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論文
時間:2022-11-16 08:56:00
導語: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聞傳播學是應用型學科,實踐性強。在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教學設置中,實踐環節嚴重不足,缺乏“雙師型”師資力量,學生評價體系單一,這些現實問題成為新聞傳播學科建設和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完善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教學體系,輸出“體”“用”兼備的人才的意義越來越凸顯。本文旨在剖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探究這一問題的必要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教學;必要性
2017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會上,傅瑩回應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的提問,提出了她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在美國,包括在你們的報刊上、在美國的電視上,你要得到關于中國一手的資訊是比較有限的。在美國要想看到中國人寫的文章、中國人寫的書恐怕也不多?!贬槍@一現象,傅瑩簡要歸因為:“從我們的角度要多努力,盡量讓自己的信息更多地通達國際社會、通達美國社會。我們也希望這么多國際媒體這次來報道我們的‘兩會’,希望你們多注意中國的新故事?!保?]解決我們的信息難以通達國際社會這一問題,高校義不容辭。高校必須扛起改革的大旗,構建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教學體系,為國家培養出“體”“用”兼備的新聞傳播人才。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
1.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主編12家報刊,指導報刊20多家,經常發表的刊物60余家,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不僅作為無產階級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組織參與無產階級革命活動,撰寫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章程,還是卓越的報刊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政治活動,始終伴隨著有聲有色的報刊活動。馬克思曾多次因在報刊上發表為反動政府所不容的文章而導致報社關閉或被迫辭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反映和體現,具有實踐性。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方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時代的產物,是實踐的結果,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長期新聞工作實踐中科學總結和高度概括出來的,始終來源于新聞實踐,同時為新聞實踐服務。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積極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完善。2.在“部校共建”的契機下,積極推進實踐教學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部校共建”緣起于中共上海市宣傳部與復旦大學在2001年12月24日簽訂的共建新聞學院的協議。十三年的辦學成果收效明顯,得到了包括全社會的肯定。“所謂共建,主要內容包括四塊,一是引進業界導師到學院來上課,安排學生到媒體實習;二是學院老師到媒體掛職;三是學界與業界進行媒體項目融合,相互提供指導和幫助;四是通過共建為社會和媒體提供與新聞傳播有關的培訓教育”。2014年4月29日,光明日報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建立“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成為中央媒體與高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的首例[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當前,以“部校共建”為契機,我區黨委宣傳部與高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搭建學生實踐教學平臺,分別是廣西電視臺與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作,廣西日報與廣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合作。實踐教學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作用的發揮,有賴于實踐教學的進一步推進。3.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現狀。首先,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高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輕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仍然以傳授知識為主,對理論知識相關聯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涉足比較少。在課程設置上,專業理論課門類全,課時多,而實踐課時少。另外,實踐課時大多集中在大三或大四上學期,導致大一大二所學理論利用率低。方法類課程較少,方法類課程的教育能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主學習和處理信息,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學生畢業后,一時難以適應新聞傳播人才市場對實踐型人才的需要,一些學生放棄本專業,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其次,“雙師型”師資力量薄弱。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雙師型”師資缺乏的情況。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在教學中必須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但是,現實中實踐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存在比較嚴重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實踐實習基地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數量和質量都不能讓師生滿意,有些高校甚至沒有實踐基地;實踐教學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統的實踐教學設置。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反映在學生實習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甚至有學生不熟悉新聞報道的整體流程。學生具有強烈的危機感,感覺學校專業教學與業界存在“兩張皮”現象。根據教學實踐經驗發現,專業任課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存在案例更新不及時、所講理論與現實實踐脫節的現象。最后,學生培養評價體系不完善。現行高等教育大多仍采用傳統的評價方式,即以學生分數的高低作為衡量學生質量的主要標準,在評價導向上比較注重對知識系統的掌握,缺少對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評價。部分新聞傳播院校仍釆用單一的書面考核方式作為學生的評價標準,缺少形成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
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服務經濟社會的需要。高等教育為地方服務、為區域經濟服務是高等學校最根本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滿足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需要,高校在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必須積極培養符合地方需要的高素質適應型、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要切實提高新聞傳播人才的實踐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因此,構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傳媒產業發展相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又是實現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2.培養“體”“用”兼容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新聞教育的基本職責正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念,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穿新聞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夯實思想政治基礎。正確新聞觀的培育必須結合充分的實踐,“體”“用”是一,不是二。新聞傳媒學是應用性學科,實踐性很強。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在實踐中磨煉[3]。然而,長期以來,高校新聞傳媒人才的培養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一些畢業于傳媒專業的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頻頻碰壁,進入工作崗位伊始,難以迅速進入角色,僅靠書本上的知識,無法滿足當代傳媒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增加實踐教學在新聞傳播教學中的權重,增強實踐教學的時效性在當下尤為迫切。在廣西,設有新聞傳播類專業的高校絕大多數是地方教學型或應用型高校,偏重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通過調查發現,廣西各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其畢業出口主要面向要求新聞傳播人才是“一專多能”的、以“?!睘榛A、以“多能”為核心,要求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地市級政府部門、市縣級及以下傳媒單位和中小型企業的新聞宣傳或策劃部門。因此,廣西各高校在培養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時,必須根據這樣的人才需求特征,培養應用型新聞傳播“通才”。這樣才能既體現高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又滿足地方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作為新聞傳播工作者的職責感與使命感。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連接中外、溝通世界[3]。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更要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新聞傳播工作者的責任,承擔歷史使命。應當“胸中有溝壑”,“下筆如有神”,既能撰寫學術文章,又能寫出百姓疾苦;既能弘揚社會正氣,又能揭露不公與黑暗;既能傳承中華文化,又能架起國際友誼的橋梁。這些本領都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在實踐中磨礪。4.有利于完善新聞傳播學科的理論建設。學科的發展需要反思,反思是學科發展的希望。目前,各學科都在尋求學科建設的新發展,新聞傳播學科也不例外,研究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問題,對于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構建與發展,可以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我國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歷經了一百余年的歷史,這一歷程既展現出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取得的成就,又反映出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實踐教學反思高校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中的各種問題,有利于構建和完善新聞傳播學科的理論體系。
作者:王功名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人民網.傅瑩談中美關系:合作還是主流如果有挑戰中國也會坦然應對[OB/OL].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04/c411224-29123137.html.
[2]單文盛,李芳芳.部校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現狀及其發展淺析[J].傳播與版權,2015(9).
[3]鄒迎九.廣西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初探[J].新聞知識,2012(1).
[4]人民網.的新聞輿論觀[OB/OL].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5/c1001-28147851.html.
- 上一篇:國內新聞傳播學大數據研究
- 下一篇:轉播臺廣播電視無線發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