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聞教育實習基地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31 08:44:00

導語:高校新聞教育實習基地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新聞教育實習基地建設論文

一、更新基地建設的理念

目前在我國,許多大學對實習基地的建設,采用了包辦的方法。由學校聯系工作單位,再把學生派到那個單位去實習。實習基地一般也是相對固定的。這種格局目前正在打破。近10年來,中國各大學已經開設了許多新聞專業,而新聞媒體的增長量,遠不能適應和容納這么多畢業生前來實習,學生們只有自尋門路,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分散返鄉實習,因為家鄉的媒體熟人較多,可以提供方便。這種方法常常給學校帶來了困惑,有的學校認為這不是正常的畢業實習,缺少教師直接指導,不能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但現實又告訴我們,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經過類似的實習,走上工作崗位后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自如面對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新聞業務也碩果累累,基本實現了大學新聞教育的目的。面對這一事實,我們有必要對新聞實習基地建設的問題,來一次重新定位與思考。首先要在觀念上進行更新,把新聞的實習基地建設看成是多元的、立體的、復合的系統,而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固定的、由學校指定的某一兩個媒體。新型的新聞實習基地應有如下類型:

1.有形的和無形的。所謂有形的,就是有一個新聞實體,能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比如電視臺、廣播電臺。所謂無形的,就是除實習主體的學生之外,別人看不到這個實體,而他又實實在在地可以進行新聞實踐活動,比如網絡。有形和無形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社會或教育機構的可監控與不可監控。對學生來說,它同樣是進行新聞實踐的重要場所,而對學校來說只是有組織和無組織的區別。在我看來,有形的基地是學生畢業實習的最佳環境,因為那里的專業氛圍與工作模式,需要我們畢業生去適應和了解,以便將來走上新聞崗位可以應對自如。而無形的基地則應該貫穿學生四年的本科學習過程,成為其實踐專業課程內容的場所和有效手段。

2.固定的和松散的。所謂固定的,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實習單位,一般都由學校和媒體簽定實習協議,雙方共同承擔教育、指導學生進行畢業實習的義務。所謂松散的,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實習場所,學生到了該實習的時候,學校出具派遣證明,然后由學生自尋媒體進行實習,一般返鄉者居多。這二者都可以完成畢業實習的目的,所不同的是學校監控與實習指導的手段有一定區別。前者教師可以深入媒體,對實習學生面對面進行指導,后者只能通過郵政電訊或網絡溝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當然,這種方式是否有效,還要看學校的管理與措施是否建立健全。本校新聞系的做法是,派遣學生返鄉時,發給他們每人一本實習手冊,要求學生邊實習邊填寫,內容包括每日要寫的實習日志、每月通過網絡要發回學校的實習報告、拍攝的實習照片、采編或創作的新聞作品。實習結束后還要寫總結,實習單位須出具實習生表現的鑒定書。盡管學生與老師不見面,但彼此的溝通卻從不間斷,這就有效地實現了實習的監控與指導,效果十分明顯。

3.專業的和非專業的。所謂專業的,就是與新聞專業有直接關系的媒體,比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媒體等。所謂非專業的,是指與新聞有一定關聯,卻不屬于新聞行業的實習單位,比如廣告公司、影視機構、企事業單位的企劃宣傳部門等。對新聞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對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來說,目前我國實習基地的資源(電臺、電視臺)十分有限,而畢業實習又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這種僧多粥少的條件下,讓學生到非專業單位去實習,也是一種未嘗不可的選擇,可以讓學生把學到的新聞知識與理念帶到實習單位,以此加強和豐富這些單位的新聞氛圍與環境,提升他們宣傳企劃中的新聞含量。事實上這樣的單位往往也有自辦媒體,包括閉路電視、廣播站、報紙、雜志、網絡等,正好可以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

4,畢業的和非畢業的。所謂畢業的實習基地,就是只接待畢業生的那種媒體。所謂非畢業的實習單位,就是常年可以容納非畢業班學生進行專業鍛煉的媒體。目前,全國各地只接待畢業生的媒體已經不多,更多的媒體同樣歡迎非畢業班的學生前來實習。原因在于,非畢業生前來媒體實習,可以減輕媒體的工作負擔,記者編輯們不必忙于給他們寫鑒定,也不必向學校匯報學生的表現,同時還增加了不少無償的勞動力。這對于媒體來說,是一樁求好事。所以,學校應該鼓勵非畢業班學生深入媒體,進行新聞實踐活動。它雖沒有指定的任務,卻能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運用到新聞實踐中。從實踐中再回歸課堂,學生常常會燃起理論學習的熱情。這也是新聞專業學習的一個特點。

