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融合新聞傳播策略
時間:2022-04-25 11:43:06
導語:新華社融合新聞傳播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新華社現階段所依托的“兩微兩端”平臺為例,在簡要介紹“兩微兩端”所包含平臺的基礎上,圍繞融合新聞傳播使用策略展開討論,內容涉及可視化應用、媒介技術的引入等方面,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幫助或帶來啟發。
關鍵詞:新華社;“兩微兩端”;融合新聞;傳播策略
一、前言
世界媒體行業發展趨勢表明,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媒介融合成為大勢所趨,由此衍生出的融合新聞成為從業人員關注的焦點。在報道媒介融合的產物融合新聞時,新華社主要運用了“兩微兩端”平臺,對各平臺運用方法及取得效果進行研究,對行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二、“兩微兩端”平臺分析
(一)微博平臺
微博現已成為人們最習慣使用的APP之一,將其打造成傳播平臺是必然的結果。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多家主流媒體近幾年紛紛選擇開通官方微博,希望能借助該平臺擴大新聞影響力。在語言運用方面,新華視點(新華社官方微博)一改以往刻板嚴肅的表達方式,通過運用網絡詞匯,拉近自身和用戶的距離。關于話題選擇,新華視點始終致力于對社會熱點進行挖掘,并將用戶感興趣的內容融入其中,真正做到了既有人情味,又滿足用戶需求。另外,新媒體的不足主要是難以保證信息可信度,新華社借助官方微博遏制了虛假信息的擴散,在參與熱點事件探討時,既避免了主流媒體失位情況的出現,又對輿論進行了引導與把控,確保負面情緒得到及時疏通,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助力[1]。
(二)微信平臺
截至目前,微信每日活躍用戶數量已超10億,對主流媒體而言,基于該平臺打造微信公眾號是增強自身影響力與傳播力的極佳選擇。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緊跟媒體發展方向,基于用戶對便捷獲取信息的需求,在確保內容真實且權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融入用戶關注的話題,真正做到了視角多元和議題主動,這也是該公眾號能對主流價值進行傳播的主要原因。
(三)新華社客戶端
作為主流媒體上線最早的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時至今日,該客戶端已成功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掌握了兼具立體化、輕量化、全息化特征的新聞生產方法,并通過定期升級的方式,豐富自身功能,確保用戶需求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新華社“兩微兩端”融合新聞傳播機制探析牛喬飛1,練一涵2(1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河南開封475001)摘要:本文以新華社現階段所依托的“兩微兩端”平臺為例,在簡要介紹“兩微兩端”所包含平臺的基礎上,圍繞融合新聞傳播使用策略展開討論,內容涉及可視化應用、媒介技術的引入等方面,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幫助或帶來啟發。
(四)新華網
新華網擁有對全球信息加以采集的能力,所出品新聞的品質和權威性有目共睹。另外,新華網還有傳播力強、影響范圍廣以及用戶基礎牢固等優勢。數據新聞專欄的開設給新華社帶來了更理想的信息傳播效果,該專欄的內容涉及國際、社會、時政等方面,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選題為時政。關于新聞展示形態,該專欄對交互數據和靜態數據進行了綜合應用,交互數據分為數據地圖、時間軸等,靜態數據則以餅狀圖和柱狀圖為主,旨在通過立體地呈現數據新聞,幫助用戶開闊視野[2]。
三、新華社融合新聞傳播策略探究
(一)可視化應用
1.H5產品信息時代對建設傳播格局提出的要求是“立足用戶群體”,事實證明,只有重視用戶體驗,才能掌握話語權。我國網民平均年齡正逐年降低,中青年基于新聞閱讀所提出的需求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他們更追求互動感和參與感,這也是H5被用于新聞傳播的原因。H5的特點是有良好的包容性、適配性和傳播性,對其加以應用,可使網頁結構與意義得到優化。基于H5對新聞進行可視化傳播,接收信息的過程往往與用戶操作設備同步展開,這也使所呈現的新聞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另外,H5特有的交互性在信息時代同樣具有無法被替代的價值,新華社以H5的交互性為依托,通過對人機交互平臺的打造,給用戶帶來了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例如,新華社在兩會期間基于“H5+互動”的形式,制作了十余篇新聞,用戶可在H5相關界面閱讀工作報告內容,也可以選擇點擊H5界面的機器人,通過音頻對報告內容進行了解。2.豎屏視頻近幾年,短視頻行業發展迅速,播放視頻的格式也隨之轉變——由早期的橫向播放轉變成為縱向播放。相較于橫屏視頻,豎屏視頻更符合用戶觀看手機的習慣。例如,在介紹人物背景時,豎屏視頻可確保用戶將目光集中在受訪人員身上,采訪的感染力自然能夠得到增強。豎屏視頻是未來新聞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優勢在于可優化用戶體驗,以橫屏視頻為參照,強調對精煉信息進行直接傳遞的豎屏視頻更能做到文字和視頻的融合[3]。
