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欄目影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06:28:00

導語:電影欄目影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欄目影視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就電視欄目現狀,電視欄目定位、電影欄目語言及電影與電視的互動關系等作了分析與描述。

[關鍵詞]電影;電視;電影欄目;影視互動

一、電影欄目現狀

電影院里的觀眾在走失,但電視熒屏上的電影欄目卻在增殖,通過電視看電影已是許多觀眾的習慣性選擇,而了解電影背后的故事、認識電影人早就成為社會文化熱點事件,譬如電影明星熱。這里所謂的電影欄目就是指以電影、電影事件和電影人為內容的電視欄目。近年來,幾乎所有省市級以上的電視臺都設有影視部,除播放電影外,開設電影欄目也是份內的事情。如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佳片有約》、《邊說邊看》、《流金歲月》、《新片現場追蹤》、《電影大百科》、《電影名家》、《今日影視》、《電影市場寫真》等,中央電視臺第1頻道的《銀幕采風》、第8頻道的《影視同期聲》,北京電視臺的《環球影視》、《博大影苑》、《影視30分》(原《銀帆之旅》和《影視圈》),北京有線電視臺的《電影與電影人》、《中國影視動態》、《影視新干線》等。這還不算那些不以影視命名而包含影視內容的文藝欄目——如《文藝廣角》中的“影視通道”。影視是娛樂媒介的聚焦點,也為中國意識形態所關注,大眾和政府往往將自己的期待寄托于影視。1996年11月電影頻道的播出開始引發人們影視互動的善良希望,但如何互動人們卻不曾認真考慮。熒屏上電影欄目的空前繁華為影視互動提供了一點新的啟示,遺憾的是這繁華的主人是電視而不是電影。但人們對電影的關注依然焦灼,電影欄目的勃興就是明證。

目前的電影欄目大致可分為四類:

1.電影信息類。

此類欄目主要傳遞電影信息,又可分為電影動態信息與電影常規知識兩種。電影動態信息欄目主要報道電影信息,如專門報道新片拍攝的《新片現場追蹤》、報道各種影視信息的《中國影視動態》和《影視新干線》等;講解電影常規知識的欄目主要是《電影大百科》,以講座的形式向大眾普及電影知識。

2.電影專題類。

電影專題欄目以專題的方式集中講述電影事件或人物,如《影視同期聲》每期談一個影視話題,《電影與電影人》每期講述一個電影事件或電影人物,《電影名家》每期介紹一個電影人物,《流金歲月》每期介紹一部或幾部歷史上的電影,采訪電影制作者。

3.電影鑒賞類。

此類欄目以電影鑒賞為目的,引導大眾的觀賞目光,提升大眾的電影鑒賞水平,如《邊說邊看》主要是對一部電影或一個電影主題進行評說,《佳片有約》則是針對電影頻道將要播出的外國影片請有關人士來談論一番,以期引起觀眾收視興趣。

4.電影雜志類。

電影雜志類欄目往往由幾個板塊組成,內容較為綜合,電影動態信息、電影人物、事件專題報道、電影片斷展示、電影歌曲等都含納其中。如《銀幕采風》、《環球影視》、《今日影視》、《博大影苑》、《影視30分》等。《銀幕采風》由“銀幕內外”、“今夜星空”、“電影唱片”等板塊組成,《環球影視》由“影視文化博覽”、“銀色視點”、“影視MTV”、“銀海拾貝”、“電影精選”等板塊組成。

二、電影欄目定位

電影欄目眾多,但如何定位卻是每一個欄目必須面對的問題,由此塑造其獨特的風格。這并不說明欄目是成功的,卻是成功欄目所必備的元素。

從目前電影欄目看,《銀幕采風》、《環球影視》、《影視同期聲》、《電影與電影人》和電影頻道分工細致的《邊說邊看》、《電影大百科》、《新片現場追蹤》、《電影名家》、《佳片有約》等自身定位都很明確,它們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與范圍,從而確立自己的欄目風格。當然,有些地方臺設立的電影欄目大同小異,無非是拍攝信息、名人訪談、資料剪輯,很少有自己的特色,當然也就說不上什么欄目風格。

《環球影視》、《電影與電影人》、《銀幕采風》是比較成功的電影欄目,它們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獨特的欄目風格。

《環球影視》立足于“環球”,介紹世界范圍尤其美國等電影大國的電影動態,并以3部長約24分鐘的電影精選為觀眾提供獨特的視聽享受,鮮明的風格、充實的內容和靜止的制作使得這個達90分鐘的電影欄目幾年來成為電影愛好者不棄的追求。

