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風險防范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2 10:42:00

導語:銀行業風險防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業風險防范分析論文

一、我國銀行業的次貸風險隱患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運行及監管體系與美國等金融危機重災區的國家存在較大差異。美國是世界金融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其個人住房貸款產品創新表現為幾大品種上:遞進還款住房貸(GPM)、質押賬戶住房貸款(PAM)、分享增值住房貸款(SAM)、氣泡式住房貸款(又稱寬限本金償還式住房貸款,BalloonMortgage)以及可調利率住房貸款(ARM)。[1]在美國的房貸市場上,銀行有關房地產貸款的期限、利率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很多,相對于我國而言,有著更為靈活的政策。我國目前各大商業銀行的住房貸款主要集中在四類產品上,即個人住房組合貸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個人再交易住房貸款。還款方式基本上有一次還本付息、等額本息還款和等額本金還款等,住房貸款政策缺乏靈活性和自主性,造成銀行不得不提高貸款門檻,規避風險。我國的住房價格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大幅度上漲,而長期以來國內銀行業及政府監管機構都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看作是銀行的“優質資產”。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吸引客戶貸款買房,各銀行不斷推出形式多樣的個人住房貸款產品,大量發放住房抵押貸款,近幾年國內銀行創新的房貸產品主要包括:(1)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深證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東亞銀行、匯豐銀行的等額本息還款法貸款,每月相等的貸款本金和利息,優點是還款金額穩定,不易逾期;缺點是還款總額高于等額本金還款法,適合收入穩定、每月有固定收支結構的工薪家庭。(2)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深證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東亞銀行、匯豐銀行的等額本金還款法貸款,每月歸還相等的貸款本金,同是歸還當月應支付的貸款利息,優點是月供遞減,總體利息負擔較輕;缺點是前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較多,適合于收入穩定,前期能承受較大月供的人群。(3)農業銀行的固定利率/混合利率貸款,開始一段時間利率不變,之后換為浮動利率,優點是利率不隨物價或其他因素而調整;缺點是利率低時會多交錢,適合于收入固定、預期升息或鎖定風險的人。(4)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等額遞增還款貸款,每月等額還款,以后每間隔一格期限,在上期基礎上增加一定額度,優點是利息負擔輕,還款壓力小;缺點是如貸款人預期收入減少面臨還款壓力,適合于預期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5)建設銀行的“寬限期”還款法貸款,約定期僅支付利息,后按約定方式還本付息,優點是減輕客戶支出負擔;缺點是對還款者年齡有限制,屬于還款前期資金緊缺者。從這些創新的房貸產品可以看到,銀行通過創新各種產品向市場投放大量房屋抵押貸款。這刺激了貸款人的貸款欲望,風險隨之上升。此外,各商業銀行還推出了其他形式各樣的個人住房貸款產品,如個人住房循環貸款、接力還款法、靈活周期還款、入住還款法、置換式個人住房貸款等多種形式,這不僅向市場投放大量房屋抵押貸款,同時也導致巨大的風險隱患[2]。

二、我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方面不斷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成功經驗,制定了包括授權授信、審貸分離、崗位制約、內部審計等大量制度,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上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同國際先進銀行相比,我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3]

(一)對風險管理認識不到位

我國銀行業對風險管理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為:(1)風險管理理念成熟度不夠。我國一些銀行的經營者不太容易正視風險,不愿意放棄隱含著高風險的市場機會,有的經營者也不習慣用長期穩定的利潤標準衡量業績,易于陷入非理性擴張和競爭等誤區;(2)對風險管理的認識高度不夠。未認識到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表明,在國內外商業銀行發展史上,因風險管理不當、資產質量低下而導致倒閉、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3)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深度不夠。未認識到提高風控水平是做好客戶服務、產品創新和流程再造的基礎和前提。

(二)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

我國銀行業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呈現為:(1)風險與收益相平衡的風險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2)不能正確處理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系;(3)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操作性風險等重視不夠;(4)風險管理意識還沒有貫穿到全行全員,還沒有貫穿到業務拓展、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往往把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看作是風險控制部門的事情。

