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并購利弊動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9 03:19:00

導語:銀行并購利弊動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并購利弊動因分析論文

提要銀行并購活動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個多世紀,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雖然銀行并購如火如荼,但并購后的績效卻并不理想,不能夠支持銀行并購的實踐。這種理論和實踐的背離,使得銀行并購理論主要側重于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的研究。

關鍵詞:銀行并購;績效;動因

銀行并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銀行并購指發生在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并購;廣義上的銀行并購指所有涉及銀行與銀行或其他金融企業的并購。本文的銀行并購是指狹義的銀行并購。本文的銀行并購理論主要討論了銀行并購動因理論和銀行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歷史上,銀行并購理論的發展總是緊隨著銀行并購實踐的發生。全球銀行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并購浪潮,每次并購浪潮都推動了銀行并購理論的發展。中國銀行業并購近年也漸漸活躍起來,相應地,有關中國銀行業并購的相關研究也逐步活躍起來。

一、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的發展

在實踐中,由于銀行并購存在著過高的并購失敗率,使得理論界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銀行并購的動機上。理論界通過對美國等許多國家大量銀行并購案例的實證分析后發現,追求市場控制力、增加利潤、增加股東價值、增加銷售額、取得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分散風險、應對市場失效等經營目標的經濟動機,仍然是銀行并購的主要動因。

(一)第一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發展。第一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始發英國,逐漸擴散到歐洲大陸、美國、日本等國。在這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中,主要發生的是以減少同業間競爭程度為目的的橫向兼并。隨著發達國家銀行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許多銀行通過并購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基于這一并購階段的并購理論主要是規模經濟理論,目標是達到并購雙方銀行經營上的協同。但也有經濟學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兼并不能實現規模經濟,只會導致行業內的“過度集中”,導致壟斷利潤。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只有少數幾家銀行占有大部分的銀行市場份額,這些銀行將趨向“合謀”。結果銀行的價格和利潤將含有壟斷因素。除了規模經濟的解釋之外,經濟學家們還做出了這樣的解釋,主要觀點是銀行橫向聯合,將銀行業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銀行聯合在一起可能會獲得不同水平間的更有效的經營協同。銀行通過并購,可以使其擁有的專屬管理能力向被并購銀行溢出,從而使并購雙方銀行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實現雙方銀行管理間的協同。

(二)第二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發展。第二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始于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八十年代達到高潮。各國銀行業務綜合化趨勢隨之明顯提高,銀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在這一浪潮的前期,對銀行并購的理論解釋主要有多樣化經營、財務協同效應以及管理學角度出發的諸多理論。多樣化經營以風險化解為立足點,認為管理者和其他雇員為了保持組織資本和聲譽資本以及在財務和稅收方面的優勢,可能會尋求多樣化經營。多樣化經營可以通過內部發展實現,也可以通過兼并活動實現。在特定情況下,通過兼并達到多樣化經營要優于內部發展途徑。財務協同效應主要來自較低成本的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有大量內部現金流和少量投資機會的銀行擁有超額現金流;有較低內部現金流和大量投資機會的銀行需要進行額外的融資,這兩個銀行的合并可能會得到較低的內部資金成本優勢。另外,基于管理學理論的不斷完善,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從管理學角度來解釋銀行并購的諸多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管理者往往采用較低的投資收益率,通過并購來擴大自己的聲譽,反映了管理者與公司股東間出現的問題。

在這一浪潮的后期,對銀行并購活動的理論解釋主要有q值理論和自由現金流假說。q值理論主要闡明了在不考慮資本利得稅的條件下,當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的證券市場價值低于其重置資本成本時,并購將更可能發生。自由現金流假說認為,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要使效率及股價最大化,自由現金流就必須支付給股東,但是公司的管理層往往沒有積極性向股東支付這些剩余現金流,這時只有為公司尋找到更多的投資機會,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資源數量,從而削弱他們的權力;同時,當為額外的投資尋求新資本而進行融資時,管理層也會受到來自外部資本市場的監督,使其行為決策更符合債權人或股東的利益。因而,并購成為解決公司股東與管理者之間利益沖突的一種有效工具。

(三)第三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發展。第三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第五次全球企業并購浪潮同步進行,持續至今。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導致全球銀行業競爭的加劇,競爭的加劇又迫使世界各國普遍放松監管政策,這就給銀行并購創造了較有利的銀行內部壓力和外部環境。跨國銀行在這一次并購浪潮中成為領導力量。這一時期對并購動因的理論解釋主要有并購的外部沖擊理論。該理論闡述了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并購的發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術革命、全球化、政府監管的放松等變動而引起的。

