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中醫對養生抗衰起到的作用
時間:2022-11-15 05:22:00
導語:簡談中醫對養生抗衰起到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生在世,誰也避免不了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古往今來,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希望自己青春永駐、壽同天地,并為此而孜孜探索、苦苦尋覓。
雖然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誰也難以擺脫,但對于如何提高生命質量、如何防病抗衰、如何延年益壽,我們的先祖在不斷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極為系統的、操作性很強的途徑和方法。這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醫、武各個方面都有較多的體現,尤為系統和完善的養生體系主要集中在道家與醫家文化中。道家與醫家自古不分家,有“醫道通仙道”之說,也有“十道九醫”(即十個道士中有九個精通醫道)之言。
中醫學關于養生之道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其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與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巍然聳立于世界東方之林,放射出燦爛耀人的智慧光芒。
一、保養精氣
中醫學認為,精氣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的基本物質,它來源于先天,稟受于父母,為“男女媾精”所成,所以又稱先天精氣。人的生長、發育、壯盛和衰老都與此精氣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精能化氣,人出生后此精藏于腎內,須賴后天水谷精氣的滋養補充,故《黃帝內經》又稱此精氣為腎氣。如《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謂:“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始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由此可見精氣(腎氣)在人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何等巨大。所以,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精氣,使精不妄耗、保持充滿,這樣便可增強人體機能,使精、氣、神飽滿,從而達到祛病強身、抗衰延年的目的。此即《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又謂:“積精全神,益其壽命。”《延年卻病箋》謂:“圣人愛精重施,則髓滿骨堅。”又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歸心寂靜,可以長生。”《千金要方》謂:“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
保養精氣,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使七情六欲盡量保持平和外,最重要的就是節制情欲、避免房勞。中醫養生學說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之三寶,精能化氣,氣能生神,精滿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體健,體健則無病。道家全真教也以“全精、全氣、全神”的“全其本真”之意來為教派命名,皆在保全人身三寶和煉養人身三寶,從而達到“我命在我不在天,煉成金丹億萬年”的終極理想主義追求目的。這三寶之中,精是基礎和根本,無精則氣、神無從談起,精虧則疾病叢生,甚而短壽夭亡。如《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八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延年卻病箋》謂:“故養生之方,首先節欲。”《陰符經》謂:“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攝生三要》謂“元精在體,如木之有脂。神依之如魚得水,氣依之如霧覆淵。不知持滿,不能保嗇,所生有限,所損無窮,未至中年,五衰盡見,百脈俱枯矣。是以養生者,務實其精。”
保養精氣、節制情欲,并不是讓人們離開生活、絕對禁欲,而是以“適度”、“中和”為要。天地之間,萬物皆有陰陽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既對立又統一,缺一不可,人類亦然。藥王孫真人有日:“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延年卻病箋》有云:“人年六十,當閉精勿泄。若氣力尚壯,不可強忍,久而不泄,致成癰疾。”葛洪《抱樸子·極言卷》亦謂:“不欲甚勞甚逸,適度為貴,能中和者必久壽。”所以說,保精養氣貴在“適度”、貴在“中和”、貴在“陰陽平衡”、貴在“無過不及”。此理亦通他理,如吃飯、休息、工作等等,皆要適可而止,不可過度,過度則背離“中和”之道,從而百害生矣。
二、調節飲食
圣人有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人之在世,飲食、男女之事不可或缺。男女之事,已在“保養精氣”一節中做了簡單論述,此節專談飲食。
俗云:“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人體氣血津液生化的源泉。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其精氣稟受于父母,稱為先天精氣:脾為后天之本,其精氣主要來源于飲食,稱為后天精氣。而從飲食中所得的五谷精微之氣(后天精氣)又反過來充實和促進先天精氣(腎氣)的生化機能。如果飲食不當,則勢必影響到先天腎氣的正常活動而使人體出現各種疾病。因而古代醫家非常重視對飲食五味的調節,認為這是養生延年的主要方法之一。《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成,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可見,飲食五味對人體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若能節制飲食,調和五味,則身康體健,得享天年。如果飲食無節,五味過偏,寒溫失調,則五臟俱損,百骸皆病,過早衰亡。是故《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味歸形”、“味傷形”之說。清代醫家汪昂在《勿藥元詮》中亦云:“成味能瀉腎水,損真陰:辛辣大熱之味,皆損元氣,不可多食。”
《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日:“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對飲食五味應盡可能地調和得當,不可偏食或久嗜“五味”中之數味,以免生疾患。同時,還要根據五臟的生理、病理等具體情況注意五臟對五味的各種宜忌。正如《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謂:“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成: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內經·靈樞·五味篇》謂:“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又謂:“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成,大豆、豕肉、栗、藿皆成。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切勿恣食肥甘厚味與辛辣炙烤之品。肥性滯,甘性緩,多食易助濕生痰,膩滯生痰,痰濁阻滯脈道、蒙蔽清竅,易患中風、偏枯或消渴之癥。如《內經·素問·奇病論篇》論消渴癥(即今之糖尿病)謂:“此五氣之溢也,名日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此即“膏梁之變,足生大疔:膏梁之疾,消痹痿厥”之謂也。此外,亦不可嗜酒、嗜肉太過。所謂“酒能亂性,肉可昏神”,此言不虛也。對于唁灑的具體害處,汪昂在《勿藥元詮》中有詳論日:“飲酒過度,則臟腑受傷,肺因之而痰嗽,脾因之而倦怠,胃因之而嘔吐,心因之而昏狂,肝因之而善怒,膽因之而恐懼,腎因之而爍精,膀胱因之而溺赤,二腸因之而泄瀉,甚則勞嗽、失血、消渴、黃疸、痔漏、癰疽,為害無窮。”
