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腹瀉臨床綜合治療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2 03:05:00
導語:幼兒腹瀉臨床綜合治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綜合療法小兒慢性腹瀉療效觀察
【摘要】小兒慢性腹瀉病是小兒消化系統常見病,病因復雜,治療較困難,易造成營養不良、佝僂病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甚至引起死亡,已成為臨床關注熱點。作者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常規西藥基礎治療上加用傳統中藥口服和敷臍綜合治療小兒慢性腹瀉68例,取得了良好療效?,F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8例患兒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診斷標準。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4±1.1)歲;病程2~5個月,平均2.3個月。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患兒大便次數每日均4次以上;黃稀便28例,水樣便17例,黏液便10例,膿血便4例,黏液膿血便6例,豆渣樣便3例;伴發熱28例,腹脹35例,嘔吐26例,脫水25例;輕度營養不良20例,中度營養不良1例;電解質紊亂36例。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膿球(+)~(++)22例,紅細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養:致病性大腸桿菌26例,侵襲性大腸桿菌14例,變形桿菌6例,霉菌2例。將68例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基礎治療,包括調整飲食結構、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根據大便培養結果及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藥,并給予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以及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口服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為主,同時佐以中藥敷臍治療。主方用七味白術散隨證加減。方藥組成:黨參、黃芪、蒼術、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烏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溫,加干姜、肉桂;腹脹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腸鳴腹痛,加黃芩、黃連、白芍;大便稀爛夾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為2歲以上小兒,2歲以下小兒劑量酌減。每天1劑,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頻服。中藥敷臍:藥用肉桂、吳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細末,以成藥藿香正氣水調和均勻,攤于傷濕止痛膏或膠布上,直徑約2cm,厚約0.4cm,對準患兒臍部貼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將臍周擦凈),每日換藥1次。兩組患兒均治療7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判定療效。
1.3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的標準[2]。痊愈:患兒大便次數性狀恢復正常,飲食恢復正常;有效:患兒大便成型,次數減少,但較正常較多,其他癥狀改善;無效:患兒大便次數形狀無明顯改變,甚或加重。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小兒腹瀉病是我國兒科的最常見疾病,而慢性腹瀉是小兒腹瀉病中治療最困難的一型。小兒慢性腹瀉(chronicdiarrheadisease,CDD)是指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大便的性狀改變與次數增加。CDD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且多為功能性腹瀉。CDD病因復雜,部分患兒與原發性或繼發性食物過敏密切相關,常伴有繼發性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或由于感染,腸道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致腸粘膜損害;或由于急性腹瀉治療不當,濫用抗生素所致。慢性腹瀉會影響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質吸收、導致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繼發感染等惡性循環狀態,是小兒腹瀉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對小兒慢性腹瀉病的研究及治療已成為眾多學者的關注熱點。
對慢性腹瀉患兒一般不主張用抗生素,如明確病原體,盡量使用小劑量、窄譜、非聯合用藥,以避免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性腹瀉。已確診為腸道菌群失調腹瀉,則應停用原抗生素,根據菌群分析可采用微生態制劑,補充人體正常生理菌群,調整腸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腸道中致病菌,減少腸源性毒素的吸收,促進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激發機體的免疫力。但大多數單純使用抗炎、營養支持、微生態療法、腸黏膜保護劑等各種治療后往往療效欠佳。祖國醫學認為,小兒慢性腹瀉是脾氣虛而致脾胃不和引起的。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脾常不足,由于調護失宜,或急性腹瀉期間抗生素使用不當損傷脾胃,或久病遷延不愈,久瀉必虛,而致脾胃虛弱。脾虛則運化失司,胃弱則不能運化水谷,因而精微不布,清濁不分,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氣下陷,濕滯大腸而為泄瀉?!毒霸廊珪篂a》中言:“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合,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至脾胃受傷,致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迸R床上患兒常伴有面色少華,神疲納呆等一派脾虛癥候。因此,脾胃虛弱、水濕不化是本病主要病機,治療上宜健脾和胃,祛濕止瀉,故選用宋代醫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所載名方七味白術散加味治療本病?,F代研究認為,脾虛患兒存在著消化系統的分泌和運動功能障礙,腸道蠕動亢進,腸內容物排空速度加快,以致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質稀薄。而益氣健脾中藥能抑制腸管運動,改善胃腸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腸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復。方中四君子湯為益氣健脾第一要方,配黃芪健運脾胃,補氣升陽而止瀉;藿香、木香辛苦溫芳香化濕,理氣和胃;烏梅味酸澀腸止瀉;葛根辛甘可鼓舞胃氣、升清陽、止泄瀉,升清而止瀉,《本草正義》謂葛根“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濕止瀉之功。現代藥理學認為,黨參、黃芪、蒼術、茯苓、葛根均能增強機體免疫能,黨參還能調節消化系統功能,對損傷有保護作用;茯苓對離體腸管有直接的松弛作用;木香、藿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因此,本方有調理胃腸功能,助消化而止瀉的作用,通過扶正能明顯改善患兒全身癥狀,提高患兒體質,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防止腹瀉反復。
中醫學認為,肚臍又叫“神闕”穴,此穴能通調周身經氣,通過各經脈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密切相聯。正如彭祖《小續命蒸臍法》曰“臍者,腎間動氣,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使百脈和暢,氣竅通達,上至泥系列藥物,下至涌泉”,歷代醫家都認為肚臍是調治疾病的主要氣穴。從現代解剖學認為,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和腹部筋膜直接相連,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分布著豐富的靜脈網,腹部靜脈吻合點,深部與腹部上下靜脈相聯,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在臍部用藥,易穿透彌散,吸收于血管進入血循環,發揮治療作用。敷臍方中肉桂有溫中散寒、振奮脾胃之陽、溫補命門之火作用,吳茱萸溫中散寒而止瀉,丁香溫腎助陽,五倍子味酸寒收斂固澀,藿香正氣水化濕瀉濁,諸藥合用,具有振奮腎陽、溫通經絡、健運脾胃、調和氣血之效,從而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公務員之家
本資料表明,在常規西醫基礎治療上加用傳統中藥口服和敷臍綜合治療小兒慢性腹瀉,可獲較好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劉小妹,揚蓮芳.42例小兒腹瀉并發抽搐原因分析.浙江臨床醫學,2004,6(10):907~908.
2方鶴松,魏承毓,段恕成,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3(6):381.
3胡亞美主編.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97.
- 上一篇:金融危機對外貿影響及策略探討論文
- 下一篇:激情式語文課堂教育教學研究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