5,校外的和校內的。所謂校外的,就是社會上的專業媒體及非專業的企事業單位。所謂校內的,就是學校內部創辦的可用于新聞實習的機構與實驗室,比如校廣播站、電視臺、報社、雜志社、網絡和各類新聞采編實驗室。校外與校內二者相比,前者是正規軍,后者是游擊隊;前者可按部就班完成學科課程的實踐任務,后者則只能起到查遺補缺的作用;前者的實習時間一般局限于學生大四畢業前夕,后者則隨時隨地都可成為學生專業實踐的場所。不過在我看來,高校新聞專業的實踐過程,應當貫穿全部的四個年級,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可能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而校內的各種媒體與機構則可提供相對便利的條件。因此,作為非常規的實習基地,校內的新聞設施應該一樣得到校方主管部門的重視。

6,主體的與非主體的。所謂非主體的基地,就是以派遣方式進行畢業實習的正規媒體,學生在此沒有對自身實習行為自由支配與操縱的權力。所謂主體的,就是以學生個體為主導的實習基地,前面例舉的網絡便是。在網絡世界中,學生參與新聞采編與創作活動,基本上無需指導教師的直接指揮,完全根據傳媒的要求來做。有時候甚至可以不到網上的注冊媒體,就可以直接進行新聞專業的實習活動。比如讓學生設立自己的新聞博客,以此作為自己創辦的媒體,在主持博客的過程中,鍛煉自己對“媒體”策劃、采編、發行(提高點擊率)的能力。事實證明,博客主持得比較出色的同學,他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采編能力一般都要強一些,因為它已涉及到媒體的經營管理了。博客產生的社會效果(即點擊率與跟貼量),就是一個學生新聞實習成績的最好見證。而這一點,在非主體實習基地中是辦不到的。因為在那些媒體,學生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篩選內容,也無權改革新聞的傳播形式,更無法根據受眾需求來溶進自己的創意。它的最大意義,還在于錘煉學生的新聞從業的組織紀律性,同時有機會滲透到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空間,去進行新聞采編活動。以上從六個方面,對新聞專業實習基地進行了概括,目的很明確,就是改變我們傳統的基地觀念,以開放的視野看待新形勢下高校實習基地建設的多樣性與靈活性。目前,中國有許多高校正在加強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這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應看到,實習基地的建設可能永遠也趕不上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我們辛辛苦苦建起來的基地,有時候面對大量畢業生,仍如杯水車薪供不應求。此外還有一個尷尬,條件完備的實習基地可能未必討好畢業生的就業需求。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1/3以上學生與所學專業脫離,即所學非所用,學生進入媒體實習也未必將來就會從事新聞工作。從這一角度看,勢必要將基地建設看成是一個開放的多元體系,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一兩個媒體身上,要把有利于學生進行新聞實踐的所有傳媒和機構,都看成是基地的一個組成部分,盡量加以重視和利用。這種宏觀視野下的“大基地”,其范疇除了新聞媒體,如電視臺、電臺、報社、網絡外,還應包括影視機構、廠礦社區學校的閉路電視和廣播站、企事業單位的企劃宣傳部門、廣告與形象傳播公司等等。還要看到,最好的新聞人才常常并不來自于新聞專業的畢業生,而是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的行家里手,甚至作家、藝術家、專家教授。這說明新聞人才職業技能的構成因素是復雜的,它要求青年學生既經過相當的社會歷練,又能將其轉化成新聞的技能,這樣才能在將來的新聞報道中,把本職工作干好。

二、豐富基地建設的內涵

大學新聞教育的實習基地應當是一個多元體系,所以要真正建好這些基地,也非輕而易舉的事。單從學生進行課程實踐的角度看,可能大部分實習基地都有這一功能。但基地建設的目的遠不止于此。就實習基地的個體來看,它同樣也是一個多元的復合系統,只有完備了這一系統,充分拓展它的豐富內涵,并可利用到高校的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才算真正達到了基地建設的目的。下面就從“學”、“教”、“研”、“創”等方面,試分析新聞實習基地建設亟需開掘的幾個功能:

