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聞報道批評話語綜述
時間:2022-06-05 11:15:00
導語:中日新聞報道批評話語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批評話語分析(CDA)作為一種全新的話語分析模式主要是研究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權力的濫用和社會的不平等是如何通過語篇來建立、再生和顛覆的[1]。批評話語分析的獨到之處在于它把語篇的語言分析和社會分析有機的結合起來,它不是單純為語言分析而對語篇進行語言層面的分析,語言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揭示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意義。目前,批評話語分析主要關注大眾語篇,其中,新聞語篇尤其值得關注,因為新聞機構一貫標榜自己的新聞報道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對新聞語篇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范戴克(VanDijk)主要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研究種族歧視和權力的濫用是如何通過語篇來再生的。辛斌(2006)比較分析了《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的轉述方式和消息來源,賴彥(2009)從互文性的角度對新聞標題話語進行了研究,并進一步揭示了新聞標題的話語互文性與社會意識形態意義的關系。本文以2010年9月發生在釣魚島附近的中日撞船事件中美報刊相關的新聞報道為語料,通過對比分析《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此次事件的新聞報道來揭示隱藏在語篇背后的權利、意識形態以及分析總結語篇的生成者在語言系統中策略性的、有意識的選擇使用哪些突出的語言形式和結構來再生和顛覆意識形態。
批評話語分析的代表人物菲爾克拉夫認為任何話語都應該同時被看作是“一個文本,一個話語實踐的實例,以及一個社會實踐的實例”[2]。相應的,話語分析應該從三個向度展開:描寫語篇的形式結構特征,闡釋語篇與它生成、傳播和接受交際過程之間的關系,解釋話語實踐過程和它的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3]。下圖是菲爾克勞夫提出的三維話語分析模式: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國漁船和日本的巡邏艇在釣魚島海域附近發生兩次碰撞,國內外新聞媒體紛紛對中日撞船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本文從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分別選取10篇相關新聞報道。下面以菲爾克拉夫的三維分析模式為理論框架從詞匯分類、轉述方式兩個方面對中日撞船事件新聞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試圖揭示其中隱藏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意義。
(一)詞匯分類
詞匯是人們用來建構和反映對世界包括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經驗最基本的語法手段。范戴克認為通過考察新聞語篇中使用的詞匯可以揭示其中隱藏的觀點或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結構是以“我們(WE)”和“他們(THEM)”這兩個對立集團為特征和區分的,范戴克通過研究發現語篇的生成者在語篇中使用的一個總的策略,并把它稱之為“意識形態矩陣(ideologicalsquare)[5]”,包括(1)突出強調“我們”好的行為或優秀品質;(2)突出強調“他們”不好的行為或惡劣品質;(3)淡化或弱化“我們”不好的行為或惡劣品質;(4)淡化或弱化“他們”好的行為或優秀品質。下面是《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釣魚島的歸屬權的描述:《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使用不同的詞匯來描述釣魚島的歸屬權,《中國日報》認為釣魚島“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而《紐約時報》質疑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認為中日雙方在釣魚島的問題上存在著“領土爭端”,“長期以來的爭端”,即使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也只是claim,claim的意思是“宣稱或聲稱”,聲稱的往往并不代表事實,可以被對方否定。中國政府可以聲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日方也可以發表與之爭鋒相對的聲稱。《紐約時報》認為釣魚島事實上是被日本控制(controlledbyJapan),“控制”和“聲稱”內涵不同,“控制”意味著“事實”,畢竟事實勝于雄辯(聲稱)。因此,《紐約時報》認為日本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描述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下面是《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描寫所使用的詞匯:《中國日報》對“我們”的描述全是積極的,中國政府的立場是“嚴正的”和“公正的”,“嚴正”表明中國政府的態度以及對被日方逮捕的中國漁民的命運表現出深切的關注。“公正”表明中國政府要求日方立即無條件的釋放被捕的中國漁民的做法是合理的。中國政府采取“對話”和“協商”的方式來解決中日沖突,中國政府把“中日兩國的友誼放在第一位”等。相反,《紐約時報》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報道都是負面的,比如:指責中國政府是一個不講民主的政府,中國政府“只允許小規模的抗議和游行”。中國政府加劇了對日本的“恐嚇”,中國“恃強凌弱(bullying)”。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紐約時報》將此曲解為中國比日本強大,中國以大欺小,企圖破壞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并把中國人民稱作“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s)”,把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稱之為“反日情緒”和“民族主義情緒”。
(二)轉述方式
