念加以強調是該書作者對讀者思維的第一沖擊波。《深度報道原理》一書認為,深度報道的“高級”既不表現在“級別程度”上,也不表現在“寫作難度”上。作者強調以超越文體和寫作的視角看待深度報道,從而形成這樣一種認知,即“深度報道”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新聞旨趣(Intrests),它揭示了新聞主體與新聞客體間的關聯,這就從深度(深刻性)和廣度(廣延性)兩個方面指出了新聞文體以受眾認知效用為主導的運作方向。該書給出的深度報道的簡潔的定義是:“以深刻和全面為傳播旨趣的新聞報道”。在這樣一個簡略的定義背后蘊涵該書作者對深度報道的哲學思考。深度報道所強調的“深度”和“廣度”概念,表明了對受眾認知的關注,凸現了作為新聞理念而存在的深度報道的社會價值。
(二)深度報道概念再界定
長期以來,“深度報道是一種新聞文體”的觀點得到不少人的認同。這一觀點可以概括其形式上的特點,但如果用來定義深度報道,就會有人否認其存在。比如美國的詹姆士•波普就曾指出,不應該使用“深度報道”這一概念,因為這似乎暗示著人們,曾經在某一個時期里,有一種“膚淺報道”被接受過。而把深度報道簡單地解釋為一種“新的”新聞文體,不可能道出深度報道的深層含義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更傾向于強調:深度報道是新聞執著于追求深刻性的一種寫作旨趣。它是一種“類文體”,一種思維方法,是一種立體式的新聞思維方式;它強調多層次、綜合地把握和揭示新聞事件的過程及新聞事件與社會的聯系,探索時代的精神狀況,描述隱藏在行為背后的深層含義。表現在實踐中,一篇好的深度報道應包括如下9項內容:事件、新聞背景、新聞前景、新聞過程、新聞分析、主觀感性、新聞預測、圖片說明和對策建議。這無疑是對傳統的單純化新聞寫作思維的一種挑戰。
(三)深度報道應具備的因素
一篇文章能被稱為深度報道,應具備幾個要素:
1、文章通篇著力討論某一方面的問題。一件很轟動的大事,深度報道可能關注其中一個很微觀的方面,但一定是這件事所集中體現的矛盾主體。舉例來說,在“黃碟案”中,可能存在多種矛盾沖突,如警察執法方式問題,處理程序問題,看黃碟的道德問題,但這則報道中,真正為人所關注,也是事件最能集中體現的觀念沖突,是警察能否入室的問題,是“家”的法律權利邊界問題。
2、文章應有結論。這個結論不是是非對錯的判斷,不是道理,不是記者主觀的看法,而是事件本身所陳述、所展示的客觀存在。這個結論展現的過程,應如數學公式一樣,是一個推導的過程,推導所需要的材料,是記者通過采訪收集到的新聞事實,推導一局的定理和規律,是主流人群的思維邏輯。比如不久前發生于江西的老人法院自爆案,《成都商報》一個記者在采訪之后,把“點”放在空巢老人問題上,給出的結論是老人是因為思念兒子,希望以各種手段召回兒子而不能,才自爆于法院的。這個結論,有他所采集到的事實支撐,整個闡述都合情合理,較有說服力。不過,這篇文章另有問題,這一點容后再說。
結論還可能不是一個明確的結果,只是針對事件所反映問題的客觀闡述。比如幾年前的湖南老師教學生學習是為“掙大錢娶美女”事件,這個事件反映的是民間一種價值觀的沖突,是影響幾千年的儒家思想中“名”與“實”的沖突,反映的是一種社會思潮。所以,這個事件,得出的結論即是上述它所反映出的沖突所在,沒有對錯是非的判斷結果。
3、文章得出的結論,應有一定的先進性,或能展示了當下重要的社會矛盾,而不是陳詞濫調,不是顯見、可以輕易得出的道理。比如如果一個報道不需要過多解釋,讀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是講述了好人得到好報壞人受到嚴懲的故事,這種報道就絕不是深度報道。由此原因,政法系統的案件紀實就不在深度報道的范疇中。
三、深度報道:網絡時代平面媒體的守護者
(一)電視、廣播逼出的新武器
在國內報界,深度報道的要領也常常跟調查性報道相混淆。在許多讀者以及媒體人看來,做深度就是做調查性報道,甚至更為狹窄的監督性、揭黑性報道。然而在西方,更為常見的深度報道文體是解釋性報道,帶有很強烈的服務色彩。
國外的情況,以最有代表性的美國為例,深度報道起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興盛于五六十年代,而以七十年代的水門事件為標志性頂峰。深度報道興起的原因可以從時代、行業、讀者需求等各個方面解讀,但究其根本,還是如最近走紅的胡戈新片中那首翻唱歌曲所言:“都是被逼的”。
二十世紀20年代,美國的報業開始面臨無線廣播的挑戰;二戰后有了電視,并很快發展為彩電。現在受眾不僅可以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信息,還可以親眼目睹新聞現場,這在新聞傳播的歷史上具有開天辟地的意義。新聞學基本要素“5個W”中,基本上前4個W就沒有報紙雜志什么事了。CBS、ABS等大的廣播巨頭順應時勢,搖身變為全國性的電視網。當時就有許多人斷言了紙媒的消亡,也的確有一些媒體,其中包括因為二戰則蜚聲全球的《生活》周刊,頂不住新形勢的沖擊,關門大吉。
