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預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8 06:12:00
導語:糖尿病預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常見的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和作用無效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可導致不同臟器的(長期)損傷、功能障礙和衰竭。糖尿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極廣,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逾1.3億,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第三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占免疫病的比率,在發達國家高達2-5%,中國糖尿病發病率約5%,居世界第二,并且每年還以1‰的速度增長。
DM是一種終生性疾病,其并發癥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控制不好會引發人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病變,引發高血壓、心臟病、腎病、腦中風、失明、雙足潰爛等并發癥。所以加強DM的預防和診斷具有非?,F實而重要的意義。
據中國醫學基金會糖尿病基金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朝陽糖尿病醫院院長王執禮教授介紹,英國要求45歲以上、不論任何職業人士,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糖尿病的專業檢查。這項措施對及早發現糖尿病和控制糖尿病并發癥起到了重要作用。針對我國糖尿病上升趨勢,王教授提醒1,肥胖;2,常喜歡空腹吃甜食;3,常出現多汗,尤其是面、頸、手、足等局部出汗多,常有饑餓、頭昏、心慌以及低血糖現象;4.無原因的全身皮膚瘙癢,有時表現為肩部,手足麻木,身體有灼熱感;5.皮膚易生癤(如何治療癤)、癰,傷口和皮膚感染愈合慢;6.無原因的視力減退,視覺模糊,或出現白內障、青光眼,且發展很快;7.常有排尿困難癥狀,除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引起以外,應警惕患糖尿病的可能;8.無原因的倦怠、乏力,即使處于休息狀態,身體也感到十分疲倦;9,血壓高和高血脂,及有巨大胎兒分娩史的婦女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具有兩條以上,即要注意排除隱性糖尿病的可能,應該及早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同時,對于那些缺少運動、工作壓力大、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人群,定期做專業的糖尿病體檢也是非常必要的。對普通人群,以往45歲開始體檢增加糖尿病檢測仍然有效,但對有糖尿病家族遺傳史、高血壓等“三高”病史、心血管近期異常的三類高危人群,易提早到30歲開始就要做檢測。這有利于及早發現糖尿病,采取早治療措施。
糖尿病血糖紊亂的病因主要是1型:胰島β細胞破壞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易酮酸中毒、可由自身免疫過程引起;2型:由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相對不足,主要由胰島素拮抗作用引起。此外妊娠糖尿病是特殊類型的糖尿病。
1.根據血糖監測時間的不同,可分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隨機血糖等,不同時間檢測到的血糖,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時以上,早餐前采血測定的血糖值。午餐前、晚餐前測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是指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測定的血糖值。餐后2小時血糖:是指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2小時測定的血糖值。隨機血糖是指一天中其他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值,如睡前血糖、午夜血糖等。以往對DM的診斷及治療效果主要通過對病人的空腹血糖(FBG)的監測來完成,特別是老年DM患者將血糖測定作為DM的唯一監控指標更為普遍。但由于Glu的波動性和瞬間性[1]的特點,易受飲食、藥物、情緒等諸多因素影響,不能確實反映DM的控制狀況,致使一些DM患者的病情不能有效地進行控制,而發展為嚴重的DM并發癥,直接威脅著DM患者的健康。在DM診斷方面,Glu是不可替代的絕對指標[2],但它只能提供在某個時間DM控制的一個特定點的情況,即只代表即時Glu水平,屬于短期Glu控制監測方法。
隨著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研究不斷深入,測定血液中不同糖化蛋白含量,是目前國內外學者較為公認的一種中長期監控糖尿病的“黃金指標”[3],是了解糖尿病近期治療結果好壞的一把“金鑰匙”。目前常用HbA1c、GSP來評價血糖控制情況。成人血紅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組成。