《電影與電影人》以“著名電影人采訪、世界各國電影現象評述、國際電影節現場報道”為口號,兼顧國內外電影動態,但以電影節報道最有特色,國際報道勝過國內報道。它只有30分鐘,卻風格獨具,在電影欄目中贏得一席之地。

《銀幕采風》代表政府的聲音,是“電影界的《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是當之無愧的紅頭文件。”①它以宣傳國產片為己任,力爭發現國產片的閃光點,展現中國電影的魅力,引導觀眾看國產片。這是它不可取代的獨特風格。

《影視同期聲》是1999年5月開辦的電影欄目,把觀眾和演員請到演播室,談論拍攝故事,周末片屬于電影談話欄目,形式新穎,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它定位于電影人與普通觀眾的溝通,戰時影片背后的故事。

上述電影欄目從定位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但依然存在內容的重復與貧乏。幾乎所有欄目都程度不等地重復電影信息,尤其是重要電影人物及相關作品。譬如張藝謀導演歌劇《圖蘭朵》之際,幾乎所有電影欄目甚至文藝欄目都報道張藝謀,談的話、說的事、圖像基本上都一樣。也許像張藝謀這樣的名人太少了,一窩蜂沖上去情有可原,但為什么不按照自己欄目的特點設計新的視覺、新的問題呢?

當然,重復的原因是貧乏。以《新片現場追蹤》為例,一年104期,如果每期報道一部影片,那么國產影片數量還不夠欄目期數,且不說有些影片拍攝地遠在國外、新疆或西藏等地還不能采訪,怎么辦?只有拉長篇幅,每兩期做一部國產片,內容稀薄,全靠解說詞抻著。同樣,這些信息也在《銀幕采風》、《中國影視動態》、《影視新干線》等欄目中以大致相近的面貌出現。不管對于欄目多么重要,但觀眾收看的重復內容,當然也就不能引發興趣。

定位明確,又內容充實,才有成為名牌欄目的可能。

三、電影欄目語言

與其他電視欄目相比,電影欄目先天具有影視語言優勢。百年電影創造出足夠豐富的遺產供電視揮霍,無論表演精湛的默片還是聲畫并茂的彩色有聲片,都可以成為電視欄目中閃亮的片斷——事實上,電影欄目或多或少都運用電影資料,不管從任何角度看,電影都顯得更為靜止。同時,正在生產的電影往往是人們所關注的,為了票房,制片方一般都會提供資料方便。但僅僅電影資料的堆積決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電視欄目,電視語言和包裝策略是電視欄目的表現手段。

現有的電影欄目中,電影語言表現豐富、包裝靜止、觀賞性強的首推《環球影視》,那包攬世界的內容含量固然令人歡悅,但敏銳細膩的審美意識卻使它最終成為風格獨具的精品欄目。它的演播室緊扣“環球影視”,眼睛形的粉色網架、布滿電影明星的上下半球、球切面上精致的陳設與背景里閃亮的宇宙星球,富裕幻想的色彩與造型,破有創意。但導演并不滿足于這些,堅持每過一段時間就更換一次演播室。同時,《環球影視》的電視語言在風格上追求現代感,速度快,節奏緊,機位和景別多變,突出畫面的運動感和關上性,這當然不是指MTV和電影片斷,即使采訪也是如此。如最新的第96期李煜采訪張揚和濮存昕,我節取前5分34秒進行分析,發現共使用鏡頭39個,平均每個鏡頭長度為8.5秒。其中15秒到26秒的長鏡頭為6個,多數鏡頭為6秒左右,這在電視欄目中并不容易做到。同時,透過眼睛形網格遠景搖談話人物3次,全景、中景、近景不斷變化,且同樣景別也用不同機位區別開來,談話人物背景總在變化,尤其搖臂的運動鏡頭將現場談話置于一個模擬宇宙空間,畫面與畫面之前以疊畫為主,把一場枯燥的采訪拍得搖曳多姿。

采訪幾乎是每個電影欄目中都要使用的方法,拍攝方式卻相差甚遠。我記錄1999年第4期《銀幕采訪》中采訪《龍飛鳳舞》劇組的鏡頭和機位,5分45秒,去掉兩次片花14秒,共5分31秒,鏡頭量為20個,平均每個鏡頭長度為26.5秒,其中兩個鏡頭超過1分鐘,別別是1分24秒(含23秒電影片斷和一個2秒反應鏡頭)和1分12秒(含24秒電影片斷),同機位,同景別,顯得過于冗長。這么一段長時間采訪,機位只有3個,景別也只有3個,沒有移動畫面,連推拉搖都很少,畫面與畫面之間都是硬切,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是靜止的。同時,演播室布景比較簡單,采訪背景上電影劇照自左至右流動,但沒有別的變化。

