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藥學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02 11:43:54
導語:高等藥學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責任感與奉獻精神
俗話說“藥皆有三分毒”,治病的藥品和致命的差異只在毫厘之間,作為治療疾病、維護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藥品在研制與開發、生產與銷售、使用與管理的過程中能否保證科學、安全、合理、經濟、高效,與藥學從業者是否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密切相關。近年來發生的多起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均與藥品生產企業和藥學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淡漠有關。如2006年的“齊二藥”事件,起因就是藥廠采購員購入假冒的“丙二醇”(實為甘二醇)充當藥用輔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產。而同年發生的“欣弗”事件,則是藥品生產中未按批準的工藝參數滅菌,影響了滅菌效果所致。又如“華聯甲氨蝶呤”事件中,由于生產人員將硫酸長春新堿尾液混于注射用甲氨蝶呤及鹽酸阿糖胞苷等批號藥品中,導致多個批次藥品污染。要避免此類藥品安全事故再次發生,保證藥品質量合格、療效安全,對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負責,就要對研制、開發、生產和經營使用藥品的從業人員實行道德約束,通過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藥品安全落到實處。而藥學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陶冶過程,因此從藥學生踏入專業大門的一刻起,就需要將責任觀念和奉獻精神納入教育目標。比如在藥物化學、藥物制劑等課程中,有意識地穿插古今醫藥學家的求知典故,從神農嘗百草、辨藥性,李時珍采訪四方、考證本草到彭司勛、安靜嫻等藥學泰斗心無旁騖、研創新藥,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情感,也可激發學生的奉獻熱情和學習動力。藥品是特殊的商品,即使0.1%的“不合格率”也可能付出難以挽回的生命代價,藥學生對藥品的認識,不僅包含知識技術層面,還應向社會責任意識層面深化,因此,嚴謹求實的態度、敬業奉獻的精神,應是藥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2創造性和仁愛精神
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完整的人,而所謂“完整”,則不僅要培養出術業專攻的技藝之才,還要激勵出勤學善思的進取之心,訓誡出“仁、義、理、信”的精神信條。具體到高等藥學教育領域,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調整課程設置,以開闊藥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藥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倡導藥學生樹立“藥者仁心”的職業觀。目前,技術創新能力普遍薄弱是我國制藥工業的最大缺陷,也是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主要根源,醫藥工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創新型藥學復合人才。而豐富的知識結構是藥學生創新能力誕生的土壤,博大的仁愛精神是滋養藥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若一心只讀專業書而缺乏對文學、歷史、經濟等人文社會學科的了解和掌握,只追求技能技藝進步而缺乏“嘗百草、濟蒼生”的悲憫情懷,則難以實現多學科知識對接,建構起自己的專業知識網絡,也無從提升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等綜合素質,更談不上活躍和拓展思維空間了。試想,若只從實驗室科研層面探討藥物對疾病的治療作用,不考慮藥物的規模化投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患者服用的依從性等社會、環境因素,這樣的藥物,又如何能真正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呢?藥學學科的發展本身就是一部為拯救生命而不斷創新的歷史,古今中外的藥學研究者們,無一不是心懷仁愛,為發現、發明克制疾病的藥物而奮斗。在藥學專業教學中,可通過引述實例說明藥學創新的巨大能量:如對比青霉素發現前人類面對細菌感染的束手無策和抗生素家族誕生后對生命的挽救;又如2003年春季非典爆發之時,大批藥學人員以極大的熱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繼日研發非典疫苗,為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人類健康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3決斷力與協作精神
“獨生子女”一代是我國計劃生育國策下的特有現象,有研究者認為:與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之前的一代相比,獨生子女們的競爭力與信任感均顯不足,他們存在較明顯的消極處事傾向,責任意識相對淡薄,并且更加謹小慎微,交流與協商能力較差。基于此種現狀,如何引導藥學生擺脫對父母、師長的依賴心理,培養獨立思考、勇于決斷、分工協作、相信團隊的能力,是專業教學尤其是實驗實踐教學應當注意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分小組進行藥理學動物實驗時,可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要求,結合自身情況,先進行小組實驗分工:讓眼手協調能力較好的同學主刀手術,讓細心謹慎的同學負責器械準備、消毒,讓觀察能力較強的同學記錄實驗現象,等等。將實驗課作為一次團隊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優勢互補、集思廣益在解決復雜問題時的重要性。當學生在實驗中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時,教師可根據情況給予建議,鼓勵學生自己做出判斷、進行處理,比如大鼠手術尚未完成而出現蘇醒跡象時,請學生在“補充注射戊巴比妥鈉”和“補充吸入乙醚”的操作中做出選擇,并在實驗結束后,請做出不同選擇的學生陳述理由,并引導學生們展開討論,結合教師的對比講解,使學生逐漸養成積極思考、廣納良方、運用所學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4逆商教育與探索精神
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托茨于1997年在其著作《逆商:變挫折為機會》中提出了“逆境商數(AdversityQuotient)”這一概念,近年來,AQ與IQ、EQ合稱3Q,被看做影響一個人成功的決定性因素。AQ的可培養性決定了它的教育價值和意義,研究表明,通過逆商的培養,可以明顯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況,提高核心競爭力。我國藥學事業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前輩們兢兢業業、點滴積累的成果,藥學研究并非易事,在新藥開發的漫漫長路上,遭遇失敗、陷入逆境是常有之事,專業教學中可穿插講述中外藥學研究者的故事,如獲得拉斯克獎的女藥學家屠呦呦,從1969年接受中草藥抗瘧疾研究的重任后,與科研團隊的同事們夜以繼日地埋頭試驗,在歷經190次失敗之后,終于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最后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一成果是人類抗瘧之路上一個新的里程碑,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得到了世衛組織和世界醫藥界的肯定和高度贊賞。通過這樣的“故事”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掌握青蒿素的藥理藥效學知識,還引入了逆商教育的人文內涵,有意識地培養藥學生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和堅韌不拔的探索精神。
5結語
藥學科學是一門融科學性與實踐性為一體的高、精、尖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其特殊性體現在既具有自然科學的學科屬性,又表現出社會科學的學科特征。藥學和醫學一樣,是充滿人道的科學實踐,其研究成果將直接使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受益,藥學從業者面對著鮮活的生命,因此藥學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保證專業技能上的精益求精,還必須樹立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仁愛精神和創新能力。高等藥學院校的教學活動應充分挖掘專業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價值,通過教師的潛移默化,真正使人文精神起到為專業素養“畫龍點睛”的作用,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藥學復合人才。
作者:陳珺單位:廣東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
- 上一篇:高職高專藥學教育論文
- 下一篇:基于學術道德培養的藥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