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腸桿菌感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8 05:48:00

導語:陰溝腸桿菌感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陰溝腸桿菌感染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陰溝桿菌;耐藥性;藥敏;骨傷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骨傷病人中感染陰溝腸桿菌的狀況及耐藥性,為臨床提供抗感染依據。方法:對2006年1~12月分離出的陰溝腸桿菌采用回顧性的方法,分析其感染率及耐藥狀況。結果:共分離出陰溝腸桿菌135株,占分離總數的8.9%。藥敏結果顯示,陰溝腸桿菌對B-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磺胺類抗菌藥物有較高的耐藥性,而對特殊B一內酰胺類(泰能等)和含酶抑制劑復合藥耐藥率較低,最低者是頭孢哌酮,舒巴坦(10.4%),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59%)。結論:陰溝腸桿菌已經成為骨傷病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且有17.6%的菌株產超廣譜B-內酰胺酶(ESBLs),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較高,且有多重耐藥性,臨床應加強對陰溝腸桿菌的監控并防治耐藥菌株的傳播流行。

陰溝腸桿菌是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條件致病菌。由于各種外傷、器械性、侵入性治療手段的使用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目前該菌已經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革蘭陰性菌之一。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不合理的使用,使該菌產生了一定量的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臨床治療越來越困難。為了了解該菌的感染狀況,加強對該菌的耐藥性監控,給臨床提供抗感染依據,對我院2006年1~12月分離出的陰溝腸桿菌的感染率及耐藥現狀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

135株陰溝腸桿菌均分離自我院2006年1~12月門診及住院病人,標本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接種和培養。

1.2檢測方法

細菌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推薦的Kirby-Bauer法。鑒定細菌用生化反應管、M-H瓊脂及藥敏試驗中使用的藥敏紙片,ESBLS菌株確正試劑均為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廠產品。

2.結果

2.1陰溝腸桿菌分離率

2006年1-12月共收到標本2644份,陽性培養率是57.34%。居前6位的細菌依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227株、表皮葡萄球菌205株、銅綠假單胞菌154株、陰溝腸桿菌135株、大腸埃希氏菌129株和肺炎克雷伯菌97株。陰溝腸桿菌占陽性培養菌的8.9%。ESBLs(+)菌株占陰溝腸桿菌的17.6%。

2.2耐藥率

ESBLs(+)陰溝腸桿菌和ESBLs(一)陰溝腸桿菌對17種抗菌藥物耐藥。

3.討論

陰溝腸桿菌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種條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傷口感染Ⅲ。從資料中可以看出,陰溝腸桿菌已成為主要致病的革蘭陰性桿菌,這與張瑞霞報道的感染者常見病原菌種類中陰溝腸桿菌的位次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與下列情況有關:我院收治的病人有相當一部分是開放性骨折,其骨折時傷口已被污染,所處的環境又無法及時清創消毒:還有一部分病人在基層醫療單位治療效果不佳或感染后人住我院;抗生素廣泛不合理的使用造成陰溝腸桿菌多重耐藥株的出現。陰溝腸桿菌是衛生部確定的主要產ESBLs菌株之一,ESBLs是由質粒介導的、能賦于細菌對頭孢菌素類和單酰胺類以及青霉素抗生素耐藥的一類酶引。由于許多產ESBLs菌株在常規的體外藥敏試驗中對某些抗生素表現敏感,而在感染病人體內卻表達為臨床意義上的耐藥,由此常常造成治療的失敗。故加強ESBLs菌株的檢測并控制它的傳播非常重要。我們用表型確正試驗對陰溝腸桿菌中產ESBLs菌株進行檢測,發現ESBLs(+)菌株占陰溝腸桿菌的17.6%,說明我院陰溝腸桿菌產ESBLs菌株感染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從藥敏結果可以看出,在我們所選擇的抗生素中,酶抑制劑復合抗生素對細菌的耐藥性要小于不添加酶抑制的單一相對應的抗生素;ESBLs(+)菌株的耐藥性要大于ESBLs(-)菌株對同一種抗生素的耐藥性;陰溝腸桿菌的耐藥率<50%的抗生素有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米諾環素、氧氟沙星、環丙沙星、丁胺卡那和頭孢哌酮。由于存在ESBLs(+)菌株體外藥敏試驗和臨床不一致,故Es-BLs(+)菌株的藥敏結果要慎重對待。亞胺培南以前是抗ESBLs(+)菌株的首選藥物,現在也有36.36%的耐藥性。其他抗菌藥物敏感性較差。

綜上所述,陰溝腸桿菌已成我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有ESBLs(+)菌株和ESBLs(-)菌株之分,ESBLs(+)菌株有多重耐藥性,因此實驗室要加強陰溝腸桿菌ESBLs(+)菌株的檢測與報告。臨床要根據不同的菌株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減少ESBLs(-)菌株變為耐藥株,防止ESBLs(+)菌株在醫院的傳播與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