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習俗的廣告傳播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21 04:17:00
導語:節日習俗的廣告傳播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節日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傳播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習尚和風俗。在節日期間,廣告主往往巧妙利用消費者獨特的文化心理和消費心理,有針對性地設計廣告訴求的內容。本文針對節日期間廣告傳播習俗現象展開了具體的文化分析,并從中得出了一定的結論。
論文關鍵詞:節日習俗民俗文化廣告傳播
節日習俗,是長期相沿積久成俗的社會風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類物質和文化成果的總和,它既是人類自身活動在一定社會層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重大的風俗習慣和傳播活動。同時,從文化形態的構成方面來說,節日習俗的種種廣告行為和傳播方式也有著宗教和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礎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內涵,這也使得它在基礎文化形態領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從傳播學角度研究民間習俗,得出其中潛在的社會心理和文脈關系無疑是相當重要而且具有現實意義的。
近年來,隨著傳播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以此為基礎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也被拓展開來,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雖然傳播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但傳播活動卻是由來已久的,并且始終伴隨著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人們在長期的傳播活動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傾向和習慣—傳播習俗形成了。”從傳播學的意義上來說,傳播習俗也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習慣性、風尚性特征的傳播現象。也可以說,在整個社會傳播活動中,傳播習俗是具有著基因性意義的。
節日習俗及其傳播活動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將采用學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來對節日習俗進行傳播學意義上的解讀和闡釋,從而也對蘊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進行重新評價與定位。事實上,節日習俗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伴隨著節日廣告的形式出現的,因為節日習俗乃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其具體形式的確立和內容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體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其整個的操作過程和民俗內容都是在節日廣告的運作范疇中實現的。
節日廣告其實就是指在各種節日期間(包括傳統節日和其他由官方確定的慶典日、紀念日等)針對某一節日特有的習俗而的有針對性的各類廣告。在這個過程中,廣告主利用消費者在節日特殊氛圍中的消費心理大做廣告,就會有眾多的受眾被打動,其所取得的傳播效果當然也是驚人的。并且,眾多的節日廣告業主還根據這一商機的特點專門設計廣告訴求的具體內容。
我們將通過諸多節日期間特殊的廣告現象來對這一傳播習俗進行分析,同時運用傳播學理論從傳者和受眾兩個方面進行類型化解析,以期獲得更為明顯的結論。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若干的民間民俗文化元素便被積淀在了節日的傳統風俗中,同時也使得這些節日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不夸張地說,這些眾多的傳統節日也已經成為一種民俗文化,并不時召喚起人們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文化心理。因為從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角度來說,文化心理是隱藏于人們內心深處的最隱秘的情感,甚至連深處于其中的本人都是無法察覺的。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早就指出“這是人的心理結構中最深層的部·分,是任何個體都無法意識到的。并且它不是通過生物性的遺傳而繼承下來的,而是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在一個巨大的文化模式中對被指定的文化符號不斷接受、置換和變形而形成的。并且,一個民族和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人們是有著相同的審美心理結構的,這也正是節日習俗中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的圖騰崇拜到鐵犁牛耕時代的祖先祭祀活動,以及“惡月”“惡日”的禁忌和眾多的神鬼崇信等,這些富含中華文明的古老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都是形成傳統節日的源頭。
從遠古時期起,先民的各個氏族就會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靈來崇拜,如對蛇、牛、魚、樹木等的崇拜。其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是對龍的崇拜,這也最終演變成了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圖式,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事實上,龍圖騰不僅僅在許多社會文化領域中起著重要的精神引導作用,它還是一系列傳統民俗民間節日形成的來源。例如民間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競渡”活動,以及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日也是與此有重要關系的。
