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白話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31 09:35:00
導語:報刊白話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話語言述方式的流變
中國的報紙和雜志過去沒有區分,統稱為報刊。早期的近代報刊一般也采用書本式裝幀,每期幾十頁或上百頁不等,定期(個別不定期)出版。到19世紀60年代后,報紙才開始同書本式的雜志有了區別,報紙采用單面或雙面印刷,并開始使用新聞標題。本文所闡述的近代報刊包括報紙和雜志,而兩者的言述話語狀態都經歷了由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漸進式演變。
1.中西沖突中報刊話語生存狀態(1815年—1895年)。鴉片戰爭以前,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圖謀打開中國大門的過程中,第一批近代中文報刊產生,由基督教新教派傳教士創辦。最先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該刊文體品種繁多,有詩歌、對話體、小故事、長篇記事等等,寫作上大量采用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形式。該刊主編米憐提出了寫作的三條原則:一是要短,二是要通俗易懂,三是要流暢生動。但對于傳教士報刊,總體來看,它們無論是宣傳基督教文明還是西方文明,在形式上經常引用孔孟程朱的言論和《四書五經》中的用語,從文章標題、內容到刊物封面,都深深打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隨著1861年《上海新報》的創刊和后來《申報》的崛起,商業報紙競爭異常激烈,當時的新聞文體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但社會新聞成為了報業競爭的重要砝碼。所以注重寫作手法的運用,敘中有議,敘中有情,重情節和描繪,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如1876年《申報》為迎合小市民的閱讀需要,曾出版通俗報《民報》(和下文提到的革命報紙《民報》不同),該報“專門民間所設,字句俱如尋常說話”。但這時期的報紙本質上仍沒有擺脫傳統文體和話語方式對新聞作品的束縛,以致后來的商業報紙在新聞言論改革上仍流于形式主義。鴉片戰爭以后,西方思想文化促使國人辦報熱潮的興起,其中以王韜于1874年1月5日創辦的《循環日報》最為顯著。而該報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王韜政風的突破。他的政論立論鮮明,通俗易懂。正如他自稱:“老民于詩文無所師承,喜即為之下筆”,“文章貴乎記事敘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所在,而一如我懷之所欲吐,斯即佳文?!彼云湮恼聼o刻意雕琢,文不華麗,意卻清晰,并對后來戊戌前后的報章體產生了重要影響。
2.維新改良運動中的報刊論壇(1895年—1905年)。戊戌維新時期的改良派報刊主要以縉紳、士大夫和具有資產階級觀點的知識分子為對象。改良派的報刊活動家們為了擴大其報刊宣傳的影響,已經注意到了報刊文字通俗化問題。試辦過一些白話報紙,一般報紙上的文字也力求通俗易懂。在國人辦報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響的報紙是1896年8月9日創辦的《時務報》,后來陸續出現《清議報》《新民叢報》《時報》,其典型代表人物是梁啟超,他在長期辦報中形成了一種文體,人稱“時務體”。這種文體打破傳統格式,摒棄陳詞套語,采用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時雜以俚語、韻語等報刊語言,對讀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他的散文雖有時用典,但一般說來明白曉暢,屬于淺近的文白參半的通俗文體。他在《清議報》上發表的為大家熟知的《少年中國說》,其語言節奏明快,敘事論理糅合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旨意通俗明朗。
但直到1897年裘廷梁在《蘇報》上發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正式提出“崇白話而廢文言”的口號,這才標志近代白話文進入一個自覺而非自發的新階段。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通俗小報,它們的語言風格更加注重普通讀者易于接受的白話文。如創刊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十三日《演義白話報》,在第一號《白話報小引》中寫道“目下我們中國讀書人中,略有幾個,把外國書翻做中國文理,細心講究外洋情形。但是通文既不容易,看書也費心思,必須把文理講做白話,看下便不吃力。而且還有一層,中西各種書本,價錢都是貴的,若然用白話做在報上,一天一張,便覺所費不多……”又說:“中國人要想發憤立志,不吃人虧,必須講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勢。要想講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勢,必須看報。要想看報,必須從白話起頭,方才明明白白?!雹佟堆萘x白話報》的內容,主要是新聞、筆記、小說,語言通俗易懂。此外還有《消閑報》、《采風報》、《趣報》、《通俗報》、《笑林報》、《寓言報》、《蘇州白話報》、《上海白話報》等各類小報,也具有相似的語言風格。
