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商行內控避免不必要風險論文

時間:2022-06-17 08:24:00

導語:完善商行內控避免不必要風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商行內控避免不必要風險論文

論文摘要:當前導致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產生的主要因素有:新產品、新業務的不斷推出;業務操作中產生的風險;內部制約制度落實不嚴格;對基層負責人監督有漏洞、員工素質不能與快速發展的業務相適應。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建議: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標;健全和完善內部信息傳遞共享系統;建立合理的內部控制結構;完善人力資源法規制度體系。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重大金融案件頻發就是明顯的例證。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給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敲響了警鐘。商業銀行如果形成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一些不該發生的風險就可以避免,風險就可以保持在可控的合理范圍內。

一、當前導致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產生的主要因素

(一)新產品、新業務不斷推出,內控制度無法跟上業務發展的需要

當前,在激烈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各行不斷對綜合業務系統進行整合,不斷推出金融新業務、新產品,往往形成“業務先行、制度滯后”的局面,導致出現制度真空,給銀行帶來潛在的風險。

(二)在業務操作中產生的風險越來越多

在業務操作中,風險產生主要有以下的類型。第一、操作失誤。指員工在業務操作中,由于對新業務不熟悉、責任心不強以及偶然失誤等原因導致的操作風險。第二、內部欺詐。主要體現為員工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在其自身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時,不顧職業道德進行欺詐。這類風險較前兩者性質惡劣、影響大、危害性強。第三、外部欺詐。是指員工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被客戶用欺詐的手段利用,給銀行帶來潛在的風險。比如假支票以及日益增多的網上銀行詐騙。欺詐是我國商業銀行中最突出的業務操作風險。

(三)內部制約制度落實不嚴格

銀監會出臺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試行辦法》等法規,并對授信、房地產等業務制定了風險指引。這些制度規定比較原則,一些商業銀行尤其是基層行缺乏細化的內部控制操作規則,現有內控制度的執行也不嚴格。在利益驅動下,一些基層機構對落實內控制度態度不積極,有些內控制度最終流于形式。一些基層機構在經營業績考核的壓力下,以存款立行、效益優先,遇到具體問題時,不嚴格執行內控制度。有的基層機構為了完成效益指標,設法逃避上級審核。比如為了爭奪優質客戶,有些銀行爭先恐后為其提供授信服務,忽視對其財務狀況的深入分析,導致一些名不副實的明星企業的大起大落,給銀行造成巨大的損失。在房地產貸款中,不注意對個人客戶信用的審查,甚至誘導客戶作假證明,甚至有的房地產公司以客戶名義從銀行套現,將房地產市場的風險轉嫁給銀行。

(四)對基層負責人監督有漏洞,員工素質不能與快速發展的業務相適應

從所發生的金融職務犯罪特點看,大多涉及基層負責人,原因在于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只在總行層面上建立了公司治理框架,基層機構仍然是一人負責制。基層機構負責人享有在轄區內支配人、財、物的權力,行政控制權力過于集中和缺乏有效監督,形成上級鞭長莫及難以監督、同級礙于情面監督軟弱、下級員工由于自身利益不敢監督的局面。內部稽核職能未能充分發揮,稽核部門缺乏必要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無法從總體上把握全行的業務動態和經營狀況,無法及時發現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也難以提出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

隨著會計電算化和金融創新業務的不斷擴展,商業銀行業務日趨復雜化,國際業務、中間業務、電話銀行、客戶終端、網上銀行等服務方式,對銀行風險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戰,而很多基層員工對新業務的操作把握不準,缺乏識別和防范風險的能力,從而形成操作風險,尤其是外部欺詐型風險。

二、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建議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是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機制。就我國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來說,需要采取如下幾方面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標,量化控制操作風險

長期以來,衡量企業優劣普遍采用的是股本收益率和資產收益率指標,其缺陷是只考慮了企業的賬面盈利而忽略了風險因素。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企業,在衡量貢獻時,應采用風險調整后的資本利潤率指標,其計算公式為:風險調整后的資本利潤率=(利潤一預期損失)/經濟資本。由此計算的資本利潤率指標,既考察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又充分考慮了該盈利能力背后承擔的風險,有利于激勵銀行充分了解所承擔的風險并自覺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這些風險,從而在審慎經營的前提下拓展業務、創造利潤。

(二)健全和完善內部信息傳遞共享系統

目前計算機系統只是模擬會計的手工計算,沒有真正的數據庫概念,無法做到實時監控,假賬不能被及時發現。要完善商業銀行管理信息系統,保證在橫向上、縱向上信息交流渠道暢通無阻,確保相關人員掌握必要的信息。在系統開發過程中業務人員要提出風險點及相應的安全控制要求,技術人員則通過程序的設計將安全控制要求融人所開發的程序當中,為數據的錄入、加工、傳輸和存儲提供~個安全的計算機內部環境。制訂安全技術標準,實現對設備性能、網絡資源、系統資源的自動化管理,確保計算機系統的安全高效。在進行金融工具和金融業務創新時,要注意提高其防偽的科技含量,從而減少業務人員主觀違規的機會,壓縮內部欺詐產生的空間和外部欺詐發生的可能性。建立風險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在信息采集、信息分享、業務處理、數據控制等方面實現全面優化,使之涵蓋風險監測、風險分析和不良資產處置等風險管理環節。

(三)建立合理的內部控制組織結構

加強風險管理制度建設,使風險管理部門參與自貸前調查至貸后管理的整個信貸業務環節。在客戶細分的基礎上實施差異化的業務流程,采取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模式。不斷規范業務操作流程,對業務中出現的差錯及時發現和糾正,不但要檢查業務的合規性、合法性,還要檢查內控制度的建設和落實;不但要查業務時點的結果,還要查處理業務的過程。從合規性監督向風險性監督轉變,實施內部垂直稽核審計的改革,稽核部門直接對上級稽核部門負責,確立稽核部門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從制度上切實保障稽核部門對相關信息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的了解及其在監督控制中的權威性。調整改革授權制度,在授權過程中堅持三條原則:一是分類管理原則,即在同一級別的機構,按同一標準考核后分成若干類別,授予其不同的經營管理權,使每個分支機構的經營權與經營水平相匹配;二是適時調整原則,應根據授權行經營管理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授權,對授權實施狀況較好的行可保留或進一步擴大授權,對較差的行則應適當收縮直至終止授權;三是授權有限的原則,各個分支機構必須嚴格執行授權制度,在允許的范圍和權限內辦事。

(四)完善人力資源法規制度體系

健全基層機構治理結構,形成合理的內部制約機制,防止基層機構負責人違規行為的發生。不斷進行金融業務新知識的培訓和考核,防止因為業務不熟悉導致風險產生。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制度,嚴格執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制定良好的員工晉升和激勵機制。加強員工職業道德建設,形成融洽的企業文化,使員工對銀行產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