另外,飲食要有節制,不可暴飲暴食,亦不可過饑、過熱或過冷。過飽會增加腸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久之可導致胃腸疾病。過饑則攝食不足,營養缺乏,五臟失養,氣化無源。貪食辛辣燥熱之物,可使腸胃積熱而致大便干燥或成痔漏下血等癥。過食生冷,則易損傷脾陽,寒凝氣血,引起寒濕內生的腹痛泄瀉及脅下痞塊諸癥。此即前賢“飽食太甚,筋脈橫解,腸洱為痔:飲食失節,損傷腸胃,始病熱中,末傳寒中”之謂也。
總之,在飲食上要進食規律、饑飽有度、五味調和、清淡適中,并要注意每餐的進食量,牢記“腮邊常帶三分餓”的古訓。今人將飲食注意事項簡略歸納為“少煙多茶,少酒多水,少糖多果,少鹽多醋,少肉多萊,少食多嚼”,可供日常生活之參考。
三、調攝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樂觀的情緒和豁達開朗的精神狀態,對減少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中醫學認為,七情過激、情志失調是導致各種內傷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并認為“百病生于一氣”。如《內經》有云:“余知百病生一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生乃不固。”所以,中醫養生學特別強調涵養精神、調攝性情,從而使人體陽氣平和、陰平陽秘,起到保養精氣、增強氣化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防老抗衰的目的,主張在精神上要盡量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擾,不要妄動七情,要少生私欲雜念。如《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謂:“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中,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因而,在生活中要清心寡欲、了無掛礙、無爭無貪、聽憑自然,這樣便可使人體真氣充沛、陰平陽秘而諸疾不侵,正如《內經》所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自《黃帝內經》之后,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對“調攝精神,修養心性”這一獨具特色的傳統養生之道發表過不少精辟的論述。如張景岳對《內經》中“圣人為無為之事”的精彩解釋:“但能于動中藏靜,忙里偷閑,致遠鉤深,庶乎近矣。”又云:“鏡以察物,物去而鏡自鏡,心以應事,事去而心自心,此養生之道也。”《孫真人衛生歌》亦云:“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正意誠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
調攝精神,還要抑欲制念,攝服心性,鎖住心猿,拴住意馬,培養光風霽月般的高尚情操與完美人格。《七部要語》謂:“人之稟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感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違性,欲出于精,而欲害精。”《洗心說》謂:“患生于多欲,禍生于多食,過生于輕慢,罪生于不仁。”《真觀論》謂:“人居塵世,難免營求,雖有營求之事,而無得失之心,即有得無得,心常安泰。”《清修妙論箋》又列舉百“病”以警人,列舉百“藥”以治“病”。“病”,亡義取利是一病,好色壞德是一病,毀人自譽是一病,乘杈縱橫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輕慢老少是一病,兩舌無信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等。其“藥”,動靜有禮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心無妒嫉是一藥,扶持老幼是一藥,憐孤恤寡是一藥,語言謙虛是一藥,不好陰謀是一藥,舍藥救疾是一藥,隨事不慢是一藥等。總之,心性高雅、減少貪欲,乃是祛病強身、防老抗衰、延年益壽的不二法門。
四、生活規律
在古代,人們都順隨自然之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生活著。而身處現達社會的人們,卻因各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而毫無規律、起居無常地生活著,因而各種奇病、怪病便接連不斷地向現代人襲來。
其實,我們智慧的先祖在兩干多年前就早已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入木三分、生動傳神的精辟論述,《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黃帝問岐伯日:“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可見,“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規律生活對人的身體健康、壽命延長是何等的重要。《壽世保元·延年良箴》亦謂:“坐臥有時,勿令身怠,可以延年。動止有常,言談有節,可以延年。”
五、適度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加快新陳代謝,從而起到強身健體、延年抗衰的目的。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烏伸,為壽而已矣。”東漢著名醫學家華佗以“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運動觀為理論基礎,模仿虎、鹿、熊、猿、烏五種動物的運動特性創編了名垂千古、澤被后世的“五禽戲”,之后祛病強身的導引、吐納、按蹺之術逐漸增多,也逐漸在社會上盛行起來。當然,令世界矚目的我國民族瑰寶——武術,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系統、完善,成為我國特有的、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如今,我國已有自成體系的130多個拳種門派,可謂異彩紛呈、百花爭艷。從練習角度來看,體質強壯的健康中青年人多練習以舒展大方、剛勁敏捷的力量型拳種為主,如少林、燕青、八極、劈掛等;體質虛弱、健康欠佳的中老年人多以練習輕松柔綿、動作緩慢的內練型拳種為主,如武當、太極、八卦等。不過,在具體練習上一定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靈活安排運動量,千萬不可蠻練、瞎練。比如年輕體健、要求練出真功夫者可適當加大運動量進行苦練,但年高體弱、有病在身而只求健身養生者,萬萬不可“苦練”,一定要適可而止,留有余地,否則無益而有損。當然,練習武術不能只練動功,也要動靜結合,配合一些靜功(如樁功、坐功、臥功等)進行練習。這樣動靜相兼、內外結合地進行練功,才符合陰陽平衡的天地之道,才能使求功夫者練出過人的真功夫,求健康者練出強壯的身體。總之,練功要根據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狀況把握一個恰到好處的度,正如華佗醫祖所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我國傳統中醫學關于攝生防病、益壽抗衰的養生文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切實可行的寶貴經驗,因而有人稱中醫學為“養生醫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 上一篇:數學教育探索生活中數學
- 下一篇:中醫學的幾大優勢剖析中醫科研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