3.資產階級革命派報刊的通俗化(1905年—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報刊的對象除了士大夫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外,還包括國內識字不多的新軍、會黨、手工業工人和華僑中的小販、農業工人和個體勞動者。所以,辦報者努力使報刊文字通俗化。著名報人林獬在《中國白話報》發刊詞中說道:“深的文法,列位們又看不懂;就是說把你聽,列位們又是聽不來的。……我為著這事,足足和朋友們商量了十幾天,大家都道沒有別的法子,只好做白話報罷,內中用那刮刮叫的官話,一句一句說出來,明明白白,要好玩些,有要叫人容易懂些。倘使這報館一直開下去,不上三年包管各位種田的、做手藝的、做買賣的、當兵的、以及孩子們、婦女們,個個明白,個個增進學問,增進見識,那中國自強就著實有望了。……”于是,他們創辦一些完全用口語編寫的報紙,其品種、數量和編輯水平也比戊戌時期有顯著提高,有的還使用了少數民族文字。如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東京創刊的《民報》,其宣傳的內容主要是三民主義革命思想以及西方進步文化和各種新思潮的介紹。宣傳形式是通過論說、時評、譯叢、譚叢等欄來進行的,這些欄目上的一般政章,比戊戌時期流行的時務文體更為淺近直截,但基本上還只是通俗化了的文言文,和五四以后流行的白話文還有很大距離。后來,《民報》在章太炎的主持下,盡管為樹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做出了貢獻,其過度的國粹主義主張“今天所有的東西都是古已有之,都應該以古代為典范:不僅政治經濟制度需要從古代得到借鑒,就連婚喪祭祀的禮節和冠服、音樂、舞蹈乃至語言文字等各方面,也必須‘一返皇古’?!雹趶亩L了復古主義的逆流。但總體來說,革命派報刊的多數政論都采用了半文半白的文體,為五四后語體化政的大量出現做了準備。同時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通俗化的“圖畫”欄目較為常見,表現形式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者的照片、畫像和時事漫畫作品,從不同側面與政章相配合。
這時期的婦女報刊通俗化程度更為明顯,如秋瑾創辦的《白話》和《中國女報》,考慮到多數婦女缺少文化教育、閱讀有困難的現實,采取了“文俗之筆墨并行”的辦法,“以便于不甚通文理者,亦得瀏覽”(《創辦中國女報之草章及意旨廣告》)。秋瑾在《中國女報》第1期《敬告姊妹們》中寫道:“我的最親愛的諸位姊姊妹妹呀!……二萬萬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萬萬女同胞,還依然黑暗沉淪在十八層地獄,一層也爬不上來。足兒纏得小小的,頭兒梳得光光的;花兒、朵兒,扎的、鑲的,戴著;稠兒、緞兒,滾的、盤的,穿著;粉兒白白,脂兒紅紅的涂抹著。一生只曉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著男子。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著,氣虐兒是悶悶的受著,淚珠兒是常常的流著,生活兒是巴巴結結的做著: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馬。試問諸位姊妹,為人一世,曾受著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這種口語化而又如行云流水的文采,如泣如訴,強烈的感染力征服了讀者,也使傳播者的思想更加淺顯明了。同一時期,全國各地還涌現了一批白話報刊,如廣州的《廣東白話報》《嶺南白話雜志》、湖北的《武昌白話報》、四川的《白話報》、新疆的《伊犁白話報》、安徽的《安徽俗話報》《通俗報》、山東的《濟南白話報》、山西的《晉陽白話報》、直隸的《直隸白話報》等革命性質的白話報刊,它們主要以下層市民為對象,向廣大民眾進行了廣泛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如1906年10月28日在上海創刊的《競業旬報》,就是全部用白話文寫作,把革命思想“傳布于小學校之青年國民”。提倡文學改良著名的“白話大師”胡適在該刊上發表《地理學》、《真如島》等通俗的科學小品和白話小說。
4.新文化運動報刊的白話文趨勢(1911年—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明確提出:反對封建的特權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對封建舊道德,提倡民主主義新道德;反對封建的舊文學,提倡為民主主義服務的新文學。這一時期的報刊以主張民主、科學,提倡新文學和白話文的資產階級民主報刊為主體,其中以1915年9月15日于上海創刊的《新青年》雜志為標志,該雜志也成為領導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新青年》創刊初期,仍采用文言文形式發稿,但在它編輯部遷移至北京后,思想更加勇猛精進,向僵死的封建文學和阻礙新思想傳播的文言文發起攻擊。《新青年》刊載了許多運用自然科學駁斥鬼神迷信的文章,積極宣傳無神論,傳播自然科學。新文化運動影響逐漸擴大,新文學運動也隨之興起,并且鮮明地提出以資產階級新文學代替封建主義舊文學的主張。胡適較早提出文學改革的主張,在《新青年》2卷5號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和一些文學形式上的改革,主張“不用典、不用陳套語、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須講求文法之結構”。