(三)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較為原始

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較為原始主要體現為:(1)在風險管理工具尚不能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2)對風險調整的資本回報率、經濟附加值、資本附加值等國際上先進和成熟的風險管理技術,大都是離全面應用還有不少距離;(3)風險管理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轉移風險的手段。市場工具的匱乏是中國金融風險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現之一;(4)風險管理相關數據積累不夠。

(四)風險管理體制比較落后,風險管理的基礎比較薄弱

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體制落后突出為:(1)風險管理的垂直化程度不高,還沒有形成縱向的風險控制體系;(2)風險管理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還不能對各類風險進行科學的專業化管理,精通現代風險管理理論和實務的專業性人才比較缺乏;(3)風險管理的獨立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4)風險管理的傳導機制不健全,在績效考核上普遍實行短期賬面收益的做法。

(五)金融生態環境問題多多

如金融財產和法律保護不到位,金融市場缺乏獨立的風險和信用評估機構,社會誠信缺失,虛假信息泛濫等等。同時,我國目前還沒有出現向投資者(包括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提供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咨詢服務的專業化公司。

三、次貸危機下我國銀行業的風險防范框架

雖然次貸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有限,但我國銀行業的次貸風險隱患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應該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掌握保持競爭力和穩健經營之間平衡的技巧,搭建銀行業風險防范的框架,力保我國銀行業在動蕩環境中實現安全基礎之上的跨越式發展。我國銀行業風險防范的框架是:在全員風險意識下,以資產負債管理為統領,以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為主體,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載體,建立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心。

(一)全員風險意識

企業風險一般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避免“意外”發生,確保決策中的風險考量,整合風險管理所有管理過程,保證所承擔風險與管理手段匹配,用風險管理增強競爭力。全面風險管理的價值在于信息支持的更好決策、深思熟慮的風險承擔、規范銀行的治理結構、統一管理層的思想。全面風險管理始于董事會的決心,需要企業管理層的全力投入;全面風險管理作用于戰略決策層面,而不僅是在流程控制與保險層面;全面風險管理需要融入企業的一切,包括業務、管理活動和企業文化;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歷程,實施需要時間,大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實施計劃一般為3—5年的時間[4]。

在一定程度上,銀行的管理就是風險管理。銀行的每個員工都應該具備風險意識,要十分重視風險——收益匹配的原則,把控制風險和創造利潤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正確對待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的關系,從基層業務人員到風險管理人員對要對風險有足夠的、正確的認識,消除簡單認為少發展業務就可以控制風險的觀念,促使全體員工樹立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開拓業務的理念。做到人人重視風險,人人防范風險,人人在風險中實現利潤。通過風險意識的全員化,提高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二)以資產負債管理為統領

資產負債管理是一個金融機構用來管理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資本充足性風險的技術,資產負債管理對影響這些風險的有關因素進行考慮,并且分析它們的影響。美國喬治亞大學金融學教授JosephF.Sinkey,Jr.在其《商業銀行財務管理》一書中,對資產負債管理作出如下定義:資產負債管理是一種全方位的管理方法,是為了達到銀行已確定的經營目標,對銀行的各種業務進行協調管理,即是在考慮了不同利率、流動性和提前償還等假設情況下,對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及其組合進行規劃、支配和控制,目的是達到銀行已確定的經營目標。資產負債管理的實質在于對銀行的各種資產、負債以及資本的資金水平、變化和相互之間的結構進行規劃、支配和控制,以促進資產負債的總量和結構、收益和風險以及當期和長遠的平衡,協調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者動態平衡。

銀行應該建立和完善基于經營情景和優化技術的將情景模擬、優化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相結合,統一反映銀行的各種經營目標和內部約束、外部約束和宏觀政策因素,針對不同情景進行優化決策的資產負債管理決策模型。該類模型在分析利率等市場風險因子變動和對現有資產負債表內項目和表外工具的假定以及對其他收入、成本費用等項目的預測等基礎上,確定基于風險和收益平衡的銀行目標集和約束條件[5]。