美國的報人們在此危境下,找到了殺開血路的利器,這就是深度報道。這是在常規消息報道無法與電視比拼的形勢下,不得已而雙雙順理成章的選擇。既然前4個W我們拚不過,那我們就把力量放在最后一個“WHY”上面好了,這個“WHY”主要就是調查性報道。后來5個W之外,新聞界又加了一個“H”,即“HOW”--怎樣,這就主要是指解釋性報道了,如解釋性報道的開山之作,普利策獲獎名篇《讓它飛起來》,就是講波音757飛機是“怎樣”制造出來的過程。
報紙以深度報道何以能夠對抗電視?央視《社會記錄》記者沈亞川說,他每次做節目,最大的問題不是采訪不到,而是如何說服采訪對象出鏡。從技術上而言,電視做深度報道的局限是明顯的,除了上鏡的顧慮,更重要的是,電視是靠畫面的,而那些調查取證的過程往往難以用畫面表達。如今有了針孔攝像機,電視還可以做做暗訪,但放在三四十年前,你如何能設想一個美國的電視記者扛著笨重的攝像機,去采訪一樁骯臟的黑幕交易過程?
除了技術,受眾也是另一大原因。電視的觀眾總體而言,年齡偏小、文化層次偏低、更欣賞快節奏的畫面而非理論說教。相形之下,報紙讀者的整體水準較高,也有足夠的興趣和認知力去了解新聞事件發生前前后后的背景、緣由、內幕和趨勢,因而深度報道成為紙媒揚長避短的最佳戰場。《南方周末》的一句經典廣告語: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以及在這里讀懂中國,直接將該報定位在了較高層次,的確《南方周末》超過600萬的期發行量也印證了“深度報道”在國內讀者中的地位。“有時候讀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快速的信息,更需要新聞背后的新聞。”一位資深媒體人說道。以近期《南方周末》有關報道5.12汶川大地震為例,“這一天電閃雷鳴,這一天山搖地動,這一天大雨磅礴。這一天,是我們的國難。”2008年5月15日,笑蜀在《絕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一文中寫到。在當天《南方周末》出版的“號外”——“逼近震中”中,無論是“北川,悲傷成川”,還是“多想再握你的手”都讓拿起這份報紙的人淚流滿面。他以大篇幅甚至通版的深度報道吸引和感動著國人。對于“深度報道”的運用,它無疑是成功的。在當天出版的《南方周末》中,“都江堰-汶川:90公里生命之路”,筆者在開篇即寫到:“從都江堰經漩口,過映秀,到汶川。連接震中與外界的90公里,從未與生命如此緊密相連的90公里。”這讓讀者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文章的主題,而后筆者又用“他們沒有時間傷心,他們從未失去信心”等二級標題,并配以圖片和說明,將事情一步一步告訴讀者,揭露新聞背后的新聞,這讓讀者多少有些身臨其境并感動不已。
而事實上,正是依靠越戰、五角大樓文件、水門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的深度報道,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為代表的美國報業,度過了電視挑戰的危機,達到了其影響力和商業的鼎盛階段。③
(二)網絡時代的權威扮演者
今天的中國報業,某種意義上面對著跟當年美國同行們同樣的挑戰與困境,而這一次的對手比當年還要遠遠強大得多,這就是互聯網。
如果說廣播與電視是以信息傳播的即時性開創了傳播史的新紀元,那么互聯網則是以傳播的無邊際和互動性開創了又一個新紀元。
“作為一個報紙的新聞人,我無時不在感覺到網絡帶來的巨大利益和更巨大的壓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南都深度報道目前的選題資源,80%以上來自網絡。而報道的影響力也有很大程度是依靠于網絡的傳播。如果沒有互聯網,很難想象南方都市報這樣一張只在區域發行的地方都市類報紙,可以獲得如此巨大的全國影響力。”《南方都市報》深度報道組的同仁們說。
“然而壓力是與日俱增的。如果說對于報社老總來說,壓力主要是感受于不斷被切走的廣告蛋糕,那么對我這樣的采編人員而言,壓力更直接是在新聞的高度同質化和常常后人一步的無奈。以中國新聞為例。現在每天打開各家報紙的中國新聞版,你會發現上面的內容不僅都差不多,而且都在前一天或者當天的新聞網站上掛出過。報紙作為第一手新聞傳播的功能已經大大被削弱了。”《蘭州晨報》一位主編無奈地說,在他的印象中《蘭州晨報》除了每天的本地新聞第一天沒有在網站上出現以外,其他諸如國內新聞、國際新聞以及其他娛樂、體育新聞,基本上都在網站或者其他媒體上出現過。“即便是本地新聞,也與同城的其他都市類媒體有很多相同之處。很多讀者都說,在‘蘭州只有一份都市類報紙’。而我們需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加大深度報道新聞的力度,我們需要用它來樹立《蘭州晨報》影響力。”
