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的輿論監督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15 04:04:00

導語:電視的輿論監督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的輿論監督作用論文

【摘要】文章著力闡釋了新世紀電視媒體的相關特性,評析了電視報道的優勢,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其在輿論監督上的突破,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輿論監督深入開展的困難和電視媒介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電視輿論監督的建設性意見。文章具有十分現實的可實踐操作意義。

【關鍵詞】電視;輿論監督;綜述

一、新世紀電視與輿論監督的關系討論

(一)電視與輿論監督

筆者這里所講的輿論監督,是其狹義上的界定,即新聞輿論監督,指公眾通過作為輿論載體的新聞傳媒對社會生活施行的監督。電視輿論監督性報道的興起,是新時期媒介開展輿論監督的必然要求,這就決定電視與輿論監督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電視媒體進行報道,都不是隨意為之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因為影響力巨大的電視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時,總是希望獲得最好的社會效益,通過個別指導一般,是一個基本原則。批評揭露一個典型,警醒教育一大片,這正是電視輿論監督的真諦。可以說,電視報道是實現輿論監督較好的報道形式,而輿論監督是電視報道的一項重要功能。電視報道不僅契合了輿論監督的內在價值取向,其媒體特性還有利于增強輿論監督的作用。

(二)電視發揮的輿論監督作用

借助電視的媒介特性和報道的優勢,電視報道在輿論監督的陣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為政府決策提供事實依據,促進同類問題的解決。政府制定政策需要依靠科學的調查研究工作,需要決策者對事實本身及全局意義了然于胸。電視報道正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實調查基礎之上,形象直觀的事實不僅經得起推敲,經過電視語言的生動展示,還能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這種輿論監督還可以產生對接效應,每一次輿論監督,都是上級精神與下面情況的對接,有利于政府改進工作,促進同類問題的解決。

2.遏制腐敗,促進民主與法治的建設。現代政治機制有一個基本理念,即必須建立起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機制。根據這一理念形成的內部監督無疑是一大進步,但往往顯得乏力。內部監督的決策過程總是難以脫離少數領導的個人意志,監督的視角難免狹小。因此,內部監督往往難于形成有效的監督和被監督關系。而輿論監督的特殊性和有用性,就在于它是一種外部的、公開的監督機制。近幾年,政府加大力度懲治腐敗。我國的電視節目也積極做了選題上的調整,幾乎參與了所有重大反腐題材的報道。由于電視的強勢輿論作用,這些反腐報道為有效遏制腐敗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電視輿論監督的意義還在于,公眾在有說服力的畫面和報道的事實展開中,獲得了“知情權”,其后就必然要行使“評論權”,以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觀點,這種輿論氛圍對促進我國的民主建設,無疑有積極的作用。電視報道運用事實和輿論的力量,還可以對社會的失范行為進行監督,促使它們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共同準則的軌道運行。電視進行輿論監督所形成的強大社會影響力,有時甚至會產生轟動效應,這是其他的輿論監督形式難以比擬和不可以替代的。

3.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輿論既是經過意見機構(媒體或官方)篩選并加以概括的公眾意見,就應該體現媒介的良心和責任感,言百姓之所欲言,言百姓之不敢言。只有疏而導之,而不是堵而塞之,民眾的偏激情緒才會有個適度的“渲泄閥”,情緒和順了,才有利于矛盾的解決。電視報道的選題注重以國情為宏觀參照系,不僅積極揭露和抨擊腐敗,更注意以平民化的視角,實事求是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如下崗、住房困難、教育高收費等,分析各種客觀制約因素,揭示出在人民日益增長的各種需求和有限資源的尖銳矛盾面前,黨和政府只能集中力量首先解決最緊迫、關鍵的問題。報道自身的多角度切入、背景分析、前景預測等,在釋疑解惑方面本來就有著天然優勢,再依托電視畫面的形象化評論,以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的意見信息啟發民眾思考,使受眾對社會不滿的情緒得到緩解,從而增加社會的穩定因素。

二、新世紀電視在輿論監督中發揮的優勢評價

報道的傳播理念和電視媒體特性的有機融合,形成了電視在輿論監督方面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實真相

電視是按順序線形傳播,其畫面表現為在時間上的展開,特別適合表現這種“不斷深入”的調查狀態,滿足受眾了解事實真相的心理需要。例如《焦點訪談》在開播六周年的紀念日,加上了欄目的定位語:“用事實說話”。這種貫穿于對事實的求證過程,最大限度地接近了事實真相。

現場紀實性特征,還可以通過電視畫面對“新聞現場”的直接再現來完成。大量的現場信息在屏幕上構成了一種信息環境,受眾通過對信息環境的把握,不僅在理解力上最接近原生態的新聞事實,還通過鏡頭對事實有最直接的知覺認識。鏡頭語言所體現的正是用事實說話的力量。形象直觀的畫面使論證過程變得更加簡單和可操作。