比較這兩兩段采訪頗為隨意,如《新片現場追蹤》常常出現1—2分鐘的采訪鏡頭,連插畫都沒有,并且談話也不得要領,索然無味。不僅采訪,電視語言整體比較呆板,觀賞性差,與電影欄目應該具有品質迥然相反。《電影大百科》是講解電影技巧的,自己卻不講究技巧,跟一般教學節目沒什么區別。《流金歲月》就是采訪加資料,一點都不注重審美趣味。

電影欄目應該是最具觀賞價值和審美趣味的,但電視語言的簡陋、制作的粗糙和包裝意識的匱乏導致電影欄目普遍水準低下,影響了電影欄目在觀眾心目中的位置,既不能引導觀眾進入電影院,又無法創立精品電視欄目。

[page_break]

四、電影與電視:互動?

電影發源于19世紀末期,壯大于20世紀;電視于20世紀30年代首次播出,普及于60年代。二者都是20世紀傳播媒介中迅速生長的兩種媒體,又由于攝制和播放方式的相近,常常被合稱為影視。文明的中國人喜歡優雅,往往把它們命名為影視藝術——教科書上的說法是綜合藝術。90年代以來,關于影視互動的提法越來越普遍。然而,電影與電視是不是互動?如果是,又如何互動?

電視興起以前,電影是以連續運動的活動影像記錄世界或表現生活的惟一媒體,于是電影活躍在各種領域:新聞、風光、故事、教學、記錄等。但是,電視出現以后,電影迅速退卻:首先是新聞,讓給更迅速、快捷的電視,直到今天的現場直撥然后是電視娛樂節目和電視劇搶走電影院的觀眾。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媒介,電影的影響已經讓位于電視,這是發生在世界范圍的事實。

美國電影史家理查德.巴塞姆說,“在1947年至1951年之間,是大眾傳播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因為電視已取代電影,成為20世紀后半葉的主要傳播力量。②記錄電影大師尤文思說:“戰后,電視其紀錄片制作者的處境既復雜化又單位化了。……戰前紀錄片承擔的某些任務,如新聞和資料報道,已全部由電視所接替。……紀錄片如果去重復電視的快速報道和純粹的連續闡釋,這是倒退了一步。我們的工作是表現我們所描繪的那些事件的復雜而深刻的方面。”③當然,由于歷史發展的不平衡,美國、英國、法國等資本國家出現的現象遲至80年代末期才降臨中國——電視的興起和電影的衰落幾乎是同時進行的。80年代,電影在中國還具有不可比擬的轟動效應,如謝晉導演的《天云山傳奇》放映后收到數萬封群眾來信;但是,90年代以后,電影導演和演員收到的群眾來信開始減少,電視劇明星和電視欄目主持人成為新的偶像,電視成為幾乎沒個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在電視里看電影,這不是中國的創舉,美國許多影片從未進入電影院,都是通過電影頻道播放的。從1999年初的一次調查看,電影頻道收視率為50%,僅次于CCTV—1。在電影院、錄像、電視和VCD四種觀看電影的方式中,選擇電視的占46.5%。④這說明電視奪去了電影的觀眾,但電視又是電影獲得觀眾。假如說影視互動,那么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既愛又恨。電影欄目在其中又扮了什么角色呢?

從本性來說,電影欄目屬于電視,是電視欄目的一個類型。電影欄目辦得好壞不干電影的事,為它上火著急的是電視欄目制片人,收視率和廣告總是勾搭在一起——即使目前還處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電視欄目也不會對收視率無動于衷,《銀幕采風》只能在中央電視臺而不是某電影廠去參加節目評比。但是,與其他電視欄目不同,電影欄目的內容是電影,它通過介紹電影、宣傳電影甚至利用電影來提升自己的觀賞性與審美性,電影明星、電影故事和電影背后的故事總是娛樂文化的中心。一句話,它以電影來完成電視欄目制作。

從電影一方來說,要想把觀眾引向電影院,強大的電視媒介不可不用。電影明星是大眾媒介造出來的,熱賣影片也需要大眾媒介的炒作,一部電影往往要制訂嚴密的宣傳策略,而電影欄目則是對口的專業傳播渠道。

因此,電影欄目是電影和電視結合的一種天才方式,它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利用對方的特長,達到互動效果。假如影視確實在互動,那么電影欄目就是最佳體現。

