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節目在媒體融合的創新與思考

時間:2022-02-18 09:57:30

導語:法制節目在媒體融合的創新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節目在媒體融合的創新與思考

摘要:太原廣播電視臺的一系列法制節目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因其包含的知識性、教育性、法理性、故事性等吸引了大批觀眾,也獲得了多項國家級榮譽。新的媒介環境下,電視媒體競爭激烈,觀眾的收視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該臺法制節目的發展開始進入停滯的狀態,在中央臺和省級衛視的重重壓力下,發展舉步維艱,亟待尋求突破的路徑。文章以該臺法制節目近年來的創新舉措為例,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城市臺法制節目的未來提升空間。

關鍵詞:媒體融合;城市臺;法制節目

山西太原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太原臺”)法制節目的起步走在全國前列。1985年全國普法工作全面展開,在此背景下,太原臺《法律在我們身邊》節目于1987年開播,該節目服務于地方,為太原地區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民眾法律意識構建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并在1988年—1993年期間多次榮獲中宣部、司法部“金劍獎”。1996年和1999年,法制新聞節目《并州之劍》和法制專題節目《百姓說法》相繼開播,并且先后獲得中宣部和司法部頒發“金劍獎”一等獎、全國“三五”普法先進單位、“十佳”法制類電視節目等獎項,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太原臺法制頻道于2000年開播,成為山西省內第一家專業的法制頻道。經過20多年的積累與演變,頻道目前擁有《并州之劍》《百姓說法》《有話好好說》等品牌節目,內容包含法治資訊、法律故事、調解服務等。太原臺法制頻道的系列節目在山西省擁有大量的觀眾群并享有良好的口碑,然而從2010年開始收視率逐漸下滑。以《百姓說法》為例,據“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2009年9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3.17%,但目前已下滑至不足1%,生存狀況堪憂。

發展桎梏

一、內部乏力。在1983年“四級辦電視”政策的引領下,一批城市電視臺迅速建立,而太原臺正是在1983年之后國內成立的第二批城市臺之一,并且首創主持人專欄節目,“先后開辦了《黨的生活》《法律在我們身邊》《市長與市民》《生活百葉窗》《每日經濟報道》《今晚8:20》《百姓說法》《并州之劍》等一批在全國具有相當影響的主持人欄目,為此新華社專門進行了報道”,在欄目制播方面具有豐厚的經驗與良好的傳統。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該臺始終面臨人才流失嚴重、節目形態陳舊、技術力量不足、發展理念滯后等問題,使得電視節目缺乏生命力,亦缺乏改革創新的動力。作為太原臺的代表性節目,《并州之劍》《百姓說法》等法制節目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頹勢:第一,節目的形態與包裝老化,在新的媒介形勢下難以吸引觀眾;第二,未形成人才梯隊,影響了節目理念與經驗的傳承;第三,本土特色不鮮明,難以體現出獨特性、標簽性、認同性。

二、平臺制約。城市臺法制節目的發展困境一定程度上與城市臺的處境相契合。從電視行業內部來看,在我國“四級辦電視”的布局結構中,大部分城市臺處在“金字塔”較底端的位置,資金設備、人才隊伍、節目資源均難以與央視及省級衛視相抗衡。盡管城市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優勢和觀眾親和力,但因受眾范圍有限,這一優勢難以抵擋日趨激烈的媒體競爭。這種先天不足在太原臺法制頻道的一系列法制節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節目首先難與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為代表的各類法制節目抗衡,其次在區域內的競爭中,伴隨著山西衛視《都市110》《小郭跑腿》等節目的崛起逐漸敗下陣來。此外,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電視臺在新聞采編、節目制作等方面要嚴格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從而保證良好的媒體形象和公信力。特別是法制節目選題特殊,要在節目中追求法理性、客觀性、嚴謹性,從而為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對于法制節目的選題、采編工作進行嚴格的規定,節目形態的創新與改革首先要遵守相關的規定,節目制作者的創作自由受到了一定束縛。此外,城市臺法制節目的選題范圍通常集中在區域內的法律案件,導致節目的發揮空間不足。

