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繞頸分娩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8 04:11:00
導語:臍帶繞頸分娩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足月妊娠臍帶繞頸在產程中導致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選擇合適的分娩分式。方法住院分娩400例臍帶繞頸孕婦為觀察組,同期抽取住院分娩的無臍帶繞頸的孕婦500例為對照組,分析比較兩組孕婦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臍帶繞頸周數與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以及孕婦的分娩方式。結果觀察組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臍帶繞頸1周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剖宮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臍帶繞頸2~3周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其剖宮產率明顯升高(P<0.05)。結論臍帶繞頸1周者,可鼓勵孕婦自然分娩,必要時行剖宮產。臍帶繞頸2~3周者,建議孕婦剖宮產分娩。
臍帶纏繞90%為臍帶繞頸,以繞頸1周居多,占分娩總數20%左右[1]。臍帶繞頸是引起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死亡、腦癱和智力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臍帶繞頸在產程中如何處理及選擇何種分娩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適當的分娩方式將有助于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及傷殘率。回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院分娩的臍帶繞頸的孕婦400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住院分娩的臍帶繞頸孕婦400例為觀察組,同期抽取住院分娩的無臍帶繞頸孕婦500例為對照組,兩組病例孕周均為37~42周,年齡20~34歲,平均27歲,除觀察組臍帶繞頸外,均無其它妊娠高危因素,400例中臍帶繞頸1周者294例,臍帶繞頸2~3周者106例。
1.2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病例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進行對比;臍帶繞頸周數與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進行對比;孕婦的分娩方式進行對比。
1.3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分析。
2結果
2.1兩組孕婦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在產程中對照組胎兒窘迫發生為36例(7.20%),新生兒窒息發生為11例(2.20%)。觀察組胎兒窘迫發生為106例(26.50%),新生兒窒息發生為46例(11.50%)。以上結果表明,觀察組胎兒窘迫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臍帶繞頸周數與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對照組無臍帶繞頸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分別為36例(7.20%)、11例(2.20%)。觀察組294例臍帶繞頸1周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例數(%)分別為35例(11.90%)、15例(5.10%);106例臍帶繞頸2~3周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分別為71例(66.98%)、31例(29.25%)。觀察組臍帶繞頸1周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臍帶繞頸2~3周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臍帶繞頸2~3周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與臍繞頸1周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孕婦分娩方式對照組無臍帶繞頸者陰道分娩、剖宮產、產鉗助產分別為363例(72.60%)、135例(27.00%)、2例(0.40%)。觀察組臍繞頸1周者陰道分娩、剖宮產、產鉗助產分別為203例(69.05%)、90例(30.61%)、1例(0.34%);臍帶繞頸2~3周者陰道分娩、剖宮產、產鉗助產分別為33例(31.13%)、72例(67.92%)、1例(0.94%)。以上結果表明,觀察組臍帶繞頸1周陰道分娩率、剖宮產率、產鉗助產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臍帶繞頸2~3周者陰道分娩率、剖宮產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鉗助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臍帶異常是新生兒窒息的首位原因,據報道約22%新生兒窒息,25%重度新生兒窒息,20%新生兒死亡是由臍帶因素引起,臍帶因素中最常見的是臍帶繞頸,約占97.28%[2],另有報道,胎兒窘迫羊水糞染者中伴有妊娠高危因素占60.8%,其中以臍帶原因最常見,占28.29%[3]。本組資料顯示,臍帶繞頸胎兒窘迫發生率為26.50%,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11.50%。而臍帶繞頸2~3周者胎兒窘迫發生率和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明顯高于無臍帶繞頸者。因為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可致臍帶相對性過短,阻礙胎兒下降,引起滯產,臍帶被牽拉過緊,使胎兒血循環受阻而出現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
臍帶繞頸是產科常見并發癥,發病率為20%~25%[4],所以,臍帶繞頸在產程中如何處理及選擇何種分娩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產程中的正確處理及恰當的分娩方式有助于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及傷殘率。
對B超檢查出臍帶繞頸的孕婦要高度重視,在妊娠期要定期做產前檢查,向孕婦及家屬講明臍帶繞頸的危險性,指導孕婦自測胎動,一旦胎動異常應及時就診。對于臍帶繞頸2~3周的孕婦:孕周≥37周后,可住院觀察,依照B超檢查胎盤成熟度、胎兒大小、羊水情況,每天行胎心監護了解胎兒宮內情況,根據孕婦情況適時結束分娩;左側臥位,減輕子宮對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及臍帶壓迫;吸氧,通過提高母體的血氧含量改善胎兒的血氧供應;藥物:靜脈滴注維生素C可以改善缺氧,使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提高應激能力。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臍帶繞頸1周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剖宮產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臍帶繞頸2~3周者在產程中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剖宮產率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
臍帶繞頸分娩方式的選擇:對于臍帶繞頸1周無其他妊娠高危因素者,鼓勵孕婦陰道分娩,因臍帶繞頸1周大多可經陰道順利分娩,但產程中一定要嚴密觀察胎心情況、先露下降情況,不強行助產,適時剖宮產。同時告知孕婦及家屬在分娩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如胎兒窘迫、胎先露下降受阻等,做好隨時可能手術的思想準備,一旦有異常情況可及時進行手術分娩。對于臍帶繞頸2~3周者,由于陰道分娩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較高,胎兒高度危險,建議剖宮產結束分娩。據有關文獻報道,2000年起,臍帶繞頸已出現在剖宮產指征中[5]。本組臍帶繞頸2~3周者,剖宮產率為67.92%。對于臍帶繞頸在產程過程中出現胎兒窘迫或先露下降受阻,助產士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準確把握助產時機,助產不僅不能改善病情,反而對胎兒傷害更大。作者認為,如出現胎兒窘迫較早(未臨產或第一產程),經治療效果不佳,短時不能經陰道分娩者,不宜盲目觀察等待,因為隨著產程進展,先露下降,臍帶拉緊程度增加,臍血流受阻,胎兒頸部被拉緊均可造成胎兒窘迫進一步加重,應及時剖宮產結束分娩。對于第二產程出現的胎兒窘迫,是否助產,要全面分析孕婦情如,如S≤+2(即胎頭顱骨最低點小于或等于坐骨棘平面下2cm)時應避免陰道助產,因為臍帶繞頸引起胎兒窘迫,先露下降受阻其病情具有特殊性,如反復加腹壓及產鉗助產是在外力作用下迫使胎頭下降,臍帶拉緊程度超過了自然宮縮時的強度,臍血流受阻更嚴重,且胎頭在外力作用下嵌入骨盆深部,宮縮間歇期難以回升,臍帶拉緊胎兒缺氧進一步加重,更易導致新生兒窒息,處理應從陰道上推胎頭,緩解臍帶拉緊程度,暫時改善胎兒缺氧情況,盡快行剖宮產結束分娩。如S≥+3(即胎頭顱骨最低點大于或等于坐骨棘平面下3cm)時,估計助產能很快分娩者,做好新生兒搶救準備,可行側切產鉗助產,在胎頭娩出后剪斷臍帶,再娩出胎肩和軀體。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4.
[2]孫社敏,董謙,李艷麗.臍帶繞頸546例分析.山東醫藥,2002,42(34):29.
[3]余加林.羊水胎糞污染與胎糞吸入綜合征.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6):330.
[4]李潔,王志群.臍血流測定對臍帶繞頸的產時監護.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1):33.
- 上一篇:獨家原創;稅務局科學發展觀演講稿
- 下一篇:競聘編輯部副主任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