1.1糖化血紅蛋白包括HbA1和HbA0。而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約占80%,它是萄萄糖與HbA的β鏈纈氨酸殘基縮合而成,糖化血紅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濃度與紅細胞壽命(平均120d)和該時期內血糖平均濃度有關,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動的影響,也不受運動或食物的影響,可反映患者抽血前6周~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評估血糖控制效果。血漿葡萄糖轉變為糖化Hb與時間有關,血糖濃度急劇變化后,在起初兩個月HbA1c的變化速度很快,在3個月之后則進入一個動態的穩定狀態。1.2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與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末端發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而形成在血漿中占白蛋白的70%左右[4]。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衰期約為21d,所以GSP可反映患者過去2周~3周平均血糖水平,在反應血糖控制效果上比HbA1c敏感,但是測定GSP監測的是短期血糖的改變,因此兩者應結合應用而不是替代。兩者均不受當時血糖濃度的影響,可用來監測糖尿病患者過去一段時間內血糖控制情況,FBG主要反映測量時的血糖水平,受患者的用藥(降血糖類藥物)、情緒、飲食等因素影響。糖尿病并發癥往往發生是一個慢性過程,因此一次或幾次的FBG不能準確反映糖尿病病情,也不能反映并發癥情況。HbA1c及GSP可作為糖尿病患者發現并發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的指標,由于人體一天中的血糖含量變化很大,業已證明目前常規的血糖含量檢測結果,不有有效地監控和反映機體中長期血糖狀況。因此兩者結合考慮更有助于并發癥的發現。
2.檢測的意義
2.1DM的診斷GSP反映一段時間內機體Glu代謝情況,在體內有一定的穩定性。在應急情況時,機體正常調節機制引起神經、內分泌反應,導致Glu升高。即非DM個體,在此時可出現高Glu,難于與DM鑒別。結合GSP水平,判斷高Glu是暫時性或持續性,從而確定DM是否存在;
2.2DM的控制指標由于GSP測定與FBG測定呈明顯的正相關(P〈0.01〉)[5],GSP的半衰期較短(17-19d),其值能有效地反映患者過去2-3周內平均Glu控制水平,對臨床上治療方法的選擇及方案制定有重要意義;
2.3可防止DM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高滲綜合征的發生;
2.4可以作為DM普查及診斷的理想指標[1]。
2.5隨著指尖毛細血管GSP自我監測儀研究開發,將成為DM病員掌握自己病情的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GSP測定尚不能代替單糖的測定,只能作為DM的中短期監控指標。它的濃度與血糖水平成正相關,并相對保持穩定,日間變異小。它的測定不受進食、運動、機體狀況、即時血糖的影響。由于血漿蛋白的半衰期為17~20天,故GSP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檢測前1~3周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糖化血紅蛋白不能反映較短時期內血糖濃度變化的不足。GSP的測定快速而價廉(化學法),是鑒別應激性高血糖和評價糖尿病控制情況的一個良好指標。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陽性率可達80%~90%。與國內有關報道觀點相一致[6]。當蛋白濃度發生變化時,對腎病綜合征,肝硬化,異常蛋白血癥或急性時相反應之后患者,GSP結果會受影響[7]。標本溶血對GSP的測定結果有較大影響,血清中1g/L的血紅蛋白可導致GSP測定結果增高0.6mmol/L左右[4]。
3.糖化血紅蛋白(GHb)
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結合了的一部分血紅蛋白。GHb是經過緩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應而結合形成的產物。GHb和成人血紅蛋白的主要區別在于,HbA和B鏈N端與葡萄糖分子相連接。在外周血液中GHb以HbA1c為主要成分其生成多少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有直接關系,Glu濃度增高,GHb也隨之增多;Glu濃度下降,GHb亦隨之下降,所以GHb可以間接反映現Glu濃度的變化。所以GHb可以間接反映現有血糖濃度變化。而與抽血時間,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是判斷糖尿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國外已將糖化血紅蛋白監測作為糖尿病療效判定和調整治療方案的“金指標”。
GHb的特點
3.1能反映進去1-2個月間的平均Glu值。這是因為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d,平均60d,在紅細胞存活的過程中,血中葡萄糖濃度會有一定的波動,紅細胞越接近死亡,其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的接觸時間也就越長,則GHb含量就越高,在紅細胞平均壽命一半時段中所測得的平均Glu值與GHb最吻合;
3.2測定結果以百分率%表示。這指的是和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占全部血紅蛋白的比例。非DM患者的GHb的水平為4-6%。DM患者GHb的水平降低至8%以下,DM的并發癥將大大降低;若GHb>9%,說明患者持續性高Glu,會發生DM性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并有可能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當糖化血紅蛋白至少應控制在小于或等于7%時,才有利于防止慢性并發癥,如果大于8%(包括8%)則意味著需要加強血糖控制。
3.3易受年齡、異常Hb等因素的干擾;不能反映近期Glu的水平。4GHb檢測的意義
