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資銀行合作性競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1 10:27:00

導語:中外資銀行合作性競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資銀行合作性競爭研究論文

一、金融業全面開放后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現狀

入世以來,中外資銀行在業務和股權方面的合作進展很快,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的事件此起彼伏(詳見表一)。截止2006年末,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83家營業性機構,27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參股20家中資銀行;13個國家和地區的30家金融機構在華設立30家合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15個國家和地區的4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115個營業性機構。

2006年12月,匯豐、花旗、渣打、恒生等外資銀行正式收到銀監會關于開展人民幣業務的確認函,將向本地居民提供每筆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服務,盡管局限于高端客戶群體,但是中外資銀行在人民幣存款領域的爭奪戰正式拉開了序幕。根據央行統計,2006年12月下旬在滬5家外資銀行新增人民幣“百萬存款”達到2.98億元,外資銀行總資產占比達到12.4%,外匯貸款達到54.8%,利潤增長率達到68.3%,遠遠高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19.3%和四大商業銀行的12.6%。很多本屬于中資銀行的優質客戶轉向服務更好、產品更優越的外資銀行,外資銀行的“擠出效應”在上海得到體現。

二、全面認識中外資銀行的合作性競爭關系

1、中資銀行在新形勢下的戰略選擇:以競爭促進合作,以合作強化競爭

金融業對外開放后外資銀行在市場份額、資產規模、業務和客戶等方面迅速壯大。盡管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商業形成沖擊,但是引進戰略合作伙伴,與外資銀行形成戰略聯盟是新形勢下國內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1)外資銀行擁有高效的管理體制、成熟多元的金融產品、先進的營銷技術和豐富的全球網絡資源。我國的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目的就是要將發達市場國家銀行的先進銀行理念、技術、管理經驗本土化。要想獲得這些資源,改變體制的約束,縮小不良資產比例,增強經營的國際化水平和對優質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就必須和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這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

(2)戰略引資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優化銀行股權機構。境外戰略投資者通過戰略聯盟參與決策和監督,行使股東和董事的權利,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從而促進銀行公司治理的完善。商業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建立戰略聯盟,是立足于長遠的銀行治理結構的改善和經營效率的提高,外資的引入金融市場化更明顯,效率更高,資源配置更合理。

(3)中資銀行需要外部力量促進商業化,適應市場需求,外資參股為中資銀行提供了學習借鑒的對象,并形成外在壓力迫使中資銀行完成僅靠自己內在力量無法完成的革命,真正脫胎換骨為一個市場主體,最終建立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中資商業銀行在董事會運作、金融創新、風險管理、市場拓展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引資,上海銀行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交通銀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設銀行的住房貸款業務創新走在了所有銀行的前面,浦東發展銀行引進花旗銀行成熟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上海成功推出被稱為“中國首張由外資銀行參與管理和技術合作的雙幣信用卡”。

2、中資銀行在競爭中面臨的困難和約束

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新形勢下主要面臨以下不利因素:

1、我國現有銀行之間的競爭和外資銀行進入的威脅,使得我國本來就很脆弱的金融市場更加復雜化。外資銀行擁有高效的管理體制先進的營銷技術成熟多元的金融產品,以及可提供境外分銷能力的全球網絡等,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就形成了綜合性服務的競爭優勢,必然影響整個銀行業的供需狀況。國內銀行業越來越受到來自外資銀行的巨大沖擊,外資銀行的“擠出效應”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會逐步顯現。2、外資銀行的發展勢頭強勁:外資銀行機構布局日趨清晰,目前已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為核心同時向周邊地區輻射的格局。資產和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市場份額不斷上升,金融服務能力大幅提高。從2006年底開始,外資銀行開始大舉拓展西部市場和東北地區,匯豐銀行在成都、西安成立分行,香港東亞銀行在遼寧籌建分行,可以預計會有更多的外資銀行在這些地區開設分支機構,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3、外資金融機構建立聯盟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其在營業網點、客戶資源和人文環境等方面的競爭劣勢,通過與中資銀行的聯盟得到中方的營銷網絡、關系資源、本土化的人力資源等。中資銀行很難學到外資銀行的核心技術,從而使中資商業銀行處于不利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銀行的合作是手段,因此應該建立一個銀行戰略聯盟的學習機制,用這個機制去約束外資銀行,以提高外資銀行對中資商業銀行的貢獻水平。

4、盡管外資機構對參股國內銀行表現出很大熱情,但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利益沖突遲早會出現并可能尖銳化。外資銀行入股的目的顯然不在于幫助國內銀行補充資本金,而國內銀行的原控股機構也不愿意在股權交易中喪失控制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外資銀行很可能提高它們的控股要求,而升高的控股要求也很可能受到國內銀行原控股方的抵制,雙方必然走向合作性競爭的新格局。三、中資銀行的競爭策略

1、培育和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力

從戰略層面上看,在引進國外的資本和管理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消化吸收,著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引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因此,在與境外投資者合資、合作的過程中,各商業銀行一定要把人才培養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培養出一批本土化的又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來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提高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實現我國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金融業開放之前,中資銀行競爭靠營業網點,外資銀行靠產品,下一步的競爭重點必然發生轉變,外資銀行會加強規模管理,進一步提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中資商業銀行必須加強產品創新,不斷開發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從總體上說,我國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水平偏低,全行業非利息收入約占總收益的10%,而國際一流的外資銀行非利息收入占總收益的比重在40%左右。為了避免周期性風險,銀行應該多元化發展,必須大力開發中間產品、金融理財和衍生產品。

3、進一步完善銀行的治理結構

中外銀行戰略合作的意義在于以合作強化競爭,著眼于長遠的銀行治理結構的改善和經營效率的提高。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意味著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已經進入到合作性競爭的新階段。這種合作性競爭的新的發展趨勢要求逐步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完善市場機制,加快銀行體系改革。銀行業在全面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引入戰略投資者必須建立一套約束機制,充分借鑒國外銀行的先進經驗,完善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福海.中外資銀行競合關系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6).

[2]周革平.入世五周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J].金融與經濟,2007,(2).

[3]洪正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研究[M].中國金融青年論壇,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4]朱毅峰.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J].金融論壇,2004,(3).

[5]蔡向輝.戰略聯盟.合作競爭時代的我國商業銀行成長策略[J].新金融,2003,(8).摘要:在競爭更加激烈的新形勢下,全面認識中外資銀行的合作性競爭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回顧了2000年以來外資銀行參股國內商業銀行的概況和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全面分析中外資銀行在金融業開放背景下的合作性競爭關系,并提出我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對外開放;合作性競爭;戰略投資者;競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