在文學內容上也提出“不作無病呻吟、不摹仿古人”,“須言之有物”。陳獨秀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于1917年發表《文學革命論》,號召打倒“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建設“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當然也有絕對主義者,如錢玄同為反孔而主張“將中國書籍一概束之高閣”,甚至要“剿滅”中國文化,“廢滅漢文”漢語(采用世界語)?!缎虑嗄辍返恼Q生中國報刊史由近代向現代過渡的標志,其白話文形式便于新思想的傳播和普及,使讀者耳目一新,也促進了報刊傳媒大眾文化的興起。1918年1月,《新青年》改用完全白話文后,《每周評論》《新潮》雜志《晨報副刊》《湘江評論》等一批在五四高潮中誕生的早期中國現代報刊,普遍采用白話文,為中國現代報刊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障礙。二、話語大眾化趨勢的內驅力
近代的中國有學者認為,推動白話文大眾化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小說形式的近代化。應該說,不少近代小說,如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ā?、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等等,確實都開始采用了白話文,逐漸向現代小說過渡。它們的傳播載體一般是通過小說類雜志,但有的報刊副刊也大量刊登這一時期的小說作品。然而,文化的大眾化,需要傳播大眾文化的載體,需要培育能接受且有機會接受通俗文化的大量的受眾群體,要做到這一點,就只能主要借助報刊這種大眾媒介。事實上,白話文的推行,近代報刊是先行者。近代小說采用白話,間接因素是緣于西方小說敘事手法的影響,其直接原因是中國近代報刊的白話趨勢,促使小說章回體市場銳縮,轉而積極與報刊白話文化融合,以適應一般讀者的審美習慣和閱讀需求。后來興起的“詩界革命”也是如此,第一次明確提出詩歌向西方學習以及面向大眾和通俗化的問題,并且于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刊登文風比較清新的外國詩歌,借助報刊倡導白話詩文。所以說,真正推動白話文化的大眾化潮流的主體是中國近代報刊。
近代中國報刊白話文的演變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近代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它有幾個特點:一是表現形式的變化,即“陽春白雪”的特權式話語體系的解構,“下里巴人”通俗式話語言述大量見諸報刊并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愛;二是受眾群體的擴大,即由特權階層向普通大眾延伸,信息接受主體拓展為文化的大眾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三是促使時代文化的內核發生變化,即文化的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并成為一種流行文化。而這種報刊話語大眾化的漸進趨勢,有其內在的驅動力。
1.傳播觀念轉變機制。隨著新聞傳播從一項社會活動發展為一項專門的社會事業,人類的傳播理念也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這種轉變是伴隨著近代中國社會革命和民主化進程而推移的。在近代中國報業出現之時,國家政權建立在封建集權主義原則之上。這樣,以集權主義基本原則作為集權主義報業理論基礎,決定了中國近代新聞傳播的具體模式。報紙作為一種通訊工具,被視為政府的一項壟斷權利,未經政府特許,一般人不得經營,并且新聞傳播必須服從社會統一的價值觀念。由此,限制人民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成為封建君王維護絕對權威的強有力手段。而封建正統文化采用的是古典話語言述方式來傳承,也成為特權階層的專利權,廣大民眾只能是文化的“旁落者”。在華傳教士的辦報,宣傳西方文明,首先為國內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帶來了新思想和新觀念;維新改良運動,西學中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主思想的萌芽;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逐步使資產階級民主觀念深入民心。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成為兩面旗幟,追求科學與人權(這里所說的“人權”在一定程度上指民眾受教育的權利)是新民主主義的目標,民主化進程逐漸深入?!敖蟊妶髽I以新聞自由為基礎,而新聞自由又以民主政治為前提。所以民主的政治秩序實乃近代大眾報業發展的先決條件?!雹墼谥袊裰骰M程中,西方報刊理論的興起和滲透促使國內報人的傳播理念發生變化,他們主張言論自由,解除報禁,追求新文化新思想多元化。而科學文化和多元思想的普及與接受主體(包括廣大民眾)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傳播的三個主要環節“傳播者、信息符號、受眾”要實現預期的傳播效果,在當時民眾文化教育匱乏的現實情況下,使信息符號話語通俗化,則是實現文化大眾化的中介手段。特權文化是一種文化暴力,而白話文的逐漸通用打破了這種文化暴力的話語壟斷。產生這一效果一方面是歷史發展使然,但同時也是報業傳播理念轉變的結果。