新聞語篇大量的使用引語,主要目的是為了增添報道的真實感,顯示報道的權威和客觀性。菲爾克拉夫把引語劃分為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無標記性的直接引語和DD(S)[4]。DD(S)指的是引語的前半部分采用間接引語的形式,而后半部分是直接引語,整個引語是由間接引語自然而然的滑向直接引語,這種引語形式整體上屬于直接引語。無標記性的直接引語指的是直接引語沒有使用任何語法標記出現在主要語篇當中,從而使得轉述者或者報紙的“聲音”和被轉述者的“聲音”之間的界限變得不是那么清晰了。一般來說,無標記性的直接引語只有在和引語的原始出處進行比對才能辨別出來。本文只統計語料當中出現的以下三種轉述方式,即直接引語、間接引語和DD(S),下面的表格是對《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當中出現的三種轉述方式的統計數據:從以上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都同時使用了三種轉述方式,《中國日報》大量采用間接引語,間接引語的比例高達71%,而直接引語只占27%;《紐約時報》采用的間接引語和直接引語大致相當,二者分別占42.1%和52.6%。由于《中國日報》使用的引語的總數超過《紐約時報》,前者使用了100個轉述引語,后者使用了95個轉述引語,這表明《中國日報》的報道的客觀性超過《紐約時報》。
1.直接引語
直接引語表明轉述者引語的每個字都是原話,使用直接引語不僅能夠真實的再現原文的內容或概念意義而且能準確的保留被轉述者說話的風格或話語所傳達的人際意義。使用直接引語主要是因為直接引語來自權威或者報道者表明自己和引語之間保持界限,表明對引語內容持保留或反對的態度。和《中國日報》相比,《紐約時報》使用的直接引語的高達52.6%,而前者只占27%,下面是《紐約時報》使用的直接引語:(1)“WedemandJapanesepatrolboatsrefrainfromso-calledlawenforcementactivitiesinwatersofftheDiaoyuislands,”thespokeswomanforChina’sForeignMinistry,JiangYu,saidTuesdayataweeklynewsconference.TerritorialdisputesarecommoninAsianwaters,withsomeofthemostnettlesomesurroundingislandschainsbetweenChina,Japan,VietnamandtheKoreas.(2)“Thisistotallyillegal,unreasonableandhasalreadycausedmuchsufferingtothefamilyofthecaptain,”Mr.Wenwasquotedassaying.“IfJapanclingstoitscourse,Chinawilltakefurtheraction.”Mr.Wen’scommentscomeasChinaascontinuedtoratchetupthepressureonJapan.以上的兩個例子都是直接引語,他們都同時出現在《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當中,需要注意的是,《紐約時報》的每個直接引語的后面都跟著一個帶有評價性質的陳述,而《中國日報》則沒有。每個帶有評價意義的陳述都是對前面直接引語涵義的解讀,它嚴格的控制著和指引著讀者對前面直接引語的理。不難發現,直接引語后面跟進的帶有評價性質的陳述都是對中國政府的指責和抨擊。從表面上看,《紐約時報》使用的直接引語的比例高出《中國日報》25個百分點,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推斷《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比《中國日報》要客觀。
2.間接引語
間接引語只是再現原文的內容或概念意義而不是原來的措辭或人際意義,與直接引語相比,新聞報道更傾向于使用間接引語,《中國日報》使用的間接引語的比例高達71%。間接引語使得被轉述者的“聲音”和報道者“聲音”之間的界限變得不是那么分明,使用間接引語可以把官方的觀點轉化為易于被民眾所理解的大眾語言。我們來看下面選自《中國日報》的例子:(3)ChinaisfirmlyopposedtoanykindofinvestigationbyJapaneseauthoritiesoftheillegally-detainedChinesefish-ingtrawler,ForeignMinistryspokeswomanJiangYusaidhereSunday.(4)Inawrittenstatement,JiangsaidJapan'sso-calledevidence-takingactivitiesareillegal,invalidandconductedinvain.(5)JiangsaidtheDiaoyuIslandshavebeenChina'sin-herentterritorysinceancienttimes.(6)ChinaofcoursehastherighttodemandtheJapanesesidetomakeapologyandcompensationforitsseizureofaChi-nesetrawler,ForeignMinistrySpokespersonJiangYusaidhereSaturdayevening.從表面上看,報道者的“聲音”和被轉述者“聲音”之間的界限分明,實際上,被轉述者的“聲音”被十分巧妙的融入或淹沒到報道者的“聲音”當中。例(3)和例(6)中的轉述句被放置在間接引語的后面,使得前面的間接引語不僅僅代表被轉述者的個人觀點。另外,被轉述句中使用的時態和轉述句主句的時態不一致,例(4)和例(5)也是如此。例(3)的轉述引語當中,報道者沒有使用和轉述句時態一致的過去時態,如果把is替換成was,從而引語的時態和轉述句的時態保持一致。但是,引語中所包含的觀點只代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個人觀點。is的使用表明《中國日報》同意或支持外交部發言人的觀點,即堅決反對日本當局對非法扣留的中方漁船進行任何形式的調查。
二、結語
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社會實踐,不是簡單的對社會現實的再現,“新聞報道是對社會現實的建構”[6]。《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于此次中日撞船事件的新聞報道在詞匯分類、轉述方式兩個方面存在著顯著地差異,他們都是利用語言固有的建構功能和對話語的控制來傳遞和維護對自己集團有利的意識形態意義。報紙通過反映在一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從而影響和操控人們對重大社會事件的看法和態度,《紐約時報》只反映在美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和意識形態,美國政府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企圖利用其在東亞的盟國日本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因此,在此次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美國政府大肆丑化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形象,從中挑撥中日關系,當日本政府最終釋放被扣押的中國船長時,美國政府指責日本首相軟弱無能,并表示極大的“失望”。我們應該注意新聞報道中隱藏著的意識形態,從而提高對新聞語篇的批評閱讀水平。
- 上一篇:建筑局安全檢查指導方案
- 下一篇:團干部組織建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