三、觀眾需求的變化。我國普法工作已進入第八個五年規劃階段,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法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也使古代文化中“好人不見官”等觀念被強烈的維權意識替代,普通觀眾對于法制節目的需求已不再是簡單地了解法律常識,以及對“懲惡揚善”等質樸觀念的滿足。在真正面臨法律問題時,公眾通常會選擇求助于專業律師,媒體則更多地扮演著擴大輿論影響力的角色。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觀眾對于法制節目的關注度有所減弱。另外,作為一種電視節目形態,我國法制節目的興盛、發展乃至面臨的困境,都與媒介環境的變化有著緊密聯系。法制節目始于中國電視的轉型期,興盛于新世紀前后,而此時正是中國電視走向娛樂化和通俗化的時期,電視劇的繁榮與綜藝節目的興盛使帶有意識形態定位的法制節目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競爭力。近年來,開放的文化語境、新興的媒介形式使中國的電視節目進一步呈現出種類繁多、樣式新穎的樣貌。據《中國視聽大數據2020年年度收視綜合分析》統計,在全國衛視頻道各類型節目中,新聞、電視劇、綜藝、電影、動畫片、紀錄片、體育節目位居全年覆蓋電視收視用戶比例的前七位。與此同時,網絡媒體蓬勃發展,短視頻平臺持續發力,大量法制題材短視頻的生產,既能答疑解惑又具有鮮明的娛樂功能,符合觀眾碎片化的收看習慣,一定程度上使電視觀眾對法制節目的興趣產生轉移。

突圍策略

一、堅定守正,打造專業法制節目。太原臺始終以打造專業化的法制節目為立足點,以弘揚法治精神為目的,踐行地方媒體在建設法治社會方面應具備的責任和擔當。該臺社教法制頻道目前開辦有《并州之劍》《百姓說法》《有話好好說》《龍城哨位》等節目,形態涉及法治資訊類、法律故事類、服務調解類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制節目群。專業的頻道與節目依靠的是從業人員不斷增強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對于地方法制頻道來說,既要有弘揚法治精神的高站位,又要有貼近群眾的低姿態。從2011年開始,太原臺社教法制頻道深入踐行新聞戰線“走轉改”,開展“三駐三同”活動,向公安局、法院、社區派駐記者,同吃同住同工作。活動的開展為頻道注入了源頭活水,大量來自基層的新情況新變化得到了專業的法律解讀,從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接地氣的作品。節目的專業性與生命力也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該頻道在進一步打磨傳統品牌節目的基礎之上,先后與太原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合辦《今日交通》,與太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合辦《食安太原》,與太原市城鄉管理局合辦《龍城哨位》等欄目。通過共辦法制節目,進一步激發了頻道的生命力,也使得節目有更多機會走出電視熒屏,進行法律普及宣傳,為市民提供法律服務答疑解惑,塑造了具有公信力和服務意識的媒體形象。

二、銳意創新,全媒體聯合發力。地方臺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面臨來自央視、衛視的競爭,也要抵御新媒體行業對觀眾的分流。因此,太原臺的法制節目并未在面臨競爭時選擇單打獨斗,而是以頻道為整體對抗日益嚴峻的外部形勢。太原臺社教法制頻道在2013年初便開始尋找新媒體的突圍之路,打造了山西省第一家下載量突破30萬的“TV搖搖樂”APP,通過收看節目參與互動贏取獎品的形式,找到了手機與電視節目之間的連接點,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頻道的觀眾黏度。2017年,太原臺社教法制頻道對原有的節目及節目公眾號進行整合,全新開設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并州之劍龍城110”,設置今日看點、節目視頻、爆料直播等板塊,手機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圖文形式了解每日身邊發生的法律事件,收看重點案件庭審現場以及線下活動的直播,還可以通過公眾號收看欄目,進行爆料與反饋,形成了節目與新媒體的良好互動。2019年,頻道進一步拓展新媒體業務,于3月15日開通“太原廣播電視臺社教法制頻道”官方抖音號,賬號開通一個月內點擊量約1.03億次,獲點贊數121.5萬次,單條點贊數突破94.5萬,單條評論突破10萬。5月15日,“太視社教法制頻道”官方頭條號上線,一個月內賬號點擊閱讀量突破2700萬,內容獲贊和評論分別突破100萬和20萬。兩個新媒體平臺官方賬號的開通,為太原臺科教法制頻道迅速積累了約22萬粉絲,不僅覆蓋全國30個省份,而且年齡跨度大,集中在18到50歲之間。進軍新媒體平臺有效提升了該頻道的影響力,頻道官方號收到來自用戶的大量求助信息與反饋意見,不僅有效地為受眾答疑解惑提供了法律服務,體現了媒體的服務意識與責任擔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欄目選題匱乏的困境。不僅如此,賬號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官方媒體本身具有的公信力,還激發了企業進行商業合作的興趣,不斷為頻道輸血造血。