(二)形象化評論的思辨優勢

輿論監督報道通過對五個“W”和一個“H”的深入挖掘,達到事與理的思辨。電視的聲畫傳播在理

性思辨上有其獨到之處。電視充分利用了“用現場說話”、“用畫面說話”的特質,形象的畫面提供了思辨的事實素材,聲音的張力作用則拓寬了思辨的現實空間。

對意見信息的重視,促使表達方式發生明顯的變化,電視評論員的個性化語言,以及采訪對象鮮活的平民化語言,令人耳目一新。電視報道在行使輿論監督權利時,既針對某個社會熱點發表有傾向性的意見,又允許存在不同的聲音,反映輿論形成過程中公眾的獨立思考和理智的成分。這樣的監督和導向更顯真實,因而也更為有效。

(三)注意力資源優勢

電視是一個強勢媒體,其畫面和聲音的雙管道傳播,使得傳播內容更容易被大家接收,富有“親和力”。電視報道由于重在闡釋“為什么”和“怎么樣”,具有很多的潛在信息,受眾可以結合自己的體驗和理解,最大限度地把聲畫形象的潛能挖掘出來,由此而形成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認識。電視使人們的感官極大地延伸,借助這種方便的媒介來獲取信息,是許多受眾的首選。當電視有了相當可觀的固定收視期待,“電視生產的已不僅僅是電視節目,而是用節目交換來的社會注意力資源”。因此,在三大主流媒介中,電視憑借其得天獨厚的社會注意力資源,在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時,往往更容易引起轟動效應。再加上報道的選題切中時弊,經傳播后很快就會形成社會輿論,這無疑有利于推動問題的解決。

三、新世紀電視在實現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問題挖掘

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市場經濟體制未完全成型的過渡時期,社會現狀對輿論監督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輿論監督的內外配套機制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的要求,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時有出現。

(一)電視媒介報道環境惡劣

隨著電視媒介的影響日益擴大,其在輿論監督方面有所作為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一些單位和地方因為害怕被曝光,己經出現暴力對抗電視臺記者采訪的事件。更為嚴重的是,一些黨委、政府的有關部門,也千方百計阻撓記者的正常報道。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環境,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對開展輿論監督的難度心里有數。“難”是輿論監督的工作性質和宣傳效應所決定的。輿論監督的工作和性質是批評,不是表揚;輿論監督具有引人注目、令人氣憤的宣傳效應。

輿論監督無法可依,是當前輿論監督難以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原因。這一方面造成記者處在被動的地位,容易引發新聞訴訟。另一方面,輿論監督的操作目前還不規范,經常因人、因地、因傳媒的級別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監督力度和效果,這實際上還是人治的表現。輿論監督要樹立自身的權威,取信于民,還需進一步規范化,并納入法治的軌道,使其能夠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無懈可擊。

(二)電視媒介自身存在的問題

電視開展輿論監督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但由于受篇幅和環境等方面的制約,它所能達到的已到了極限。電視節目往往只有幾十分鐘,隨著關注的人越來越多,節目的活動空間變得相對狹小。同時,由于電視節目雖然有足夠的容量,但因為時效性不強,很難完成“短平快”的任務。此外,輿論監督類節目的數量不穩定,有的年份相對集中,有的年份又顯得監督力度不夠。任何質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數量基礎之上,沒有了量的保證,就會影響質的規定性。

四、新世紀電視輿論監督作用的強化與完善建議

中國的改革進程與輿論監督的發展休戚相關,前景輝煌的改革開放預示著輿論監督廣闊的前景,輿論監督在新世紀會有更大的作為。要在新世紀里強化輿論監督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增強電視畫面意識,發揮電視媒介優勢

畫面是電視最具特色的事實表現手段,電視畫面是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事實載體,“眼見為實”的收視慣性,使受眾對畫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增強電視從業者的畫面意識,盡量做到事實的形象化展示,發揮電視媒介在輿論監督時本應有的聲畫結合優勢。實踐也證明,形象化的揭示在輿論監督中往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加強策劃意識,提升電視節目質量

重視策劃是當前電視報道的新走向。新聞策劃的目的是更好地配置與運用新聞資源。輿論監督報道策劃是新聞策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科學實施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環節。策劃不僅可以保證輿論監督內容的典型性和針對性,還能對輿論監督進行必要和有效的控制,使節目的輿論監督作用發揮到極致。

(三)突破思維定勢,擴展選題空間

選題對于電視報道進行輿論監督具有重要意義。電視報道能達到多深的思想維度,能給觀眾以多大的思維空間,從而具有多強的輿論監督力度,這與選題的新聞價值、開合程度和回合感等密切相關,一個容易開掘的選題是節目成功的前提條件。

(四)運用系統思維,吃透報道對象

電視進行輿論監督的優勢,即它能將新聞事實置于一種系統的、有深度和廣度的背景中,從而立體地揭示出該事實的社會意義和社會聯系。因此,電視要很好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就必須對社會轉型期各階層的現狀特點進行分析,對采訪對象詳加考察,進行立體化的揭示。

參考文獻

[1]朱羽君.在“面向21世紀電視新聞評

論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J].現代傳播,1999,(4).

[2]張錦力.解密中國電視[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5.

[3]楊偉光.中國電視論綱[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4]景躍進.擴大輿論監督空間——“焦點訪談”的成功實踐[J].開放時代,2000,(5).

[5]徐光春.關于臾論監督的幾點思考[J].光明日報,2003-01-04.

[6]陳從國.電視新聞實踐要義[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