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用藥治療退行性骨疾患論文
時間:2022-05-14 04:18:00
導語:中醫辨證用藥治療退行性骨疾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一般資料;臨床癥狀及體征;治療方法;治療結果;病案舉例;注意事項;體會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進展緩慢的退行性多發性骨疾患、所有病例均經臨床確診、間歇性頭疼或偏頭疼、頭暈、有時突然暈到,過時清醒、中藥內服、治法宜補益肝腎、溫陽通痹、推拿理筋、拇指上下推揉頸兩側棘間韌帶、斜方肌,并配合推橋弓至肩部、針刺艾灸、療效標準、從事輕體力勞動,勞累后有不適感,經休息或服用藥物消除、穴位注射時嚴格遵守注射部位、注射器具的無菌性操作、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推拿理筋可使頸部肌肉痙攣較快得以解除等,具體請詳見。
關鍵詞:內外兼治;椎動脈型頸椎??;治療方法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進展緩慢的退行性多發性骨疾患,多見于中老年人。我國每年100萬腦血管病人中的25%是因頸椎病誘發的。其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骨失養為本;風寒外侵、血脈瘀結、風陽上亢為標。輕者頭、頸、臂、手、背疼痛,酸軟麻木、頭暈、耳鳴,重者一過性腦缺血猝然暈到。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非手術治療,筆者運用中醫內外兼治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1例,收到滿意療效,現將治療方法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28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3個月,所有病例均經臨床確診。
2臨床癥狀及體征
間歇性頭疼或偏頭疼、頭暈、有時突然暈到,過時清醒。部分患者有上肢酸麻無力、記憶力減退、耳鳴、失眠等癥狀。壓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棘突部位壓痛明顯。X線檢查:椎間孔變小、頸曲異常、鉤椎關節側方增生。多普勒檢查:椎動脈走行異常、管徑變小、每分鐘血流量減少。
3治療方法
3.1中藥內服:①風寒濕阻型:以疼痛重滯為主,每遇天氣陰冷變化時癥狀加重,項背不舒,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治法宜疏風散寒、溫經通痹,方選桂枝加葛根湯和羌活勝濕湯加減。②肝腎不足型:每遇勞累癥狀加重,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形體消瘦或頭皮麻木,舌色淡而瘦小、脈遲、細、弱。治法宜補益肝腎、溫陽通痹。方選獨活寄生湯和陽和湯加減。③氣血虧虛型:肢體乏力,面色少華,聲低言微,精神萎靡,納差多汗,舌淡白,脈細弱。治法宜補益氣血、和血通痹,方選八珍湯和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3.2推拿理筋:①先分別按揉風池、天鼎、缺盆、肩井、曲池、手三里、小海、內關、神門穴位5~10分鐘;②后用磙法放松頸部兩側肌群及肩部、背部的肌肉5~10分鐘。③以手掌大魚際部位循膀胱經和督脈,從腰部單方向推至大椎穴5遍,以患者感到局部發熱為宜。④拇指上下推揉頸兩側棘間韌帶、斜方肌,并配合推橋弓至肩部,初步放松后進行拔伸法。⑤理指、抖搓上肢,掌叩擊背部2遍,提拿兩側肩井穴3次結束手法。
3.3針刺艾灸:常取絕骨、后溪兩穴,再佐以大杼、天柱、天井、魄戶等穴留針12~20分鐘,每日針刺1次。陰骨穴用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后留針5分鐘,捻轉1次。留針期間,取直徑2~3厘米、厚約0.2~0.3厘米鮮姜一片,中間以針穿孔數個,放在突起的棘突上,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施灸部位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3.4穴位注射:川芎嗪注射液4ml、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加入5%葡萄液10ml,皮膚常規消毒后,取5號針頭,垂直刺入頸夾脊穴和阿是穴30mm,“得氣”后回抽無血,每穴注入0.5~1ml,每周3次,10次為1療程。
4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可從事重體力勞動。好轉:癥狀和體癥明顯好轉或基本消失,可以從事輕體力勞動,勞累后有不適感,經休息或服用藥物消除。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治療前后無變化。
4.2治療結果:治愈8例,好轉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72%。
5病案舉例
張某,男,38歲,2007年8月3日初診。頸肩痛3月余,自覺頸部肌肉僵硬,活動受限,有時頭痛、頭暈,惡心、耳鳴。X線提示:頸部生理曲度改變、椎間孔變小、鉤椎關節增生。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先予以推拿理筋、針刺艾灸、穴位注射治療方法減除病痛,后以補益肝腎不足,方用獨活寄生湯、陽和湯加減內服,治療3周后癥狀大為改善。為鞏固療效又治療3周,隨訪至今未復發。
6注意事項
①此病的診斷必須與影像學檢查相結合,不可單靠臨床癥狀和體征。②脊髓型頸椎病、椎管內腫瘤、頸椎結核、頸椎骨折脫位、皮膚潰破感染等,嚴禁推拿治療。③穴位注射時嚴格遵守注射部位、注射器具的無菌性操作;注射藥物選擇臨床常用、安全無毒副作用的針劑;掌握注射穴位的準確性及深度,避免血管和神經的損傷。④對伴有嚴重心腦疾患的患者在施治時循序漸進,避免高強度的刺激性治療,防止意外的發生。
7體會
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人至“六七”,肝腎漸衰,勞累、體虛、生活習慣及調攝不當,感受風寒濕而致經脈阻滯,或因外力因素損傷頸部脈絡致經氣郁阻,不通則痛。骨不堅則椎生骨刺,筋不強則韌帶松弛。椎間狹窄至頸椎不穩或鉤椎關節增生時,可刺激壓迫鄰近的椎動脈造成血流受阻,腦部供血不足而出現一系列癥狀。中醫藥的內外兼治法、協同作用,提高整體治療效果。中醫辨證用藥,調整人體內環境、平衡陰陽、激發正氣、固本圖治;推拿理筋可使頸部肌肉痙攣較快得以解除,松解組織粘連,使扭曲的椎動脈變直,椎間孔和椎間隙拉開,增加椎動脈供血量,使椎間盤、錯亂的小關節及離位的韌帶復位;針灸和穴位注射可使治療的作用達到機體一定部位,刺激、振奮經絡之氣,疏通氣血路徑,鼓動氣血運行,改善因增生造成的局部水腫和微循環障礙。以上方法作用互補、內外結合,只要掌握適應癥,皆可取的滿意療效。
- 上一篇:教授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 下一篇:高中學生入團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