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研究
時間:2022-12-25 08:18:51
導語: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超聲醫學質量控制是指為保證超聲醫學影像質量和診療質量達到規定要求所采取的各項技術規范[1]。相對于其他醫學專業或專科質量控制而言,超聲醫學質量控制起步較晚[2]。從2002年福建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省級超聲醫學質量控制中心,到2018年國家超聲醫學質量控制中心成立,我國“國家-省級-市級-縣級-醫院-超聲醫學科”六級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才正式建立[3]。各級質量控制中心為做好超聲醫學質量控制工作,相繼出臺了質量控制指標[4-6]。然而,超聲醫學科作為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的基本單位,鮮有研究聚焦其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建設。PDCA[計劃(plan,P)、執行(do,D)、檢查(check,C)和處理(act,A)]循環管理模式是目前管理界公認的質量管理辦法之一,已被成功運用到放射醫學科的質量控制工作中[7]。國內也曾有不少文獻提到要在超聲醫學質量控制中運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但均沒有詳細展開敘述[3,6]。因此,本文從描述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現狀出發,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基于PDCA循環管理模式提出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各階段的具體措施,為提高超聲醫學質量控制水平提供理論思路。
一、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現狀
福建省在國內率先建立“省級-市級-縣級”超聲醫學分級質量管理體系,初步確立了以管理制度、人員準入、儀器設備、檢查操作和報告書寫等5個方面為主的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這對國內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5]。隨著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的發展,后來又陸續添加了患者隨訪和質量控制討論等方面內容。2018年,國家超聲醫學質量控制中心(籌)發布的《超聲醫學專業質量管理控制指標專家共識(2018版)》的指導性文件中,專家們從結構、過程、結果3個方面設置了7個超聲醫學專業質量指標,這也為今后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4]。
二、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6,8-9],然而,該體系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歸納如下。1.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在醫療市場化的浪潮中,國家對于醫院投入逐年減少,醫院需要自負盈虧,這使得臨床效益仍然是超聲醫學科乃至醫院都首先要考慮的問題[10]。此外,部分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超聲醫學科為提高科室知名度和在全國同行中的排名,會在保障臨床效益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對于超聲醫學質量控制,既不會產生直接臨床效益,也不會產生科技影響力,很難引起重視,尤其在一些專科醫院和基層醫院更為明顯[6]。2.員工質量控制積極性不夠:超聲醫學科質量控制人員大多數由科室主任擔任質量控制組組長,然后由科室主任指定1名超聲科醫師兼職擔任質量控制專員。然而,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超聲醫學檢查因其無創、無輻射及分辨率高等特點,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這雖然給超聲醫學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前景,但是也增加了超聲醫師的工作量,部分醫院超聲醫師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11],使得超聲醫師逐漸放松對質量控制的要求。不完善的質量控制工作獎懲機制也進一步減弱了員工的質量控制外在動力。與此同時,兼職的質量控制專員大多也是超聲醫師,精力有限,難以憑借個人的力量勝任如此繁重的超聲醫學質量控制工作。3.質量控制方法和途徑不夠完善:現有的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反饋途徑主要分為3個方面:其一,述職報告體系。這種反饋途徑主要是超聲醫學科主任或相關質量控制人員每年年初向上一級質量控制中心提交年度述職報告,反饋其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并在上級質量控制中心的指導下進行完善;其二,臨床和患者的滿意度。主要通過調查表形式了解臨床科室和患者對超聲科的滿意度和意見反饋。第三,上級質量控制中心檢查反饋。國內很多省市在衛生行政部門的支持與組織下,省市級的超聲質量控制中心組織專家到各醫院超聲科現場檢查。