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聞傳播活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4:41:00
導語:網絡新聞傳播活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人類的傳播技術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從而決定了人類的傳播活動也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本文將主要闡述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和對傳播活動所產生的影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報告》中指出:“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及網頁,具有改變世界及人類的潛力,計算機空間(Cyberspace),即這些新關系發生的空間,使我們的時空概念、表現方式和語言發生了變化。”①媒介技術的發展方向可以歸結為:“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②
一、網絡媒體的興起及發展
人類傳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聞、電子傳播,每一次傳播媒介的革命即帶來傳播方式的更新。沒有人預想到網絡技術竟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在傳播歷史上,廣播用了接近40年的時間達到5000萬受眾,電視用了大約15年的時間達到相同數目的受眾,而萬維網只用了3年多的時間就達到了這個數目。到2000年,網絡已經成為一個擁有3.2億用戶的全球媒介。
由于網絡改革了國際間的信息交換,同時信息處理變得更快和更廉價,于是帶來了如商業周刊所稱的“網絡時代”的來臨。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絡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亞于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網絡時代是人類社會的新形態,是歷史進步的新階段。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很多東西無疑發生改變。對于社會的影響也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美國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對人類傳播發展的趨勢作過預測,他寫道:“我們現在了解的和我們所談到的過去的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個新時代的序曲。我們可以確信,在這個新時代里,人類傳播的基本性質不會改變,但傳播本身的社會體系,很可能同我們已知的各個傳播時期大不相同,因此,我們正面對著世界上的某種新事物,我們猜想可能會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不同的時代”。
二、網絡的發展對傳播活動的影響
1、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面對如此受人歡迎的新型電子傳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擔心,網絡媒介會取代傳統媒介嗎?面對新媒介如此強烈的沖擊,三大傳統媒介該如何應對?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沖擊,三大傳統媒介在努力尋求新的發展思路以及應對媒介競爭的策略。事實上,每種媒體都具有自身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例如:報紙價格便宜和攜帶方便的優點,是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聽廣播、看電視和上網都需要一定的設備,唯有報紙可隨取隨看。廣播的最大優點就在于伴隨性。在被譽為“裝在車輪上的國家”的美國,汽車廣播已成為廣播業的主流。這是一個其他任何媒體都無法取代的領域等等。可見,受眾在選擇媒體時不存在排他性,各種媒體可以共同繁榮。因此,傳統媒介并不會因新媒介的出現而消亡,媒介間的融合成為傳統媒介發展的趨勢。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報刊與網絡的融合——創辦電子報刊。
印刷媒介以電子書籍、電子報紙、電子雜志的形態率先進入網絡。這是印刷媒介的發展也是媒介之間融合,產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電子報紙是美國的《圣何賽信使報》,從此開創了電子報刊新紀元。隨后,各大報紙積極發行網絡電子版,力求在網絡上占得先機。受現有的物質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人們對報紙等印刷品的閱讀習慣,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據一些專家估計,熟悉并習慣互聯網的閱讀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長。因此,改善自身,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和加強傳統媒體現有的優勢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質量,發掘獨家新聞,加強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提高報道質量,提高報紙的可讀性,特別要增強讀者的參與意識。
廣播同樣要加強原有的自身優勢,廣播電臺應在網絡上開通交流平臺,加強受眾參與的實時性,通過手機短信平臺等等來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上網直播后,世界各地的聽眾都可以利用電腦通過互聯網收聽其播音節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機收聽還好,不但如此,聽眾還可以通過電腦與主持人進行雙向交流。此外,專業化頻道欄目的開播也為廣播媒介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音頻編輯設備得以應用也使得廣播媒介有了較大發展。由于網絡媒介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征,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同時,受眾接受信息時也有很大的自由選擇度,這就大大減少了人們在獲取新聞中對電視的依賴。數字電視出現無疑是電視在網絡媒介沖擊下使出的一件強有力的法寶。它既是新興媒介又是電視在網絡時代下的發展的形態。電視也同廣播媒介一樣要不斷加強自身優勢,加強與受眾的互動,開通網絡交流平臺、手機短信平臺等等。
2、網絡媒介的優勢與不足