4.1作為DM的病情監測指標,亦是輕型、2型、“隱性”DM的早期診斷指標。但不是診斷DM的敏感指標;卻可以幫我們鑒別高血糖屬于一過性(應激性高血糖)還是長期的(糖尿病)人在應激狀態,如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或嚴重感染時,血糖會升高。這種高血糖不一定意味著患者有糖尿病,而是體內一些激素升高、能量應激動員的表現。
4.2作為監測指標來了解患者近階段的Glu情況,以及估價DM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情況;而與抽血時間,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是判定糖尿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
4.3對預防DM孕婦的巨大胎兒、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監督具有重要意義;
4.4對于GHb特別增高的DM患者,應警惕如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的發生。
4.5糖化血紅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過去2~3個月內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爾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證實,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發生死亡的幾率就會降低21%,發生心肌梗死的幾率就會下降14%,發生中風的幾率就會下降12%,發生微血管病變的幾率就會下降37%,需要做白內障摘除手術的幾率就會下降19%,因周圍血管疾病而導致截肢或死亡的幾率就會下降43%,發生心力衰竭的幾率就會下降16%。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功能減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的代謝障礙性疾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見病。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將血糖值控制在正?;蚪咏5乃健S捎谘?,糖化血清蛋白與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反映的血糖控制水平不同,再聯系3項檢測指標的特點,故通過檢測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紅蛋白相關性的研究,以“近期,縱向,全程”觀察的方法對糖尿病的診斷和預防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5.Glu、GSP與GHb聯合檢測
Glu的測定反映的是某一點(測定當時)的Glu水平,是DM微觀控制指標;而GSP的測定反映的是過去2-3周內Glu的平均水平,GHb的測定反映的是進去1-2個月中Glu的平均水平,是DM宏觀控制指標。3項指標均反映Glu控制水平,只是反映時間有所不同。根據它們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決定了它們不能互相取代,若聯合檢測可起互補作用,意義有以下幾點:
5.1GHb和GSP升高幅度相同時,提示1-2個月內Glu水平較高,與單獨測定GHb結果一致;
5.2GHb升高大于GSP升高幅度,說明近1-2月Glu控制不佳,但近半個月內Glu控制較好;
5.3GSP升高大于GHb升高幅度,說明2-3周Glu水平較高,與單獨測定GSP結果一致;
5.4GHb和GSP正常,但Glu明顯升高,多為機體應急狀態或人工輸注葡萄糖液的結果,以此可作為DM的鑒別依據;
5.5聯合檢測GHb和GSP,可減少測Glu的次數;
5.6貧血和低蛋白血癥者,GHb和GSP可降低,應結合Glu水平作以判斷。
總之,血糖的測定反映的是某一點(測定當時)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的微觀控制指標;而糖化血清蛋白的測定反映的是過去2周~3周內的血糖的平均水平;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反映的是過去2個月~3個月中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的宏觀指標。3項指標均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只是反映了3個不同時期的血糖水平。它們的聯合檢測為臨床提供了一個近期、縱向、全程的血糖水平信息,為指導臨床制定了更好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初開秋,周淑華.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檢測的臨床意義.陜西醫學雜志,2005,(34):955.
【2】池蓮祥,黃綿清.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血糖監測中的價值.臨床醫學,2002,3(22):56.
【3】瞿良,王惠萱綜述,府偉靈審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循證檢驗醫學觀點.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10(26):718.
【4】李遠眺.聯合測定血糖下糖化血清蛋白的臨床意義.右江民話醫學院學報,2005,1:57.
【5】張孝豐,吳巧萍.糖化血紅蛋白在DM控制中的價值.檢驗醫學教育,2002,9(4):45
【6】侯振江,張宗英.糖尿病實驗室檢查及臨床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3,14(5):292-293.
【7】王玉軍,劉愛華.標本溶血對糖化血清蛋白測定結果的影響[J].齊魯醫學檢,2003,14(5):62.
- 上一篇:縣科技局工作事跡材料
- 下一篇:風濕性關節炎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