這3種反饋途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首先,述職報告是從整體層面報告科室質量控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其次,臨床和患者的滿意度則是來自于非超聲醫學科專業人員的評價,兩者很難反映每個超聲醫師的超聲診斷質量、操作技術和儀器損耗。最后,專家的現場檢查時間有限,很多超聲科為應付檢查,提前準備被檢材料,在檢查時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執行,一旦檢查結束,則又恢復到檢查前的狀態。4.質量控制計劃不夠細致:超聲醫學質量控制是一門超聲醫學與管理學交叉的學科。然而,鑒于超聲醫學的特點和建制的歷史背景及臨床的巨大需求,目前國內仍有相當數量的超聲執業人員未接受過正規的超聲醫學專業技能培訓,有的是護士轉崗,有的是技師轉崗,導致超聲醫學崗位執業能力參差不齊[12]。具有超聲醫學和管理學背景的復合型超聲醫學人才更是罕見。因此,鮮有超聲醫師能夠制定高質量的超聲醫學質量控制計劃,從而導致超聲醫學質量控制水平提升較慢。5.質量控制結果運用不夠:質量控制結果的正確運用是提高超聲醫學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目前質量控制結果運用主要是與超聲醫師績效考核相掛鉤,且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其作用效果甚微。
三、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的初步建立
在總結既往文獻和資料基礎上,筆者提出了以患者為中心,以PDCA循環管理模式為核心,以2018年超聲專業質量管理控制指標專家共識為主要內容,以“兩案九制”為具體體現的超聲醫學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圖1)。1.計劃階段:計劃階段是指年初,質量控制小組在上一年度質量控制總結的基礎上,依據《超聲醫學科質量控制工作計劃管理制度》制定詳細的質量控制計劃。質量控制計劃可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設規劃。依據《超聲醫學診療信息化建設預案》,制定年度信息化建設方案,不斷優化超聲質量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統,強化超聲診斷過程質量控制管理,簡化患者就診程序,提高患者體驗感;其二,員工質量控制水平提升計劃。依據《超聲醫師準入及培養制度》,制定年度人才引進考核方案和員工能力提升計劃,新進員工試用期要考核質量控制相關知識和技能,老員工培養時要增大質量控制部分內容;其三,嚴把新技術質量控制關。制定年度新技術準入計劃時,依據《超聲醫學新技術準入制度》,嚴把新技術質量控制關,高標準、嚴要求;其四,階段性抽查計劃。制定階段性質量控制抽查計劃,強化過程管理,提高質量控制水平。2.實施階段:實施階段是指在日常診療過程中采取的質量控制措施,主要圍繞計劃階段的內容進行具體開展實施工作。首先,多管齊下。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新媒體手段,提高超聲醫學檢查信息化水平,提前告知患者本院超聲檢查流程,從而縮短平均超聲檢查預約時間。引入國內超聲質量控制管理系統,并根據本院特點適度改造,強化質量控制管理。其次,提質減負。加強培訓,提升職工質量控制水平。化整為零,減輕質量控制工作人員負擔。然后,嚴格管理。每位員工均應嚴格執行《超聲醫學診斷質量控制制度》,規范診斷操作和報告,提高圖像采集質量、超聲報告陽性率和超聲診斷符合率。遇到疑難病例時,依據《疑難病例會診及討論制度》,及時邀請相應臨床科室開展會診,提高超聲診斷符合率。定期開展討論,選擇超聲診斷與病理不符合的病例進行深入分析,提高超聲醫師診斷水平。加強危急值通報管理,對急救設備使用方法和搶救技能進行培訓,確保人人掌握。遇到緊急意外搶救時,須嚴格按照《急救設施與搶救預案》執行,并對搶救過程進行詳細記錄和討論。最后,定期檢查。常態化開展內部質量控制檢查,定期邀請院外專家來院進行質量控制專項檢查。3.檢查階段:檢查階段是指患者完成超聲醫學檢查之后,分別從患者、臨床科室、工程師以及臨床醫師角度來評估超聲醫學科醫療質量、服務態度和儀器損耗情況。根據《病例隨訪制度》,全面了解患者就診滿意度現狀及不足之處。加強與臨床科室溝通,嚴格執行《臨床滿意度調查制度》,及時發現和預防醫療隱患,提高超聲醫療服務質量。落實《超聲診斷和監護設備檢測制度》,提高超聲儀器設備電氣安全性和計量準確性。建立臺賬,追本溯源。通過大數據分析超聲儀器設備損耗情況與超聲設備使用人員之間關聯,從而開展員工質量控制能力精準培訓。定期開展超聲醫師質量控制自我評估,確保超聲醫師達到了計劃階段設定的目標。4.處理階段:處理階段是指在年底,科室召開質量控制專項工作會議時總結并反饋年度超聲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結果。所有員工均需依照《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年度考核制度》,全面總結個人年度質量控制情況和不足之處。科室質量控制小組全面梳理平均每日門診、急診、體檢、住院超聲檢查人次、超聲科醫患比等相關數據,并根據個人匯報、同事互評、患者滿意度、臨床滿意度以及超聲設備儀器損耗等情況,綜合評估本年度質量控制工作完成情況,提出整改意見,以便運用到下一年度質量控制計劃制定中并上報給上級質量控制部門。綜上所述,建立基于PDCA循環管理模式的超聲醫學質量控制體系是提升超聲醫學質量控制水平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僅要繼續完善基于PDCA循環管理模式的超聲醫學質量控制體系相關規章制度建設,還要從根源上充分調動員工參與質量控制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超聲醫學醫療服務水平。
作者:陳霞 何年安
- 上一篇:城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建設對策
- 下一篇:黃沙河流域海綿城市建設指標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