網絡媒介作為一種極具優勢與親和力的信息傳播通道,它的出現彌補了傳統媒介在信息傳播方面的不足。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網絡的出現,可以認為是現代科學技術在傳播技術領域中綜合運用的一個結果,也是現代科技推動人類傳播躍升到新的發展高度的一個最新成果。不少傳播學家認為,第四媒體跨越媒介間的界限,集報刊、廣播、電視等媒介的優勢于一身,使幾乎所有的傳統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其影響力將在未來超過任何傳統媒介。概括起來,其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多媒體性。傳統媒介使用傳播符號大多具有相對的單一性,互聯網卻集所有傳統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圖表、動態圖像等媒體符號綜合在一個傳播單元中,構成多媒體信息,使傳播更具綜合性、直觀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還原信息的本來面目,也更加符合人們的接受習慣和思維規律,提高傳播的綜合效果。
第二,即時遠程化。任何媒介都講究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時空的特點。但傳統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篩選、播發制度和程序上的影響,很難實現即時性與遠程化的統一。互聯網的信息傳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數字通訊通道這樣一個特有優勢,打破了這種在時間、空間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的作用,可以使即時性、遠程化同時實現。
第三,大容量。任何傳統媒體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無限的可擴充性,它沒有版面和時段限制,允許信息的大容量傳播。
第四,雙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說是網絡傳播最為突出的一個特性。傳統媒介的傳播是一點輻射式的單向傳播,互聯網的傳播則可以是多點對多點式的交互傳播。首先,互聯網的信息來源具有廣泛性和多元性,每個受眾都可能成為網絡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個受眾都可以從不同的網站或者同一網站的不同版塊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選擇上的充分自由權,這與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點交叉式的傳播格局。再次,受眾可以加入互聯網的傳播過程,參加討論、發表看法,及時主動地進行傳播參與,傳播過程可以像面對面交流那樣成為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也使多點交叉成為一個動態的和即時的過程。
可以看出,互聯網繼承了傳統媒介的優點,可以承擔傳統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開發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傳統媒介所不具有的優勢。因此,互聯網可以成為一個信息承載、服務、傳播平臺,成為一個區別于傳統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網絡是一個新興事物,還很不完善,面對著許多問題。特別是我國的網絡媒體,目前存在著一些限制自身發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嚴謹性。快捷報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網絡傳播像傳統媒體比如報紙那樣字斟句酌,嚴謹有加。但目前國內網站編輯新聞,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失之草率,重數量不重質量,以至于在導向的把握、事實的把握和語言文字的運用上謬誤連連。久而久之,極易令人對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公信力產生懷疑。都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網絡媒體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有鑒于此,作為網絡媒體的操作者,還得崇尚嚴謹之風,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們的印象中,網上的新聞以及觀點和評論,通常具有廣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為之折服的力度。多數網絡媒體,滿足于扮演信息平臺的角色。類似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那樣的有深度、有力度的報道,在目前的網絡媒體中還是很少見。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訓練有素的網絡新聞采編隊伍。
第三,缺乏權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帶來了兩個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國原來只有新聞機構才能新聞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觀察報道立場不同,客觀真實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虛假的新聞信息泛濫。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帶有各種不良動機和傾向的信息、無聊新聞也到處泛濫,給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潛在的消極影響。
科技發展推動媒介技術進步,進而推動傳播活動的發展,傳播活動的發展又推動科技進步和媒介技術的發展,它們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某一個地方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區都必須重新開始。”在技術傳播還限于言傳身教的情況下,技術失傳的可能性是較大的,更談不上廣泛的傳播了。但在發明文字尤其是造紙印刷術以后,各種技術才能夠以技術認識的方式廣泛迅速地傳播開來。如今,技術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及時,使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及時地了解國內國際企業開發的新技術產品,從而及時地作出和調整技術決策。技術知識和技術信息的傳播已成為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科技發展推動媒介技術進步,進而推動傳播活動的發展,傳播活動的發展又推動科技進步和媒介技術的發展,它們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注釋
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1998)》,關世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92頁
②魏津珠:《科技進步對廣播電視事業的影響》,載《21世紀兩岸廣播電視發展趨勢研究》,華夏出版社,2000年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約翰.傳播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Ml,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 上一篇:經貿局效能提升年科學發展觀演講稿
- 下一篇:先天性梅毒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