其實,報紙對抗互聯網的第一利器不是別的,而是“國情”。在中國,報紙的功能除了傳播,還有教化,包括政令法規的傳達和意識形態的宣揚。在這一點上,由于互聯網的難以控制,它暫時還代替不了報紙和電視,新聞網站不能獨自采寫和新聞就是其頭上的一道“緊箍咒”。從這一點而言,報紙還可坐享壟斷利潤若干年。④
此外,在一個信息過剩乃至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受眾最迫切需要的,已經不再是信息量的龐大和傳播的快捷,而是一種信息的安全感。何謂信息的安全感?每天當你打開幾大門戶網站,海量的信息撲面而來,承受之而起的便是一種焦慮感,如此眾多的信息中,何者為真,何者為偽,何者為巧,何者為拙,何者為必需,何者為累贅?你會發現尋找和選擇的時間遠遠高過獲取。網絡的傳播實在是太龐雜也太輕易了,也就不可避免充滿著謊言、垃圾和重復的內容,受眾需要權威,需要有信得過的傳播者替他作出解釋、判斷和選擇。
而傳統媒體將會是這個權威角色的最好扮演者,一方面有編輯記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規范作為公信力的保證,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可以對一個新聞事件投入高昂的人力物力進行長期深入調查,這是普通網友難以比擬的。可以想象,在不久后的信息市場上,網絡是一個大賣場,充斥著品種繁多數量巨大的商品,而傳統媒體則是其中的品牌專柜,給受眾提供可信任、有價值的精品。
這樣看來,我們就不難理解前述各家報紙紛紛加強深度報道力量背后的動機。大家也像昔年的美國同行一樣,再一次將深度報道作為對抗新媒體的武器。
(三)網絡時代:深度報道如何把握平衡?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網絡媒體盡管以新聞傳播的迅速及時而備受青睞,但因為網絡特有的虛擬性,很多時候其傳播的新聞以及其他信息并不能滿足廣大受眾所要求的真實性,平衡性,而出現偏激的言論,所以很多人并不將網絡新聞作為自己日常真實新聞的來源,而還是要從傳統的媒體如報紙、電視等獲得。這就給平面媒體等傳統媒體了發揮自己優勢的空間,尤其是深度報道,然而如何把握其平衡性,如何將新聞事件委婉地告訴讀者,確實是深度報道記者必須關注的事情。
《南方周末》記者楊海鵬說:“我們就像走鋼絲,比把握風向和繩索平衡更困難的,是把握自己的心理平衡。”
的確,無論新聞表現再客觀具體、新聞自由再豁達、言路再寬廣,新聞背景以及媒介所處的環境還是會讓新聞在約束中來言論。白居易有詩歌曰:“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南方周末》是成功的,但也是不夠十全十美的:其一,注重批評,缺少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深度報道如果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事實進行調查,將有利于記者在采訪中做到客觀、準確和公正,“這一點上《南方周末》就弱了些,它欣賞煽情的文字,往往容易過。一些報道手法也并不職業,同時又不注重政府的重視與參與。堅持輿論監督不是去煽風點火,不是報道獵奇引起社會的波動,而是去利用報道消除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發展和穩定”。從新聞背景上看,自國家改革開放以后,新聞輿論敢于沖破思想雷區,因而必然帶有濃郁的主觀色彩,這種悲壯激烈的批判話語與建設理想,反映在記者身上,就表現出很多的帶有“破壞”性的批判和揭露。《南方周末》的評論向來鋒芒畢露,而且有專家把它與其他報紙相比較:《新京報》以立為主、《南方周末》以破為主。《新京報》針對社會發展中所存在和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雖然有些評論以批判為主,但其基調仍是友善的、溫和的,其批評也是富有建設性的。其二,地域報道不平衡,不如叫成“北方新聞”。有人尖銳地指出《南方周末》應該改名為《北方周末》,因為它所刊登的多數有政治暗示性的內容更多的是中國的北方或北方的大城市少數知識精英所關心的,并不被一門心思經商的廣東人所熱衷;凡是涉及廣東本地的問題,它幾乎一律回避。如果從視角方面而言,它也多數拿北方人的某些視角來觀察及采編新聞,《南方周末》等于在幫助北京人辦報。如果說這些感覺有失偏頗,那么這些結論是真實而具體的。
四、深度報道:時代的使命與宿命
報紙深度報道在我國的新聞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的崛起,改變了報紙報道結構,也促使其它的媒體開始借鑒這種先進的報道方式,形成了深度報道的大發展,但是對于最早采用此類報道方式的報紙媒體而言,在未來的新聞競爭中,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站在歷史、文明與未來的角度記錄時代進程。