2.傳媒技術革新機制。外文報刊宣傳西方文明,商業報紙爭奪讀者,改良派報刊鼓吹維新,資產階級報刊宣傳革命,這一切促使新聞業務不斷改革,如版式由豎排進化為橫排,政論、副刊等欄目的創新,它們也推動了現代新聞紙和書刊鉛印技術的發展,從而適應報刊話語通俗化趨勢。我國早期的報刊并無專門用紙,而是和書籍一樣采用民間手工生產的連史紙、毛太紙、賽連紙印刷。清末報紙多用土法制造的紙張印刷,紙張小,字體大,單面印刷。直到1861年11月,《上海新報》率先在中國大陸采用了白報紙兩面印刷的做法,開創了現代報紙印刷方法的先例,到20世紀初,中國報紙開始采用活字鉛印。白話文的逐步普及不僅對信息需求量增大,從物質層面來說,對新聞紙需求量也明顯增大,這就要求技術革新,印刷生產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業模式,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當然這主要是由經濟實力雄厚的商業報紙來實現。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上海,《新聞報》運用東借西還的資金運轉手段,不斷添置新式印刷設備,贏得出版時間,及時刊登重大新聞,并在有限的范圍內發表過一些順乎民意的消息和報道,因此銷量激增。由于《新聞報》商業信息靈通,許多商店柜臺都擺著《新聞報》,素有“柜臺報”之稱,是一張有影響的大眾化報紙。在中日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印刷機械開始作為民族工業出現,這從很大程度上使近代報刊成為大眾化的新聞紙。民報以近代機器印刷業為技術支撐,使文化復制更加方便、快捷,從而在速度與數量上使文化的廣泛傳播成為可能,而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以及民間行銷網絡的建立,又將這種可能變成了現實。所以說,這一時期的報業技術不斷革新就成了近代報刊大眾文化逐漸興起的基本動力。
3.文化觀念進化機制。隨著近代辦報熱潮的涌起,數量眾多、性質各異的民辦報刊的存在,對既有政治權威提出了挑戰,也促進了社會民眾參與意識的提高。由于政治文化思潮的演進以及人們對報刊傳媒社會功能認識的深化,無論是紳商、資本家以及知識分子等“中等社會”抑或是下層民眾,都很注重利用報刊來發表意見、通報消息。以1901年3月的兩次張園拒俄集會為例,集會前,《中外日報》等報刊是集會者用來刊載傳單、告啟的傳播工具。集會后,報刊又成為他們傳遞消息、函電、發表評論的輿論媒介。事實上,近代報刊在歷次大規模民眾運動中每次扮演重要角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輿論組織和社會動員功能。而這些功能的成功實現的重要原因是人們轉變了文化觀念,積極推廣白話文,為宣傳普及信息服務,認識到古典文化并非權威和實用的啟蒙精英,現代通俗的大眾文化并非低賤和空談?!皶r至二十世紀初年,隨著報刊傳媒的民間化,不僅信息來源趨于多元化、信息量成倍增加、信息傳輸形成民間網絡系統和廣闊的空間覆蓋面,而且受眾人數大量增加、構成日趨豐富。由此,信息交流的規模迅速拓展、頻度加快,并在水平方向上大為拓展,從而形成一個以傳媒為中心、以受眾為周邊的具有平等與開放特性的圓形網絡狀輻射結構?!雹艽蟊妭髅礁采w范圍廣闊、形式新穎靈活,刺激了普通民眾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促成了大眾文化逐漸普及。
4.近代白話文的倡導者大多將語言分為兩個層次:視文言為“雅文”,而白話為“俗文”(專供街頭小市民和村野百姓)。尤其是在“五四”運動以前,倡導者們對于白話文語言形式、對象和內涵存在嚴重的誤解,所以這段時期白話文發展有很大的局限。其實文言文與白話文作為兩種語言形式,并無雅俗貴賤之分,文言文受眾群體的確主要是特權階層,但白話文的對象不僅是“村豎野叟婦孺”,也有高等文化知識分子,“五四”以后知識分子就對白話文大大予以推崇。后來白話文學的大量涌現和讀者群體的拓展延伸,就是文化觀念的進化,也是對白話文化內涵的詮釋,這種觀念的解放大大促進了白話文的推廣。這樣,由于文化傳播技術手段的提高與民眾需求相結合,使傳統文化難以成為少數知識精英的獨占品。(緊轉第23頁)
(緊接第31頁)事實上,白話文不能僅僅當作文學的語言表現載體,它更是社會發展到近代末期一種普遍的文化樣式——大眾文化,這才是中國近代報刊白話文的真正內涵。
注釋
①轉引自楊光輝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新華出版社,
1986年,第124頁至125頁。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58頁。
張昆編著:《簡明世界新聞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64頁。
方平:《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2月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第71頁。
摘要中國近代報刊話語言述方式由文言文轉向白話文,是近代中國紙質傳媒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過渡的表現,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其演變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傳播理念的轉變、印刷技術的革新和文化觀念的突破,是推動中國近代報刊白話文化大眾化趨勢的內驅力。
關鍵詞白話文化內驅機制言述方式大眾文化
- 上一篇:新媒體與農民日常生活分析論文
- 下一篇:境外媒介素養教育理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