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藥的內涵及價值
時間:2022-08-11 03:29:52
導語:傳統中醫藥的內涵及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觀點認為,中華醫藥知識是伏羲、神農、黃帝等上古圣人傳下來的,如唐代醫學家王冰認為中醫學是“三圣道——伏羲、神農、黃帝”3。因此,《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早期醫學經典均托上古圣人之名。另外,根據伏羲畫八卦有了陰陽學說;神農嘗百草有了中醫的藥物學知識;黃帝與天師岐伯問答,始有《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四部中醫巨著,現今仍為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人學習的圭臬。廣義的中醫學包括我國的民族醫學及民族醫藥,護佑著各民族的健康,又與民族醫藥文化及各民族的語言、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民俗等更多的文化元素交織在一起,共同營造出了各個民族生存的文化環境;狹義的中醫藥的產生或有其偶然性,是其通過不同方式、若干時期的傳承而逐漸得以形成。它以哲學、宇宙觀、生命觀為基礎,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融入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通過“望、聞、問、切”,重視“舌象、脈象”的變化而進行辨證論治;利用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復方配伍、加工炮制等特點糾正陰陽失衡;運用推拿、針灸、氣功、食療、茶療、酒療等各種方法以恢復健康。這其中既包括了哲學的文化內涵,又包括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專業內涵兩個方面。
一、中醫學的特點
一門科學的特點,是由其本質特征,即它的科學對象和特有的科學定義、概念體系以及為之服務的科學方法所決定的。中醫學是一門科學,是以唯物觀認識為前提,歷經幾千年的積累和揚棄而不斷發展的適用醫學科學。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
整體觀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辨證論治為中醫學所獨有,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華。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建立在整體系統之上的醫學模式,它把人看成為一個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人的正常心理狀態,有賴于人體陰陽平衡和“天人相應”協調一致,這種有序的平衡狀態就是“健康”的標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產生疾病。因此,中醫的治療目的是以調整人體整體的陰陽平衡而為原則,其揭示生命和疾病的宏觀整體系統規律是有別于西方醫學理論的。這種差別既是中醫學理論自身的特點,也是中醫學發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脫離這一特點,刻意從微觀局部去解釋中醫學理論,就違背了中醫學的合理內核,進而導致錯誤的結論。
(二)中醫學臨床實踐的特點
中醫學臨床實踐的特點是從體表推知內部病理變化;對癥狀體征進行綜合辨證分析,即所謂“四診合參”;以辯證為重點,也強調辨病,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強調治“人”;以多種多樣的獨特的治療手段,如采用天然動植物、針灸、按摩、氣功、心理治療等來達到治愈目的。
(三)中醫學方法論的特點
1.實踐論的方法中醫學是門實踐科學,來源于長期反復的醫療實踐,經過概括與歸納上升為理論。中醫學中數千種藥物的性味歸經;縱橫全身的經絡路線和遍布人體的數百個穴位;以及數以萬計的臨床方劑都是經過反復實踐總結而形成的、獨具特點的診療經驗。所以無論其理論、方藥、針灸、按摩等等都是臨床實踐的產物。2.整體論的方法中醫學的整體方法是對人體進行研究、探索人體生命和疾病規律的一種方法。它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體臟腑、器官是有機的整體,相互之間息息相關,因而診病、辨證、處方用藥也要整體考慮,正如《金匱要略》4所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二是認為人體與自然界及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即“天人相應”。因而使中醫學的生命觀和疾病觀能全面地、整體地、客觀地反映出臨床診治依據,如《黃帝內經・素問・疏五過論》提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總之,中醫學把整體觀念貫穿于預防、治病、康復、養生的始終,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一大特點。3.辨證論的方法中醫學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領域,使其哲理概念和醫學得以相結合,并成為中醫學的指導思想。其所提出的臟腑、經絡、運氣和辨證施治等理論,使中醫學辨證方法既兼顧了人體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復雜性,又重視了矛盾的特殊性及它的轉化規律。在辨證施治中,根據臟腑傳變規律,提出先后施治、治則和治法,以說明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在治療過程中,則有輕重緩急、有完整的系統效應和等級原則。4.系統論的方法中醫學蘊涵了原始的系統工程方法和原則。中醫學的五臟六腑生理功能顯示了臟腑的整體性、層次性的有序關聯;揭示了機體內存在著多系統、多層次的聯系。如臟腑氣血、表里、三焦以及經脈、經別、經筋、孫絡等不同層次的經絡系統,其氣血“周流不息”,濡養全身成為統領各層次的有機整體而不可割裂。綜上所述,中醫學是建立在以“氣一元論”5和陰陽學說為核心的哲學理論基礎上的理論體系;它同時又確立了以臨床實踐、取類比象和抽象思辨為核心的一整套獨特的方法理論體系。因此,多數學者認為,中醫學是一門以臟象學說為醫學理論核心、以辨證論治為基本實踐形式的自然哲學式的醫學。
二、中醫學的價值
(一)中醫的文化內涵價值
中醫文化的傳承與復興是當今唯一的、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傳統科學技術。中醫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汲取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自然和人文學科的知識,同時又融進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傳統文化的復興離不開中醫學的振興,而中醫學的復興無疑是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途徑。中醫藥學與多種知識的結合,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其理論原則和方法,在當今社會文化生活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當然,我們也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中醫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直面中醫所處的困境。我們要以足夠的時間、以寬容的態度來繼承和發展中醫,讓世人更多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中醫學的科學內涵價值
中醫學為人類提供了另一種科學范式。在中國古代傳統科學技術中,最能充分體現傳統系統思維特色的就是中醫學。中醫自始就強調“天人合一”,將人體本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看成與天地自然相感應的小宇宙,這是符合人體生命實質的,正如美國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言:“中醫把身體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的系統的概念,顯然比古典的笛卡爾模式更加接近現代系統方法。6”從科學的角度上看,中醫學不是建立在結構論、形態學基礎之上的科學,而是一種建立在生成論、功能學基礎之上的科學;中醫學不是現代科學,但不等于中醫學不科學。
(三)中醫學的健康保障內涵價值
治未病理論的運用是中醫學精華,在保障人體健康過程中起到關鍵和獨特作用。中醫“治未病”理論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三大主題。1.未病先防在健康的時候,要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中醫以“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論述,來強調重視體質的內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們“順應天時,天人合一”,積極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減少侵害,保證健康持續。未病先防與現代“預防為主”的新醫學模式相吻合,它包含著調養精神、體格鍛煉、合理飲食、適時養生等豐富內容。2.既病防變在患病以后,要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疾病加重和轉變。一般來說,疾病的轉變是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轉變途徑,做到診斷準確、有效治療,以防疾重難返。3.瘥后防復在病愈或病情穩定之后,要注意預防復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病情初愈,人多虛弱,中醫要求針對患者氣血衰少,津液虧虛,脾腎不足,血瘀痰阻等病機特點,采取綜合措施,如針灸、推拿、按摩、藥食藥膳、起居有常,適當鍛煉、調暢情緒等多種方法,促使臟腑組織功能盡快恢復正常,以達到邪盡病愈,病不復發的目的。總之,中醫是醫學與哲學結合的產物。中醫藥既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又是傳統醫學中的領軍。中醫藥以多種治療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在養生、保健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是其它任何醫學所不能取代的。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報告書》中所指出的:“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的研究領域,應該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醫學研究的核心觀念是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中醫藥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臨床療效,正在影響和改變全人類的生命質量。
作者:陳桂敏
- 上一篇:老年人憲法權益保障發展完善舉措
- 下一篇:現代企業班組建設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