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臨床藥學教改思考

時間:2022-04-22 10:07:10

導語:高等院校臨床藥學教改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院校臨床藥學教改思考

1適當增加醫學類課程課時,大力推進臨床藥學本碩連讀教育

臨床藥學專業同時涉及醫和藥兩個方面,所以課程設置應根據醫藥并重的原則,合理布局藥學、醫學相關課程的比重,使學生具有合理的醫學和藥學知識背景,從而初步具備藥學服務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在高校學習的有限的4至5學年中,臨床藥學的學生,應重點加強醫學及基礎課程的學習。據悉,有些臨床藥學本科班課程設計,內科學時為72學時,而臨床醫學的學生要學144學時。由此設想即使臨床藥學的學生能在72學時中,將課堂內容全部掌握,充其量也只有臨床醫學生的一半分量,而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臨床藥師主要接觸的至少是主治醫師一級的人員,用不及一名住院醫師的知識水平與主治醫師以上的人員談治療是很難想象的。隨著醫學分工越來越細,又有許多二級學科甚至三級學科出現,專科醫生對本專業的用藥水平是藥師難以比擬的,以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固有的知識,以不變去應萬變,其效果、其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1]。雖說醫學基礎課程的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但不應以削減化學課程作為代價。因為臨床藥學的核心是合理用藥,而合理用藥應該建立在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效應動力學的基礎上,如果化學課程被不合理的削減,勢必影響上述課程的教學,特別是藥動學知識的掌握。同時藥效學知識也與藥物的幾何、構象、光學異構、手性藥物、基因藥物,受體學說及構效關系等知識有關,如果化學沒有學好,是很難學好這些知識的,也不容易搞好臨床藥學工作。如果不合理的削減化學課程,將來的藥師,可能連閱讀文獻都有一定的難度。鑒于以上觀點,延長學制并大力推進臨床藥學本碩連讀專業顯然很有必要,臨床藥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基礎,對藥物的知識十分精通,對疾病的病理、診斷、治療非常熟悉;在日常工作中要有與人合作、與人溝通的能力和技巧。我國目前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育由于學制太短,畢業生知識受限,難以很好地承擔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責任。目前國內有些高校嘗試開設六年制的臨床藥學專業本碩連讀,強化臨床實踐,畢業授予臨床藥學專業碩士學位,這與美國的PharmD教育模式非常相似。我國應該在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臨床藥學本碩連讀專業,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設立類似于臨床醫學碩士的臨床藥學專業學位,促進臨床藥師的培養向職業化方向發展[2]。

2促進相關課程有機結合,加強學習深度

藥學教育是否能與臨床匹配是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搞好臨床藥學教育,應該加強“病理生理學”的學習。以前的藥學院校未開設這門課,可以說藥理是學得不太理想的,換言之是不及臨床醫生學得好。現在雖已開課但課時太少或內容較為單薄,因此影響了藥理學的學習深度,如以協助臨床合理用藥的能力來要求,以目前課堂上學到的藥理學知識而言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因為從藥理學的廣度和深度都不比臨床醫學生好多少。我們知道藥理學的任務是了解藥物對機體的影響(效應)的規律及機體對藥物的影響(處置)的規律。試設想,如果對機體的病理生理過程都沒有很好的了解,如何能深入掌握藥物來糾正機體的病理現象呢?如果用不甚了了的藥理學知識來“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是否能夠“合理”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1]。因此為了將藥理學學深學透,藥學院校的學生們的病理生理學應該比臨床醫學的學生還要強,為此就應該加強病理生理學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國內臨床藥學教育起步比較晚,現在高校普遍存在課程安排混亂的現象。如內科學安排在診斷學之前,試設想,如果連診斷的基礎都沒有,如何談及內科相關疾病的鑒別診斷與治療呢?這樣會影響學生對醫學類課程的掌握,與臨床藥學教育目的的初衷相違背。因此,有關高校應全面考慮,對臨床藥學學生的課時安排作出及時適當的調整,以加強學習的深度。

3改善部分專業課授課模式

藥學專業課程種類較多,部分專業課應根據課程特點改善授課模式,如生藥學。生藥學是研究生藥的名稱、來源、鑒定、活性成分、生產、采制、品質評價及開發利用的科學。長期以來生藥學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易學難記是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3]。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效地授課,在教學中應做到: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生藥學作為一門形態學科,有大量的形態學方面的知識,例如植物形態、性狀特征、顯微特征等,以前在課堂上教師僅憑課堂講授很難講清其特點,而課本上大多為墨線圖,彩色圖片較少,不夠生動,學生在學習當中不能準確理解。近年來由于多媒體技術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越性。合理使用一些豐富多彩的原植物圖片、生藥圖片、飲片圖片、粉末及組織顯微圖片,可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習內容進一步直觀化。將實踐引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想達到這種效果,莫過于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往的參與局限于實驗課上,我們應引入討論課程,在每個章節的理論及實驗課程完成后,學生以幾人一組進行分組,然后將該章節所有重點的藥材的鑒別要點和相關顯微特征等進行詳細介紹。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各組之間相互打分,鼓勵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課堂討論,使得學生對于介紹的重點藥材有了非常難得的深刻理解。在理論及實驗教學之外我們結合生藥學自身特點,積極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藥用植物園是生藥學一個非常好的教學實踐基地,雖然藥用植物園的生態環境與天然藥材的生長環境有些差別,但經常、隨時地觀察藥用植物的形態、不同生長期的特點,使生藥材原植物的講解更加生動具體,便于學生熟練掌握藥材的形態特征,培養野外辨識藥材的技能,以具備特殊條件下利用天然藥材的能力。通過多媒體教學以及討論式教學的引入,以及因地制宜地開展野外實踐活動,原本呆板枯燥的生藥學理論及實踐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激發,可大大提高生藥學的教學質量。

4專業教育目標應明確,有針對性,有利于學生就業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藥學院校實行的還是傳統的“4+2+3”模式,學生4年本科畢業后,既可以考取碩士、博士,成為研究型人才,也可以直接就業,充實到藥品生產、銷售等領域,成為應用型人才,屬于“混合型”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的優點是寬基礎、理論知識扎實、選擇機會多,但缺點是教育目標針對性不強,缺乏對將來從業知識的有效掌握。豐富的校內理論知識教學和實驗,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但能考取研究生而從事研究攻關工作的人相對較少,這就造成很多學生本科期間一直為準備考研而學習,最終沒能考取研究生的學生不得已而從事其他應用性工作,卻缺乏必要的知識和心理準備[4]。而即使一直準備從事應用性藥學工作的學生,在短短的4年本科教育中,要修學大量的理論課,而實踐教學相對缺乏,學生實習經驗較少,畢業后要從事藥品生產的學生很少下車間,不熟悉生產技能;從事臨床藥學工作的學生缺乏必要的臨床醫學知識和用藥指導經驗;從事藥品營銷工作的學生沒有足夠的藥品市場工作經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為此,應在藥學教育本科階段大力推進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之余具備一定的應用技能,為畢業后從事銷售生產等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在臨床藥學教育過程中要強調臨床課程和溝通技巧訓練、藥物信息與文獻評估等。臨床實習時間至少應要求不少于1年,學生在醫師或臨床藥師的帶領下在科室輪轉,進行臨床查房,參與藥物治療建議或意見,與病人、醫生、護士充分溝通交流等系統訓練,使其掌握臨床實踐技能。

作者:楊建華1,2柳惠斌1何嘉慧1胡君萍2工作單位:1.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