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炮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4 10:52:00

導語:甘遂炮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甘遂炮制研究論文

1炮制目的及意義

降低毒性,減少烈性,《中國藥典》記載:甘遂經醋制后能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改變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溫性,擴大用藥范圍,如胡麻制,脂麻制。宋《小兒藥證直訣》中有:“炒焦用之,乃溫也”。清《外科證治全生素》:“苦寒之性,經(甘草)制,則凈不苦而甜,不寒而溫,專消堅結痰塊核毒”。

2古今炮制方法

2.1古代炮制法甘遂炮制始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論》,雷曰:“甘遂采得后,去莖,于槐鉆上細銼,用生甘草湯,小薺苨自然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濾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濾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1]”。唐代《外治秘要》出現豬腎制法,熬制。《三因極一病癥方法》有去心,宋代甘遂炮制有了很大發展,首次出現濕紙煨,《太平圣惠方》有胡麻制,《圣濟總錄》有酥制、麥夫制、麥夫炒,《衛生寶鑒》有面煨等法,如宋《圣惠芳》甘遂丸中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息時,甘遂半兩(煨令微黃)的描述,以及治二便不通,用甘遂末以生面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炙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元朝又新增煮制甘遂《丹溪心法》,明代煨法較普通,李時珍曰:“今人多以面煨,以去其毒”,《奇效良方》中記載:“將甘遂入大鯽魚肚內,煨令焦黃,取出烘干”。另外尚有大麥制,培制《普濟方》,面煮《仁術便覽》。至清代又新添豬腎煨制《握靈本草》。甘草制《外科證治全生集》,其記載如下:每斤用甘草四兩,煎湯浸三日,湯黑去湯,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淘,每日換水數次,三日后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勺入白瓷盆內隔一宿,次日盆中水無異色,乃妥,再浸三四次,瀝干,以面裹如團,入糠火煨,煨至面團皆黃,內藥熟透,取出曬干,入鍋炒透,磨粉[2]。

2.2現代炮制法古代對甘遂的炮制方法有20余種,現今留存只有《中國藥典》、《全國中藥炮制規范》中的醋制甘遂和煮甘遂《中藥藥大辭典》中的煮甘遂兩種。有研究據報道給小白鼠分別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后,均有明顯瀉下作用,但生甘遂瀉下作用較強,其毒性也較大,說明醋炙甘遂能降低毒性。又生甘遂刺激性比炮制品大6倍左右,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炮制品水煎液大2~3倍。此外煨法,甘草制,豆腐制均能降低毒性[3]。

3甘遂與甘草炮制研究

古代醫學認為甘遂與甘草屬“十八反”配伍禁忌。如《本草經集注》云:“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但是《本草匯言》中有:“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曬干,再以面裹煨熟用。”及《金匱要略》甘草半夏湯,甘遂與甘草聯合配伍,因此產生分歧。現代大鼠實驗研究認為:甘遂與甘草配伍時,如甘草用量與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時,無相反作用,有時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則有相反作用[4],還有人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則半數致死量為(18.459+0.369)g/kg,如甘遂與甘草以1∶0.5,1∶1,1∶3,1∶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則半數致死量大為降低分別9.967,0.697,0.209,0.132g/kg。另據楊志軍等[5]報道:將84只健康小白鼠隨機分為NS組、甘遂組、甘草甘遂4∶1組、甘草甘遂2∶1組、甘草甘遂1∶1組、甘草甘遂1∶2組、甘草甘遂1∶4組,共7組。結果顯示各實驗組對小鼠肝臟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損傷,尤以甘草甘遂1∶1組對肝臟的損傷最嚴重。可見,甘草制甘遂其毒性大為增加,且甘草越多,毒性越大。

4結論

甘遂炮制歷史悠久,其方法有20余種,由于時代久遠很多方法已失傳,故應積極發掘整理。胡麻制、脂麻制其目的是改變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溫性,擴大用藥范疇,因出現時間較短,且未記載炮制作用及目的,應進一步探究其炮制目的和意圖。甘草制屬于“十八反“禁忌范圍卻兩藥配伍使用尚久,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檢驗,但是經過近年來實驗研究表明多數認為甘草甘遂不宜配伍,以免增加毒副反應,望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權衡利弊謹慎使用。

【參考文獻】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論[M].上海中醫出版社,1986:102.

[2]清.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0.

[3]國家藥監局.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醫學出版社,2000:214.

[4]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S].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73.

[5]楊志軍.甘遂與甘草配伍對小鼠肝臟組織中MDA、GSHPX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醫研究,2006,(7):75.

【摘要】經查閱各種文獻整理出甘遂古今炮制方法演變過程及甘草制甘遂現代炮制研究進展。

【關鍵詞】甘遂;炮制;十八反;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