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慢病患者藥學服務調查研究
時間:2022-04-30 04:33:42
導語:疫情期間慢病患者藥學服務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調查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慢病患者門診藥學服務需求,改進疫情期間藥學服務工作。方法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選取2020年2月24日至3月2日來醫院門診就診的慢病患者,使用問卷星形式開展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需求及建議的調查。結果共發放網絡問卷371份,回收371份,問卷有效率為100%。調查結果顯示,慢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希望獲得足不出戶的藥學服務。依據目前國家出臺的疫情防控方案,醫院建立了無接觸智慧網絡門診藥學服務模式,對慢病患者實行長期處方管理,提供線上藥學科普、用藥指導及用藥咨詢等藥學服務。結論通過對慢病患者開展疫情期間門診藥學服務需求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開展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可降低潛在感染風險,保障用藥連續性及安全合理性。
關鍵詞:病毒肺炎;慢病患者;醫院門診;藥學服務;長期處方
2019年12月暴發的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1]。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簡稱慢病患者)由于自身機體免疫功能減退,感染后病情更嚴重,目前已公布的疫情期間慢病患者危、重癥率及死亡率均較普通感染患者更高。慢病患者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易感人群,安全、合理用藥是首要任務。為盡可能減少慢病患者來院途中及來院后的潛在感染風險,結合我院門診藥房的實踐經驗,依據國家出臺的防治方案和應急對策,通過對慢病患者開展疫情期間門診藥學服務需求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開展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旨在對COVID-19疫情期間慢病患者門診藥學服務模式進行探索。
1調查背景
慢性疾病是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2]。世界衛生組織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定義[3]是:病情持續時間長、發展緩慢的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哮喘)及糖尿病。慢病已日益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TheLancet雜志2020年1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回顧性分析了武漢金銀潭醫院第一批收治的99例COVID-19患者的數據,發現其中有半數病例患有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4]。JAMA雜志2020年2月7日報道的138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學數據證實了此項結果[5]。對于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患者,更易受到病毒的感染。因此,慢病患者不僅要做好自我防護,也應保證用藥安全合理性、連續性等。基于以上現狀及互聯網+藥學服務的發展,我院門診藥房在COVID-19疫情期間運用智慧藥學的思維,構建方便慢病及廣大患者的新型藥學服務模式,避免來院發生感染COVID-19的潛在風險,不僅助力了疫情的控制,還促進了門診藥學服務由傳統人工窗口服務向互聯網+智慧服務轉變。
2調查方法與結果
2.1方法。問卷設計:通過檢索有關文獻,結合現有相關文件政策法規及實際情況設計《慢病患者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需求與建議調查問卷》。問卷共設計16個問題,題型包括單選、多選及填空,均為客觀題;內容包括基本的人口統計學資料、既往就診模式及對門診藥學服務的需求等。調查對象:對2020年2月24日至3月2日我院門診就診的患者,采取分層抽樣方法選取不同年齡段及病種的慢病患者,使用問卷星的形式針對慢病患者進行開展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需求及建議的調查,共計回收371份有效問卷。數據處理:采取MicrosoftExcel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統計與分析。2.2結果。本次調查共發放網絡問卷371份,回收371份,問卷有效率為100%。結果見表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男178例(47.98%),女193例(52.02%);年齡21~40歲最多(176例),占47.44%;學歷為大學專科及以上的225例,占60.64%。患者對慢病的認知:患者普遍認可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風濕免疫類疾病、內分泌疾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與器官移植屬于慢病。參與調查的患者中,本人患有慢病的242例(65.23%),直系親屬患有慢病的268例(72.24%);疾病排名前三的是高血壓(43.94%)、糖尿病(32.61%)、高脂血癥(21.02%)。患者購藥與用藥依從性情況:最常用的購藥渠道選項中,87.06%選擇醫院就診后由醫師開具處方取藥,僅9.16%根據個人經驗到社會藥房購藥。取藥周期選項中,42.75%希望一次性可購買12周的藥品,30.43%希望一次性可以購買4周的藥品。購藥品種選項中,購藥5~8種的最多(43.94%)。用藥依從性選項中,52.83%偶爾發生漏服或不遵醫囑用藥,25.61%則經常漏服或不遵醫囑用藥。患者對互聯網藥學服務的需求:若開通網絡問診續方開藥后,81.94%非常愿意享受藥品直達配送到家服務,52.29%非常希望得到相關用藥軟件的用藥提醒。希望藥師提供的藥學服務方式中,以互聯網在線咨詢(53.37%)、取藥時窗口藥師提供(25.88%)、藥物咨詢窗口/門診(20.22%)和電話咨詢(24.80%)為主。希望獲得的藥學服務內容,最希望得到用藥交代與指導服務(58.49%),其次為合理用藥科普宣傳(31.54%)、藥物不良反應監測(21.83%)和藥物治療管理(24.80%)。2.3工作改進。2020年1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通知,醫療機構可提供線上或電話問診咨詢服務,減少患者來院就診次數[6]。為落實COVID-19疫情期間的防控工作,盡量滿足慢病患者疫情期間的用藥需求,我院已率先實行“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續方開藥配送到家”的創新舉措。對于符合條件的慢病患者,患者通過我院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后,醫師在線開具電子處方,藥師在線進行處方審核,處方審核通過后患者支付費用,藥師調配和發藥,同步打印用藥交代與指導單,再交物流公司配送,患者憑取件碼和身份證件收取藥品,如有用藥相關問題,可致電或在線咨詢藥師,做到了規范化、標準化的全流程無接觸智慧門診調劑藥學服務,實現了患者足不出戶即可獲取續方藥品。互聯網醫院網絡配送藥品流程見圖1。
3討論
3.1建立無接觸式智慧門診調劑藥學服務模式。我院運用智慧藥學的思維,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系統建設,將傳統的線下人工窗口式服務轉變為信息化的在線智慧藥學服務,做到了無接觸智能化服務,既改善了患者就醫體驗和門診藥學服務質量,也降低了疫情期間患者反復到院發生交叉感染的概率。3.2實行慢病患者長期處方管理。疫情期間,慢病患者應減少外出,以阻斷傳播途徑。針對病情較穩定、需長期用藥的慢病患者,國家鼓勵各級部門制訂慢病長期處方管理方案,評估后符合要求的慢病患者,可適當延長處方用量到12周以內,減少配藥次數,保證慢病患者長期用藥需求[6-8]。我院于2020年1月28日開始實行病情穩定的慢病患者長期處方管理,一次就診可開具治療性藥物3個月用量的處方,既減少了患者到院復診、取藥等環節的次數,降低來院交叉感染的風險,又保證了慢病患者續方用藥的連續性,廣受好評。3.3開展在線專業藥學科普。自疫情爆暴發以來,各種網站、平臺及App關于COVID-19各種各樣的藥物相關信息涌出,患者及公眾極易受到不實言論影響而產生恐慌心理或大量購入某些藥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希望在線獲得藥學科普,可通過互聯網平臺、App開展在線專業藥學科普,為公眾提供形式多樣的專業藥學服務,避免患者被不實信息誤導。3.4提供線上患者用藥教育及合理用藥咨詢服務。為患者提供在線用藥教育,指導患者正確的服藥方法、服藥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監測或注意事項等,對其進行藥學監護,讓患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專業的藥學服務,從而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作者:王世燕 胡晨吉 金朝輝 王茂 何璐璐 高洋洋 楊梅梅 樊萍 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藥學部
- 上一篇:期間藥劑科應對策略探討
- 下一篇:門診西藥房績效考核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