從傳統上說,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基本特征就在于重視倫理觀念和禮教作用。人們每年在年節、清明、中秋、臘八等節日舉行的祭祖活動即是重倫理的具體體現,同時,這些祭拜活動傳沿下來,就演變成了節日期間要對長者和親友進行拜訪和饋贈禮品的活動,這無疑對當今的節日風俗也有著巨大的現實影響。
從一種文化心理上來判斷,中國人很早就對現實中的數字表現出了自己的禁忌和喜好,這表現為人們對于雙數的喜愛對于單數的嫌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是講究雙日雙月、成雙成對的,人們普遍認為雙數吉利會帶來好的運氣并且厭惡懼怕單數的日月,將單月單日認為是“惡月”“惡日”。人們在一些“惡月”“惡日”就要有所禁忌,并且要舉行一些儀式來達到沖淡和抵御的作用。如:元旦日要燃放爆竹驅鬼,五月五日要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篙草除蟲驅邪,九月初九則要登高望遠,以避災病等。
按照現代心理學的結論,出于“心理補償”的緣由,人浦門對于一些人力不能克服和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因此要通過一些儀式或活動來達到驅除鬼怪的目的,從而也在主觀上起到了抵御的心理補償作用。遠古時期的這些儀式和活動雖然有著迷信的成分,但其中一部分卻在民間節日的流傳中逐漸演變成為后來的節日習俗,如人們在辭舊迎新的年節掛桃符(今天已經演變成貼春聯)、張貼門神以防惡鬼糾纏等。
新的時代,隨著一部分傳統節日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人們關注的重點也不再是其核心的內容,而是一些比附于這些形式之中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作載體所折射出來的民間文化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當多的傳統民俗節日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沿革后流傳下來,但已經蛻去了其原有的不科學的成分,而具有了更多的新時代風貌。并且在新型的社會歷史時期中,傳統節日也成為了人們寄托美好愿望,孝敬長輩,走訪親友,溝通信息,協調關系的重要載體,是人們歡聚團圓的重要習俗。而過去的許多民俗節日內容也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轉移和改變,特別是其中一些標志性的元素,如過去傳統節日里用以驅鬼辟邪的活動和物品則轉變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春聯、門神、爆竹等物品,而且這些物品更多地已經演變成人們營造歡樂祥和氣氛的工具,成為節日文化的特殊符號。
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慶典日、紀念日也被規定為法定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這些節日雖然沒有傳統節日那樣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由于它們所具有的重要性質和特別意義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節日,并逐漸具備了其特有的節日文化和習俗。
廣告是一個被廣泛應用于傳播領域中的產物,而它在現實形態的描述上也充滿著文化的意味。事實上,在每一則廣告的背后均指出了這樣的事實,就是其背后悄然隱藏著的社會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態。自古至今節日習俗的運行軌跡也是這樣的,就是在以廣告傳播為其具體征象的前提下,實際上是大量具有民間傳統的文化元素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并也以現實的內容反映著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不同內容和重大事件,以及人們對這些事件進行認識的各種心態。隨著時代的變遷,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這樣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今天已經成為人們團圓歡慶,休閑放松并借以建立良好社會關系的契機。每逢這些節日,人們必然要互相致電送去祝福,拜訪長輩和親友,當然更少不了相互饋贈禮物。而節日期間互贈禮品的行為,往往使那些適合作為禮物的商品的銷售量大增,這種情況不論在國內國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國學者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Schudson)在調查中就了解到:圣誕節期間送禮拉動年零售量的百分之二以上。
正是在這樣的契機和條件下,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和社會的轉型,今天各種節日習俗的廣告傳播活動也發生了根本性地轉變。它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從原先純粹的民間節日風俗轉變成為今天大規模的廣告策劃和廣告營銷活動,其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直至今日,眾多的廣告業主也已發現了節日銷售這一商機,在節日到來之前就制定詳細的廣告宣傳戰略,展開強大的廣告攻勢,以期利用歡愉的節日氣氛取得優勢的商品營銷。同時廣告主也發現“商品被作為禮品饋贈時,其質量并不很重要,倒是部分由廣告塑造起來的有關該產品地位的文化意蘊更為重要”。因此廣告業主在利用民俗節日商品廣告時,大都充分利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形象、色彩、意象等符號元素,在營造出節日里歡樂祥和的氣氛的同時也營造出產品中包含的文化韻味。這從而使得自己的營銷策略在眾多的廣告市場中脫穎而出,能夠搭上文化的“便車”實現商品的銷售,獲得更多的經濟價值。公務員之家
通過對近幾年我國的節日習俗中出現的大量廣告進行傳播學意義上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一是眾多的廣告形式采取了對我國傳統節日符號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如人們大都習慣于過年要貼春聯、剪紙窗花、貼門神、燃放爆竹、扭秧歌;元宵節就得鬧花燈、耍龍燈、吃元宵;端午節還要懸掛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中秋如果不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就不像節,如此等等。這種節日文化一經形成,它的約定俗成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一方面它演變成為一種集體的氛圍,對身處其中的人們有著現實的制約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節日習俗也與其他文化樣式一樣,對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起著規范和約束的作用,使人們對節日的認識觀念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形態,這也從客觀上形成了人們對節日廣告的特定接受心理。
