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細菌性腸炎藥學分析

時間:2022-11-07 03:50:39

導語:小兒急性細菌性腸炎藥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急性細菌性腸炎藥學分析

急性細菌性腸炎是常見的一種兒科消化系統疾病,又稱為小兒腹瀉,根據相關臨床調查研究提示[1],急性細菌性腸炎具有較高發生率,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嘔吐、發熱等癥狀,經檢查患兒糞便白細胞呈現陽性表現,若患兒未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患兒易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中毒性休克等癥狀,嚴重者也會危及生命健康。因此,我院對頭孢克洛與頭孢克肟治療小兒急性細菌性腸炎的治療效果進行藥學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選取我院兒科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細菌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已確診為急性細菌性腸炎。本次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兒家長均在知情同意下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62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1例:觀察組患兒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0.5~3歲,平均年齡(1.2±0.4)歲;病程1~3d,平均病程(1.6±0.6)d;病情輕度者11例,中度者16例,重度者4例。對照組患兒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1~3歲,平均年齡(1.4±0.1)歲;病程1~3d,平均病程(1.4±0.8)d;病情輕度者10例,中度者18例,重度者3例。兩組患兒的病情發展、性別組成、平均年齡、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均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61例患兒住院后均進行常規處理,根據患兒的精神狀況、尿量、腹瀉出血與大便性狀等進行液體補給、營養支持,同時對患兒電解質紊亂現象進行糾正、給予患兒營養支持,并給予脫水糾正、止吐等對癥處理,患兒的生理指標改善后,使患兒的生命體征維持在正常狀態。兩組患兒在完成基礎治療后,對照組患兒應用頭孢克洛[國藥準字H20066075,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有限公司(原汕頭金石制藥總廠)]治療,根據患兒體重量用藥,1日20mg/kg,每日3次,空腹口服,可用20~30ml熱水混合振蕩后服用,嚴重者可增加藥物劑量,增加至40mg/kg,1日總劑量不能超過1g。觀察組患者應用頭孢克肟[國藥準字H20020512,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制藥有限公司]治療,根據患兒體重量用藥,每日2次,每次1.5~3mg/kg,用水沖服。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均不應用其他抗生素類藥物或者止瀉類藥物,若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高熱癥狀,則需給予患兒退熱劑治療,若癥狀嚴重者則需應用靜脈滴注電解質液治療。61例患兒治療前均進行藥敏檢測與細菌培養,治療過程中也要給予患兒對癥處理,同時對患兒的生理狀態進行嚴格檢測,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癥狀進行積極有效處理,使治療安全性可有效提高。1.3觀察與評定指標。兩組患兒均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患兒血清中的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PCT(降鈣素原)、IL-(白細胞介素-8)水平進行檢測。治療3d內患兒的全身癥狀消失、大便性狀與次數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指標正常者即為顯效;治療3d內患兒的全身癥狀得到明顯好轉、大便性狀與次數恢復基本正常、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好轉者即為有效;治療3d內患兒全身癥狀未得到改善,大便性狀與次數均未能好轉,甚至出現惡化者即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1.4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描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描述,行t檢驗。以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若P<0.05,則數據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54%,高于對照組的74.19%,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TNF-α、PCT、IL-8水平經治療,兩組患兒的血清TNF-α、PCT、IL-8水平均比治療前低,觀察組患兒的3項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急性細菌性腸炎是兒科消化系統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起病急,患兒多為結腸受累,現今小兒腸炎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由于小兒機體功能發育不完全,免疫抵抗能力較弱,消化系統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患兒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就會危及患兒生命[2]。因此對小兒急性細菌腸炎患兒給予有效的治療干預,對于患兒病情早期發展與預后生存均具有重要意義。頭孢克洛是第二代頭孢霉素類藥物,具有較廣的抗菌譜、較強的組織滲透性。頭孢克洛的分子式為C15H14CIN3O4S,是由對硝基芐-7-氨基-3-氯-3-頭孢-4-羧酸酯與臭氧、二氯亞砜、2-氨基苯乙酸反應所制得,pH在3.0~4.5之間,經相關臨床結果提示[3],應用頭孢克洛治療易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例如過敏、胃部不適、軟便、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結腸炎、中樞神經系統性癥狀等。頭孢克洛是急性細菌性腸炎患兒臨床治療的常用藥物,但經過長期臨床應用發現,隨著抗生素在臨床治療中的廣泛應用,導致頭孢克洛的治療效果逐漸降低,無法達到治療效果[4]。頭孢克肟是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適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膽道、泌尿等部位感染的治療,相比頭孢克洛,頭孢克肟所具有的抗菌譜更廣,對于革蘭氏陰性菌類的抗菌特異性與敏感性均較強[5~6],同時對于β-內酰胺酶的穩定性極高,對細菌細胞壁合成具有阻抗作用,并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兩組患兒的血清TNF-α、PCT、IL-8水平均有所降低,而觀察組患兒的3項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經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頭孢克肟所具有的抗菌效果更佳,可使急性細菌性腸炎患兒的治療效果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相比于頭孢克洛而言,應用頭孢克肟治療急性細菌性腸炎患兒,療效顯著,可有效控制患兒的血清炎性指標,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促進預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范莉姣 單位: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