五、問題與走勢

電影是20世紀文化的一件奇跡,它帶來許多古老藝術樣式中不曾有過的東西,如明星崇拜、高科技等,也為世界藝術史上積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中國電影也以獨具魅力的風采豐富了世界電影形象。由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電影正歷經一場陣痛,產量和質量都受到一定影響,但中國電影人依舊以堅毅的姿態沖擊新的輝煌。電影欄目是影視互動的一種電影方式,它以電影魅力開辟電視欄目新疆域,又以電視這一傳播廣泛的媒體促動電影發展,二者相得益彰。

中國熒屏上的電影欄目既豐富又貧乏;豐富的是數量,貧乏的是質量,像《環球影視》、《銀幕采風》、《電影與電影人等精品欄目至為罕見。首先,經營理念滯后,欄目模式陳舊,觀賞性差。多數欄目教化色彩濃重,還停留于“我說你看”的階段,只顧自己說,卻不考慮觀眾想不想聽,缺乏受眾意識,主持人呆板枯燥、拿腔捏調,一副居高臨下的面孔。頗為令人詫異的是主持《中國影視動態》的朱時茂和主持《影視30分—銀帆之旅》的蓋麗麗,兩位都是中國影視的優秀演員,卻不是合格的電視欄目主持人,臉上表情、轉身回頭的動作很不自然,談話也像不入情境的臺詞背誦。

其次,虛張聲勢,夸大其詞,缺乏真誠態度與審美目光。不少電影欄目抱著“保護國產片”的善良動機,介紹新電影往往好不吝惜地使用溢美之詞,形同廣告。電影欄目對中國電影一味叫好,卻不探討中國電影存在的問題,批評品格缺失。然而,丑媳婦總得見公婆,一旦觀眾看罷電影打呼上當,再看到這樣的介紹就會本能反感,失去觀眾的收視信任。電影欄目可以有自己的審美目光和評價標準,但不可以自以為是以至于信口開河,更不可明知是一部制作粗糙、思想淺陋的電影卻妄加溢美之詞,喪失欄目的文化品格。

再次,信息重復,內容匱乏,文化品位較低。不少欄目處于追星族狀態,熱衷于影視圈里飄忽的緋聞鬧劇,更多的是重復報道,且都是走馬觀花的現象捕捉,缺少現象背后的評價與分析,例如前一段沸沸揚揚的竇唯可樂潑記者是許多電影欄目興高采烈的談話話題,卻不見有分量的評論。

再則,制作粗糙,包裝簡陋,電視語言混亂。由于拍攝經費的限制,也因為敬業精神不佳,電影欄目制作水準普遍不高,有些簡直是粗制濫造。以《新片現場追蹤》為例,該欄目鏡頭量遠遠不夠,便用大量長而空洞的鏡頭湊數,有的鏡頭長達1分多鐘,卻沒什么內容;有些采訪毫無價值,卻用了2分鐘;更可怕的是剪輯混亂,思路茫然,不知道編導究竟想說什么,15分鐘一期的欄目就這樣搖搖晃晃、稀里糊涂地應付過去了,根本談不上結構與節奏,觀眾也就不可能收看。

中國電影市場暫時低迷并不是電影欄目繁而不榮的原因,電影欄目一方面貧乏,另一方面又浪費著豐富資源——它們都搶奪新聞,卻忽視了100年來電影的積累,而這些都可能轉換成電影欄目的財富。因此,開發20世紀電影資源——中國和外國的,總之人類的電影資源,將會成為電影欄目不竭的源泉。1999年夏天《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在北京電視臺播出,引起強烈反響,正是以現代意識挖掘電影資源的成功范例,它以今天的觀念回顧電影里表現的新中國形象,一些并不成功的影片卻成為這部電視片中精彩的細節,這是利用電影資源二度創作的結果。

當前電影欄目過于強調信息傳播與觀念引導,卻忽略觀賞性與娛樂性。從欄目類型來說,溝通觀眾與電影的互動式欄目形態還沒出現,開發電影娛樂性的欄目也不成熟,電影欄目可開發的模式很多,不必擁擠在信息報道里爭奪有限的資源;從欄目內容來說,新電影當然是重要題材,但老電影也可能成為電影欄目的素材,這一點幾乎無人問津。

除《環球影視》等少數優秀欄目少,電影欄目普遍缺乏審美目光,文化品位較低,批評幾乎沒有——也許這別有原因,即使咱長也常常隔靴搔癢、離題萬里。假如說電影欄目擔當著提升大眾電影文化的使命,那么這些從業者首先應該提高自己的電影文化水準。

注釋:

①1999年1月20日筆者采訪該欄目總導演屠小文語。

②美RichardM.Barsam:《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王亞維譯,臺灣遠流出版社,1996年,第445頁。

③荷尤里斯.伊文思:《攝影機和我》,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第212—213頁。

④張同道等:《1998年中國電視欄目調查報告》,《當代電影》,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