二、銀行并購績效實證研究進展

銀行并購績效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業績比較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兩種方法的實證結果都表明,盡管平均來看,銀行并購具有產生巨大效率收益的潛力,但銀行并沒有從并購行動中得到預期的令人滿意的價值和表現,并購還可能導致銀行收益和價值的減少。并購績效實證的結論不能支持與銀行并購迅猛發展的現實。

(一)采用業績比較研究法相關實證研究的進展。業績比較研究法通過比較銀行并購前后的業績以及比較合并后的銀行與沒有參與合并的銀行的業績來考察并購對銀行績效產生的影響。這一方法的優點在于會計操作性強,數據容易獲得且很容易理解,可直接運用合并前后的數據來分析和衡量并購行為的績效是否發生變化。然而,對財務數據的研究有幾個缺陷。盡管財務數據被設計來測算實際表現,但它們在經濟意義上可能不準確。財務數據主要是基于歷史數字,常常忽略了現在的市場價值。而且,并購前和并購后銀行績效的變化,并購可能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其他事件在并購期間也可能發生,所以如果不能更準確地說明這些額外事件與并購相關的變化,可能導致不適當的結論。公務員之家

大部分采用業績比較研究法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獲得的會計數據得出成本效率的變化,以此衡量績效的變化。許多研究分析了通過財務變量顯示的業績變化,還有一些研究考察了銀行并購前后成本和利潤效率的演進,但多數研究結果卻令人感到意外。雖然一些研究表明銀行并購能提高銀行的X效率。但相當多的研究結論是并購的潛在效率收益幾乎沒有實現。

(二)采用事件研究法相關實證研究的進展。事件研究法檢驗的是合并公告對股票價格的影響,通過調整針對所有股票市場演進變化的市場模型,檢驗銀行收購方和被收購方綜合市場價值的變化,提供了對未來合并后銀行利潤并購期望效應所產生的估計值。如果金融市場是有效率的,股票市場的反應應該是對并購所產生期望業績的良好指標。該方法的支持者認為,通過考察股票市場對銀行并購行為消息的反應,獲得更多的是市場數據而不是會計數據,而市場數據能夠更為準確地表達出兩個原本獨立的公司合并的價值。實際上,他們認為會計數據是不可靠的,而市場反應可以成為一個較好指標,并購雙方非正常回報總和的加權價值是衡量源于并購活動總收益的恰當手段,這種度量方法能夠量化那些市場認為是并購活動產生的價值創造。雖然運用事件研究法能夠不受財務數據的潛在誤導,對任何測算而言,市場價格研究本身是準確的,但是由于大多數研究僅僅計算并購公告期短時間的回報,而且分析僅僅基于對未實現事件的市場預期,因此也是有缺陷的。基于這種方法的研究同樣也沒有發現源于合并的總收益增加,就對美國銀行并購的績效研究而言,大多數研究都沒有發現并購能夠產生巨大價值增長。

三、中國銀行業并購問題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關于中國銀行業并購的相關研究也逐步活躍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金曉斌所著《銀行并購論》(1999)從不同的角度剖析銀行并購的內在本質、運行機理、績效,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并購對經濟的影響;孔永新的《迎接全球銀行并購浪潮》(2000)收集整理了全球銀行并購的經典案例,并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分析;李富有的《中外金融業并購重組論》(2001)廣泛的收集了國內外金融業并購重組的案例,采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金融業并購規律以及各類并購重組的原因及特點,對中國的金融業并購提出了富有創見的構想;周林的《企業并購與金融整合》(2002)在對企業并購與整合進行理論分析的同時,系統地研究了我國銀行業發展及并購戰略;吳韋華的《銀行并購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2003)對國際銀行業的并購重組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討了銀行業并購重組的客觀規律,并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際銀行并購經驗為中國銀行業所用;曹軍的《銀行并購問題研究》(2004)通過分析國際銀行并購的成本和收益的實證結果,對中國銀行業的并購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1]胡峰.銀行并購后績效問題研究綜述.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

[2]范銳.論銀行并購的效益.國際金融研究,1999.4.

[3]劉志軍.銀行并購的風險效應分析.金融經濟.

[4]陳璐.銀行并購實證研究的發展及方法論演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