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骨后置胃代食管食管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7 04:41:00

導語:胸骨后置胃代食管食管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胸骨后置胃代食管食管癌分析論文

食管癌根治術,常用經右胸食管床胃代食管,經左胸弓上弓下胃代食管進行手術,及再次手術的胸骨后結腸間置代食管術[1]。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開展胸骨后胃代食管術,治療中上胸段食管癌13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齡55~72歲,平均65歲。分期IIa期2例、IIb期4例、III期7例。病理類型:均為鱗癌。

1.2方法

手術方法:左側臥位,右胸第5肋間后外側切口進胸,進胸后探查腫瘤可以切除,先結扎、切斷奇靜脈,然后擴大縱隔胸膜切口暴露食管,向下游離胸段食管至食管裂孔,近賁門區切斷,上下斷端分別貫穿縫扎,上端用橡皮套包裹,并結扎固定,以免污染胸腔。下端經食管裂孔拉入腹腔,然后向上游離食管至主動脈弓后胸頂,將食管周圍淋巴結及結締組織一并切除,注意勿損傷胸導管。在腫瘤侵及食管外膜的患者,在腫瘤侵犯處周圍縫上3~4枚鈦夾,標志其范圍,以便術后行放療。安放右胸引流管,逐層關胸后改變為平臥位。

上腹正中切口進腹游離胃,注意保護胃網膜右動脈及胃右動脈不受損傷,并修補食管裂孔。左頸外側切口,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切開皮膚、頸闊肌、頸淺筋膜,向后牽開左胸鎖乳突肌,顯露肩胛舌骨肌及胸骨舌骨肌并將其切斷,在甲狀腺及氣管旁解剖食管,注意勿損傷食管溝中喉返神經,將胸段食管及頸段食管牽出切口外,切斷胸段食管。鈍性游離胸骨后方,將小彎側胃縮小縫合成管狀后,前后壁標志清楚,用導尿管引導將胃拉至胸骨后,胃底直達頸部同頸段食管作吻合,并安放引流片,關閉頸部切口,關閉腹部切口。

2結果

全部病例先后于4~7d恢復腸道功能,恢復腸道功能后吞服碘油及稀鋇劑,行DSA透視及攝片,13例吻合口均通暢,3例吻合口有造影劑輕微外滲。7d后,首先恢復流質飲食,10例無頸部滲漏,3例左頸部引流處有少量滲出。無滲出病例拔除左頸部引流片,有滲出病例保留引流片。1~2d后改為半流質飲食,3例左頸部滲出病例分別于9、10、13d停止滲出,2d后拔除引流片。8例病例術后12~20d出院,其中5例術中有鈦夾標志者轉放療科治療。隨訪1~3年。術后6個月,9例復查胃鏡,無吻合口狹窄及腫瘤復發情況,術后1年內病例全部成活。

3討論

3.1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常規采用胃代食管經食管床的途徑,采用右胸前外側切口和后外側切口,因前外側切口暴露困難,手術勉強,需嫻熟的外科手術技術,適用于早期患者的治療。后外側切口暴露良好,但需改變體位2次,增加了手術的麻煩。采用胃代食管經胸骨后途徑,可減少體位翻動1次,方便了手術。將后外側切口經食管床途徑與后外側切口經胸骨后途徑進行比較,見表1。表1食管床途徑與胸骨后途徑比較(略)

3.2在食管癌手術中,遇食管癌侵及肌層及侵犯食管周圍組織,單純手術很難達到根治的目的。在術中,用鈦夾做標志,術后做放療。因胃代食管經食管床,放療時直射胃,對胃造成損傷。胃代食管經胸骨后途徑,對標志處進行放療,避免了對胃進行直射,減少了對胃的損傷。

3.3避免胸瘺的發生[2,3]因胃不經食管床,不直接進胸腔,在胸頂關閉食管裂隙后,一旦發生吻合口瘺,不直接進入胸腔,因而避免了胸瘺的發生,同時本組病例未見縱隔感染病例。

3.4胃代食管經食管床,同原生理狀態接近,路徑也最短。胃代食管經胸骨后途徑,缺點是增長了路徑,有時為了減少吻合口張力,需部分游離十二指腸后壁,同時在頸部直接固定胃底部,減少吻合口漏的發生。本組病例未遇到過張力過大或勉強吻合的情況。

總之,胃代食管經胸骨后途徑進行三切口手術有以下優點:(1)可減少體位翻動的次數,減少切口和胸腔污染的機會,縮短手術時間;(2)有利于術后標志處放療,減少對胃的直射損傷;(3)避免胸漏并發癥。其缺點:增長了胃代食管的路徑。對胃特別短的患者,本術式不適宜。本術式是否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魯世千,涂仲凡,主編.普胸外科手術圖譜.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82~207.

2張坤謀.胸內食管胃吻合口瘺的再手術治療.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1,17(6):357.

3孫斌,陳俊成,任正兵.胸內食管胃吻合口瘺的再手術治療14例.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9,15(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