1.學,就是學生,也含有學習的意思。基地建設就是為了學生學習,學生在基地可以進行專業知識實踐。這是實習基地的主要內容,也是傳統意義上的基地應該具備的功能。在這里,實習的主體就是學生,基本環節是學生跟隨基地的指導老師(媒體員工)完成某一專業任務,從新聞的角度講,就是完成一個新聞作品的采編及發表(播出)過程。從觀摩到動手,從稚嫩到熟練,從被動到主動,從紙上談兵到學會操作,從感到滿足到產生再學習的欲望,這是學生在基地進行專業實習的必然過程,也是他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我們對一個實習基地進行衡量,首先要看這一點,這是一個基本的標準。

2.教,就是教育學生,講授知識。講授知識一般都在課堂上,假如把實習基地也當成課堂,帶領學生面對現場的操作進行講授,這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習來說,可能會產生更直觀、更生動的教學效果。但這樣一來,就等于將基地的實習內涵拓展了,一方面讓大四的學生在里面進行畢業實習,另一方面也能將其他年級的學生帶到基地現場,使基地成為教師進行現場教學的第二課堂。這的確很有必要,新聞專業課程里有許多內容,不是紙上談兵就能完全理解的,比如策劃、采訪、攝像、主持、編輯、導演、經營管理等等,講授這些內容,教師如能帶學生深入基地,對新聞或演播現場進行觀摩、交流、學習和切身感受,就能讓他們通過感性認識升華課堂上的學習,從而形成更為深刻的理性認識,甚至可以燃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強烈欲望。

3.研,就是研究,把基地當成科學研究的對象。目前在中國,新聞研究紙上談兵的現象較為普遍,不像文學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們一般都有幾個追蹤研究的對象,資料的收集既方便也齊全,他們宏觀的研究結論常常以此作鋪墊,因此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與文學相比,新聞發展的變數較大,新聞作品每天都會更新,廣播電視的內容更是瞬間即逝,不易捕捉和收集。這就為研究帶來了困難。所以,新聞學者往往對純理論更感興趣,而對新聞現象敬而遠之。(緊轉第106頁)

(緊接第150頁)假如他們都有自己固定的研究對象,并始終追蹤其足跡進行研究,也會有成果出來,其成果可能還會對新聞事業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但固定的研究對象從哪兒來?我覺得實習基地就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當然,對基地媒體的研究最好是合作性質的,能與媒體相關人員共同來完成,并將其研究與媒體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所以說,實習基地的這一功能的開掘,能收到雙贏的效果。

4.創,就是創作。從媒體的角度說,就是采編新聞作品。而從廣播電視這一角度說,除采編新聞作品,還包括創作專題節目。而后者說起來容易,實際上非常困難。采編節目需要通過播出求得反饋,這在高校也不可能。專題節目的采編與制作,都有一套嚴格規范的程序與設備,這在高校也不具備,軟硬件都不夠。這就必須與媒體配合運作,相互取長補短,共同來完成創作。但這樣心甘情愿與高校合作的媒體,目前也不多見。在這種環境下的新聞采編與創作,高校只有通過實習基地來實現。一般來說,基地如能允許你進行研發,同樣也不會拒絕你與他合作節目。但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媒體必須有相應的欄目來支撐這一工作,如果不能與欄目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創作出的作品不能在相應的欄目中播出),我想無論是廣播電臺還是電視臺,都不會拿出過多的人力物力來合作,因為電子媒體專題節目的創作成本太大。所以,高校教師即使將基地當成創作室,也要充分理解媒體的苦衷與特點,否則策劃得再好,也可能前功盡棄。這是必須要理解的。

以上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聞教育實習基地的功能拓展問題。站在高校的角度,我們當然希望所有實習基地都具備這些功能。但現實告訴我們這只能是一種理想,因為媒體在運作過程中有它的特殊性。正是這個原因,高校對多功能基地的建設需要以點代面,以一當十,很抓重點,有條件再逐步展開與延伸。也就是說,首先對一兩個實習基地進行實驗性重點建設,取得了一定經驗與成績之后,再向外擴展。

摘要大學新聞教育的實習基地建設需要重視,首先要更新認識基地的觀念;其次要拓展重點實習基地的功能與內涵。

關鍵詞新聞教育實習基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