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話語體系傳播學研究

時間:2022-12-02 09:16:51

導語:國際話語體系傳播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話語體系傳播學研究

一、引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偉大歷史性變革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關注,但相較于逐步提升的國際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不夠強大,在一些國際議題的設置中話語權不足,受到西方價值觀壓制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軟實力滯后于甚至拖累硬實力發展的情況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要求越發迫切,如何向傳播客體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成為新時代對外傳播的重要課題。

二、堅實基礎:傳播主體的成功實踐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的同時成為探索與表達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的思想理論武器。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發揮了強大的示范引領作用,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影響力和說服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大大增強了國家綜合國力,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參與全球話語體系建設、將硬實力轉變為軟實力打下堅實的現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既呼喚理論及其話語的發展,也要求話語傳播的不斷提升,當前階段,要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最新成果、觀點、理論、命題等進行國際化闡釋,實現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客觀全面理性的認識,其中這一國際話語體系是展示中華民族以更昂揚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新形象、構建面向世界的輿論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大國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勢力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時代潮流仍在曲折中前進,全球話語體系呈現多元發展的態勢,文化制度等軟實力對經濟政治等硬實力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報告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并“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傳播理念,既通過借用生動的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的優越性,又通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逐步上升為文明的層面,實現世界范圍內文明的互動傳播,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三、必然要求:傳播客體的認知需求

在2013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對外宣傳方面,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隨著中國崛起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世界現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度向國際傳播,我國正處于突破西方話語霸權、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的歷史機遇期。在中國現象超越了西方經驗體系認知能力、資本主義文明無法解釋富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經驗的情況下,我們亟須建構有別于西方的話語體系,讓中國話語跟上中國存在的歷史腳步。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普遍認同中國實現的歷史性變革和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模式,希望從中獲得有益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中國必須將中國經驗提煉出具有普適性的話語,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得失,讓中國的發展經驗更多惠及發展中國家,消除世界某些國家對中國崛起存在的誤解偏見,這既是中國的國際責任,也能提升國際話語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發展成果,具有共性和示范的意義,它“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中國與美國“建群”與“退群”、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沉迷“美國優先”的鮮明對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的傳播進行了充分的輿論動員與準備。另一方面,美西方將中國引導走上西式民主道路的幻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蓬勃發展逐漸破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恐懼和敵意日趨加深,對中國的指責批評從人權問題上升至社會制度層面,污蔑中國以社會主義之名行“國家資本主義”“儒家專制主義”之實,竭盡所能地壓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際傳播。在美西方普遍將中國發展模式視作對西方價值觀的挑戰的背景下,如何在國際傳播中有效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成為重要議題。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高度聚焦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帶來艱巨的建構國際話語體系任務。這種國際話語體系是一個“建構”與“解構”相交織的歷史進程,必將貫穿中華民族崛起復興的全過程。我們要破除不合時宜的舊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格局,構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格局,破解新時代中國需要怎樣的大國傳播的歷史課題,確立致力于實現民族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雙重目標的時代使命。

四、重要環節:傳播內容的親和包容

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國際話語體系,關鍵在于加強傳播內容的親和力和包容性,進一步增強時代性創新性等屬性,在確保準確的基礎上,以更加包容的姿態做好相關理論話語的生動表達,說明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與現代西方國家所奉行的現代性邏輯有很大不同,致力于用新型大國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區別于過去美蘇爭霸時期的意識形態輸出,在強調特殊性的同時,彰顯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參考價值,尊重各國選擇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在世界發展新態勢和多樣化的格局中牢牢掌握話語權,破除西方話語體系的束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要以廣大中國人民豐富而生動的實踐為核心,充分地表達和呈現實踐的進程,在完整的歷史空間、連貫的歷史載體和融洽的傳播內容中進行傳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經典馬克思主義制度形態的內在一致性,體現理論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邏輯,促進國際話語體系的發展和國際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需要就涉及東西方、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等傳統議題以及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時代議題做出明確回答、貢獻中國智慧,滿足國際社會對中國話語體系的期待。道理越辯越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應做到客觀公正全面地呈現理論領域的各種爭辯,闡明整個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脈絡和相關的概念、命題、觀點,通過展現各種觀點間的爭論、交鋒從而體現正確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形成的歷史進程,保持理論話語傳播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努力躋身國際話語體系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要處理好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的關系,既要利用激勵性的話語凝心聚氣、增強“四個自信”,也要充分認識到在信息全球化傳播內外界限逐漸消弭的今天,國內傳播會對國際傳播產生外溢效應,在總結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的同時,要保持開放包容的理論導向,善于學習、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和成功的建設經驗,將“宏大敘事”和“常識性政治話語”結合起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的先進性和時代性。

五、結束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必須緊跟融媒體發展潮流,運用新型媒介不斷拓展國際傳播廣度與深度。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3]作為多媒體呈現、多資源聚合、多技術應用的融媒體平臺,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的“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就是發揮內容資源、聚合優質資源的典型平臺,它證明了強勢網絡資源要靠優質產品的有效組織來升值和利用。隨著5G技術等高科技的應用,將推動網絡傳播進入更深更廣的新階段,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話語體系帶來新的動能和手段。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4.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0.

[3]張光,史瑞紅,王同錄.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建構與創新[EB/OL].2019.09.20.

作者:蔡云鵬 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