(二)引入媒介技術
1.AI技術現階段,持續發展的AI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對傳媒行業而言,AI技術帶來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促使新聞傳播盡快走上常態化與精細化道路方面。在兩會期間,新華社主要應用了MGC和AI合成技術。MGC主要是對工作報告進行分析,并處理報告中出現的新生詞、高頻詞,直觀展示落實黨和政府決策的策略。AI合成技術則被用來合成主播,其過程可被分成兩步,第一步是提取真人主播特征,第二步是借助語音合成、人臉識別等技術,形成和真人十分相似的合成主播,完成新聞播報。合成主播是用戶產生全新媒介審美的主要原因,它不僅能做到充分融合媒介技術與新聞內容,使新聞獲得精益傳播,還能使用戶基于媒介技術所提出的體驗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2.AR技術AR技術的特點是通過引入數據層的方式,幫助用戶從不同角度理解現實,真正做到真實和虛擬無縫銜接。早在2018年,新華社就對AR技術進行了應用,用戶只需利用該技術對身份證背面進行掃描,就能置身于虛擬和真實相互疊加的環境,瀏覽政府工作報告等內容。時間進入2019年,新華社對該技術的應用更進一步,AR直播眼鏡的出現為直播提供了便利,記者通過AR眼鏡錄制現場情況,用戶可借助客戶端以第一視角觀看新聞現場,無論是趣味性還是觀賞性均不可同日而語。3.VR技術對比AR技術和VR技術,AR技術主要強調復歸現實,VR技術則傾向于構建現實。在傳媒行業,VR技術更像是助燃劑,通過強化新聞給用戶帶來的沉浸體驗,突破空間限制,賦予新聞事件更具辨識度的立體感與真實感[4]。例如,在對總理與中外記者的會面進行報道時,新華社便借助VR技術記錄場景,用戶只需點擊相關鏈接,便能對記者會畫面進行360°的觀看,此外,還可以自行選擇魚眼、小行星等視角,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三)分渠道新聞
1.兩微平臺兩微平臺主要用來推送精選內容,這與平臺對字數及文章數量的制約有直接關系。(1)微博平臺。微博平臺常見媒介元素為文字、圖片、視頻,這是微博頁面所能展示的字數決定的,因此,新華社在微博平臺上的內容多為圖文結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微博特有的九宮格,確保將新聞內容準確傳達給用戶。(2)微信公眾號。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新聞數量較其他平臺略少,這是因為微信平臺規定每日所文章數量不得超過24篇,因此,新華社更傾向于利用該平臺對快訊新聞進行推送,借助音頻元素為用戶收聽提供便利。2.兩端平臺(1)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更習慣基于文字、圖片、音頻、互動相結合的方式新聞報道,這是因為客戶端創造性地加入了收聽音頻的功能。另外,客戶端還將側重點放在打造視覺場景上,這主要是因為電子媒介可打破社會場景和物理場景的固有關系,并創造傳播效果更理想的新場景。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媒體產生的影響,主要是要求其對場景引起重視,這是由移動傳播的本質決定的。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該客戶端便充分利用現場云平臺對現場情況進行了同步直播,確保視頻媒介所具有的記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與此同時,還借助VR與H5元素,為用戶打造極具沉浸感的新聞場景。正是上述媒介元素的存在,使兩會新聞成功突破了固有的時空限制,以立體化的形式呈現,促使用戶主動感知并理解新聞內容,產生精神共鳴。(2)新華網。新華網是對超鏈接使用最頻繁的平臺,這是因為與其他平臺相比,作為新華社門戶網站的新華網,無論是網頁版面還是所儲存信息量均更為可觀,對信息量較大的新聞而言,將超鏈接作為參考文獻、確保新聞信息均有可提供佐證的網頁很有必要。這樣做可以使用戶對新聞報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從而達到開闊視野的作用。以兩會為例,新華網開通了直播入口,并將超鏈接功能用于直播摘要,用戶只需點擊超鏈接,便能進入其他網頁閱讀直播所涉及的內容,這也是新華網與其他平臺的不同點。
四、結語
新華社融合發展過程所積累的經驗,可供大部分媒體借鑒或參考,但是新華社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媒介技術未得到深入應用、報道轉發量和閱讀量相差較大等,這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閆立成.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臺脫貧攻堅新聞報道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傳媒論壇,2020,3(15):47,49.
[2]念紅梅.互聯網語境下電視新聞融合傳播新變化[J].電視研究,2019(04):49-51.
[3]鄭弘,單丹丹.淺析媒體融合創新的縱深發展之路——以央視新聞融合傳播實踐為例[J].傳媒,2019(11):69-72.
[4]張建棟,張耀東,韓濤.技術創新助力新聞融合傳播與突破——青島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實踐[J].現代電視技術,2018(11):102-105,109.
作者:牛喬飛 練一涵 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
- 上一篇:鄉村文化傳播場景化生產研究
- 下一篇:高校體育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