相比后現代的西方而言,中國當下還處在前現代社會向現代化艱難轉型的過程中。這個時期,舊有的秩序和價值觀均已被顛覆,但新的秩序和主流價值觀還未確立,在這樣的斷裂與碰撞中,整個社會心理呈現出一種混亂的徹底多元化的狀態。這樣的多元化與西方社會的多元化完全不同,在人家那里,雖然觀念與想法千變萬化,但那些最根本的大是大非的問題都已經達成共識,多元化建立在一個穩固的根基之上。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時代,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甚至遠超過最大膽最荒誕的文學藝術想象:處女、城管扒褲、夫妻在家看黃碟、千里背尸還鄉、“跳樓秀”、最牛釘子戶、“中央一套”、“雙規”牌殺蟲劑、“問題官員獵捕大隊長”、硫酸潑熊、賣身救母……
那么,深度報道在未來應該怎么做呢?原《南方周末》高級記者南香紅說:報紙也應該傳達人性、人類、文明的信息。
注釋:
①杜駿飛.深度報道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9頁.
②杜駿飛.深度報道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③杜駿飛、胡翼青.深度報道原理.新華出版社.北京.2001.第6頁.
④蔡尚偉、羅曙馳.深度報道的革命——試析Internet對深度報道的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年01期.
參考文獻:
[1]張志安.記者如何專業———深度報道精英的職業意識與報道策略[A].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2]杜駿飛.深度報道寫作[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北京.2000.
[3]王志敏.王志新.新聞熱點報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北京.2002.
[4]陳作平.新聞報道新思路[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北京.2000.
[5]美.威廉C蓋恩斯.劉波譯.調查報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
[6]程道才.西方新聞寫作概論[M].新華出版社.北京.2004.5.
[7]項德生、鄭保衛.新聞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2000.
[8]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0.1.
[9]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
[10]陳選文.論深度報道[A].科技編輯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
[11]張俐.專題新聞報道[R].蘭州.2006.
[12]南方周末.南方周末-后臺[C].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13]羅卓群.新時期中國報紙災害新聞報道研究[D].暨南大學.2004.
[14]黃海華.試論電視深度報道的輿論監督作用——對中央電視臺主要深度報道欄目的透視[D].廣西大學.2001.
[15]于建雪.對報紙深度報道先鋒意識的美學思考[D].河北大學.2003.
[16]張大江.論新時期記者綜合素質的培養[D].廣西大學.2004.
[17]張春麗.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傳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1.
[18]錢捍.拍出“新聞背后的新聞”——兼談《大眾日報》的專題攝影[A].第四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文集[C].1996.
[摘要]新聞深度報道作為新興的新聞寫作格式,近年來在國內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特別是傳統的平面媒體如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青年報等都將深度報道作為其對抗電視、網絡等電子媒體的“法寶”。而有關深度報道的研究則從未間斷。本論文將著重探討深度報道的發展歷程、現狀、國際化背景下的深度報道現狀以及國內深度報道運用較為成功的典范。
[關鍵詞]新聞寫作新聞報道深度報道新聞故事化
- 上一篇:電視新聞同期聲運用論文
- 下一篇:播音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