在充分利用節日習俗進行廣告傳播的眾多案例中,可口可樂公司的行為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可口可樂公司抓住了我國人民重視節日習俗的心理,積極融合中國本土文化,將可口可樂的春節廣告與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結合起來,在2001年春節期間推出“春聯篇”電視廣告,2002年推出“剪紙篇”宣傳廣告,都起到了不錯的廣告效應。2004年是我國的農歷雞年,該公司就應時性地推出了“金雞舞新春”的廣告,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無獨有偶,中國移動公司也在2004年春節期間推出了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廠告,運用獨創剪紙形式的門神形象,營造出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也達到了很好的廣告宣傳效果。
在非傳統節日的節日廣告中,上述的節日民俗符號也被大量運用,以此來渲染出節日的熱烈氛圍。如在“五一黃金周”和“十一黃金周”期間,一些商場就會在店內的招貼畫上大量使用中國結、對聯、財神、福字等具有明確代表性的傳統節日符號,契合喜慶而有文化韻味的節日氣氛,從而迎合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特點,也達到了廣告促銷的宣傳目的。
二是在利用傳統節日符號的基礎上,配合使用我國傳統上喜好的色彩元素,如紅色、黃色(金色)、綠色等等。這些色彩元素與形象符號的完美結合,使得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文化韻味也從中更好地體現出來。以紅色為例,中華民族對紅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遠古先民對日神的崇拜,先秦周代都有崇尚赤的習俗。按照大致的劃分,后來凡是遵從周禮崇赤的人們也都被稱為“華人”,這些“華人”也大體上發展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的主體,“中國紅”的文化情結也由此流傳下來。直到今天,無論在電子媒體還是紙質媒體的節日廣告中我們仍然可以見到這種色彩元素。從春節的紅春聯到剪紙窗花,從大紅燈籠到爆竹,從紅色的“中國結”到壓歲錢的紅包,從舞龍燈的紅繡球到扭秧歌的紅綢子,無不洋溢著富有中國民俗傳統的節日氣氛。而這些民俗廣告中對于紅色的使用則更是對中國傳統色彩觀念的巧妙延伸和利用,并且使得廣告本身也具有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
當然,某些非傳統節日的節日廣告也并不一定采用上述傳統形象符號,但對傳統色彩元素的喜歡仍然可以從人們的具體運用中體現出來,如紅色宣傳版、紅標語、紅黃相間的圖文表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傳統色彩元素仍然是節日廣告中最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三是節日廣告對我國傳統文化中一些特定意象的借鑒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意象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元素,是族群集體智慧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們在歷代為人們傳承使用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其中許多還與傳統節日結合起來,具有了另一重的文化內涵,如月亮、倒“福”字、龍的形象、中國結等。從古到今月亮負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也具有著深刻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獨特審美品味的具體表現,所以每當中秋節到來時的月餅廣告中,就自然少不了一輪明月。有些廣告業主更是獨出心裁,將月亮團圓的意象運用在廣告中:圓圓的月餅象征中國,而從月餅上切下的一角則代表臺灣島,一塊月餅一輪圓月,將祖國統一的情思表現無遺。
倒貼“福”字寓意為“福來到”,這也是取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福文化”的意象,在這一獨特民俗文化的影響下,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色的倒“福”字,或者懸掛用紅艷艷的“中國結”編制的“福”字,這都是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在節日氛圍中的現實應用,也是節日廣告所采取的具體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在對“福文化”意象的利用中,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金六福”酒業。“金六福”酒業抓住“福文化”的主體喜慶意象,利用中國人有喜事要喝白酒慶祝的習俗,展開“過年回家—金六福酒”、“中秋團圓—金六福酒”、“中國福—金六福”等一系列品牌傳播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收益。尤其是在北京等地區,許多消費者已經形成了過年過節喝“金六福”酒的習慣,甚至覺得不喝就營造不出應有的節日氣氛。
通過對民俗節日期間一些廣告傳播活動的具體分析,我們發現每則廣告的背后其實都潛藏著大量的文化因素,特別是一些流傳至今的傳統民間文化元素。這些由民俗節日形成的節日廣告也具有著特別的傳播形式和傳播手段。從一方面來說,民俗節日一定程度上也正是憑借廣告這一適當的傳播渠道,在當今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歷史背景下使得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歸屬感得以進一步發展和增強。另一方面,節日廣告在充分利用民俗節日的過程中也將自身的傳播效果加以提高和充實,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發展思路和價值體系。
- 上一篇:關于圖書館建立讀者人性化環境研究論文
- 下一篇:保險業客戶關系管理實踐性剖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