提升空間

太原臺社教法制頻道在新媒體領域的業務拓展大大增加了頻道及節目的知名度,但在價值引領、節目內容、形態革新和新媒體領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崇尚公平正義,強化價值引領。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弘揚需要輔以一系列法制宣傳教育形式,法制節目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法制節目的從業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和政治站位,提升責任意識,通過對案件的呈現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而不能本末倒置,利用案件來制造噱頭、吸引眼球,在應當承擔價值引領的關鍵時刻形成缺位。目前網絡用戶不斷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法制節目的新媒體平臺應當改變“媚俗”的創作傾向,摒棄“唯流量至上”的目的,承擔起整個社會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責任。其次,法制節目的從業人員在選題、采編、播出的每個環節都應當將崇尚公平正義放在首位,捍衛法律的權威地位,在稿件中使用規范的法律用語,在敘事中避免犯罪細節的呈現,在畫面中注意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罪犯以及受害者的模糊處理,杜絕媒介審判,避免媒體對公民或法人權利的侵害和對司法公正的妨礙。

二、在內容生產方面下足功夫。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富有新意的表達方式總是會不斷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注意。近年來,警務紀實片《巡邏現場實錄》與《守護解放西》在嗶哩嗶哩網站相繼播出,吸引了大批年輕用戶。兩檔節目均以一線民警的日常工作為主要內容,通過故事普及法律知識,融法制教育及戲劇張力于一體,形成了鮮明的風格,這也是對傳統現場紀實類法制節目的延伸。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電視從業者應該從中獲得啟發——觀眾對于高質量節目的需求是永恒的。在未來的發展中,太原臺法制節目也應盡可能地實現節目內容創新,如擴大節目的選題范圍,在現有本地現實選題為主的基礎之上,加入對古今中外經典案件的解讀;尋找法治精神與區域文化的契合點,在節目中體現人文素養、人文內涵、人文關懷,使節目具備法理性、文化性、服務性等多重屬性。

三、探尋節目形式的突圍路徑。《并州之劍》《百姓說法》等節目在發展歷程中,節目形態、節目包裝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同質化和老化現象,在全國城市臺的同類型節目中存在感較低。而同為中部地區省會臺的長沙電視臺,以大法制視野引領政法頻道的提檔升級,并以“新聞互動雜志”的節目形態為方向,將老牌法制類新聞專題欄目《方圓之間》打造成包括維權、調查、評述三個子板塊的60分鐘法制電視新聞互動雜志,是一次成功的轉型實踐。太原臺社教法制頻道可以此為借鑒,不斷研發新節目,如整合現有節目,打造節目時段;借鑒央視《撒貝寧時間》的成功經驗,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推理類法制節目,使觀眾不僅能夠了解法律常識,聆聽法律故事,還能夠參與其中,寓法于樂。同時,在技術手段方面,可以大膽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聲音技術、提檔升級演播室布景,提升服化道技術,撕下“過時”“保守”的標簽,重塑“進取”“開放”的媒體形象。

四、建設新媒體平臺,重塑媒體形象。在頻道的新媒體平臺領域,同樣需要踐行形式創新。目前太原臺社教法制頻道新媒體平臺上的內容,大體上來自于對節目片段的剪輯和復制,依然處在媒體融合的初級階段。新的媒介環境下,不斷更新升級媒體融合的思維和方式,是傳統媒體突圍的不二法門。在完成了粉絲、點擊率等數據的初步積累之后,探尋更新銳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是該頻道接下來要完成的任務。如全臺發力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新媒體平臺,優化用戶體驗,同時加強宣傳,提升其知名度,為擺脫對于今日頭條、抖音等APP的依賴提供可能;改變現有對節目簡單復制的生產方式,成立MCN機構,拍攝法制題材短視頻、打造品牌化主持人,讓新媒體反哺頻道和頻道同頻共振。

結語

法制節目承擔著弘揚法治精神、法制宣傳教育、提供法律服務等職責。同時,法制節目的制作與創新也必須遵循電視節目生產與傳播的一般規律。如此看來,城市臺的法制節目依然面臨很多挑戰,但法制節目的制作應始終堅持價值引領,追求形式與內容的不斷創新,形成完備的全媒體陣容,從而打造法治精神與藝術品質并存的優秀法制節目,充分發揮地方媒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方面的責任和擔當。

參考文獻:

[1]劉習良.中國電視史[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07:02.

[2]張如成,任世存.電視法制節目“亂象”探析[J],新聞愛好者,2012,(21):47-49.

[3]王冬玲.從《撒貝寧時間》看電視法制節目的品牌延伸[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01):50-52.

[4]侯春利.地方臺法制節目的發展創新與思考[J].科技傳播,2014,6(19):2-3.

[5]劉小端,蘇慶,晏捷.大法制視野下的城市電視臺法制節目“雜志化”發展初探———以長沙電視臺政法頻道《方圓之間》欄目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03):13-16.30

作者: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