(三)以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為主體

對于風險防范,銀行應該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作為風險防范的主體。這一主體是由風險管理委員會為主線的高層、中層和基層相互交叉、相互制衡的風險管理體系,主要包括:設立對各種風險能夠識別、監管和綜合管理的獨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高層管理機構應由、經營管理層及下設的有關部門組成;中層由緊密配合的相關業務管理部門和專門的風險管理小組組成;基層主要是指有高度風險意識的公司一線部門的管理人員。這一主體的日常工作是將聯網的所有分支機構的交易過程、交易結果的數據進行采集、處理、提煉,轉化為各種風險信息。在此基礎上,日常風險管理部門一方面可對相關部門出現的決策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操縱風險、自營風險等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可為公司決策層和管理層提供多層次的風險揭示、風險報告及風險控制機制[6]。

(四)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載體

按照巴塞爾委員會在充分吸收內部控制理論的權威文獻——COSO報告的基礎上推出的《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框架》(1998)銀行的內部控制由五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1)管理層監督與控制文化。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對保持內控體制有效性所承擔的責任。董事會對于確保建立和維持充分有效的內控體制承擔最終責任。高級管理層負責監測內控體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且通過授權控制形成明確界定和說明責任的組織結構;調查各部門的運作情況,及時發現警示信號,采取措施以減少最終可能導致的損失。(2)風險認定與評估。銀行應當注重建立自身風險防范的約束機制,將風險的識別和評估作為內控體制的一部分。風險的識別和評估程序必須涵蓋銀行面臨的所有風險和銀行內部各層次的運作。(3)控制行為與職責分離。根據風險識別和評價的結果,銀行應當采取相應的內控措施,措施應涉及銀行的各個層級。具體包括:高層檢查;行為控制;實物控制;遵循風險暴露的限制;審批和授權制度;驗證與核實制度。(4)信息與交流。為確保內控體制的信息目標的實現,應將適當的信息控制納入內控體制,并對信息和信息交流渠道、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5)監督活動與修正缺陷。高級管理層有義務建立一套機制來及時接受報告和糾正所發現的內控制度中的缺陷,對內控制度本身是否有效進行持續的監測,監測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將監測融于日常的業務之中;另一種則是對內控制度進行單獨監測和評價。銀行要嚴格按照巴塞爾委員會制定的《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框架》建立自己的內部控制制度,以防范和控制經營風險,從而構建銀行的百年基石。

(五)建立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心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企業和社會最求的終極目標之一。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署第15屆理事會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文件,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觀念和新思想。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7]。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能以犧牲后期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現在的發展,滿足現在利益。同時,可持續發展也包括面對不可預期的環境震蕩,而持續保持發展趨勢的一種發展觀[8]。

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中心能夠實現:(1)以現金流量為基礎,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2)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3)考慮風險和報酬的關系,實現二者的最佳平衡;(4)在充分考慮所有者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5)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使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統一。在此基礎上,銀行可以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能力、抵御風險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產品競爭能力、資本擴張能力、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獲利增值能力、資產管理能力。

四、結論

對于我國的銀行業而言,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既是風險更是借鑒和機遇。我國銀行業應該掌握在保持競爭力和穩健經營之間的平衡技巧,搭建銀行業風險防范的框架,即在全員風險意識下,以資產負債管理為統領,以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為主體,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載體,建立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心。在這一框架下,我國銀行業才能力保在動蕩環境中實現建立在安全基礎之上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小軍.美國消費信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J].國際金融研究,1999,(5).

[2]吳晶妹、王濤.我國式次貸危機實證研究[J].亞太經濟,2008,(6).

[3]陳顯忠.國內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五大問題[EB/OL]./html/04/101804-883.html

[4]劉杰.強化全員風險意識有效實施風險管理[J].冶金管理,2008,(9).

[5]馮鵬熙.國外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決策模型及其啟示[J].濟南金融,2006,(2)

[6]周英.當前我國證券公司的風險及其管理[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7,(7)

[7]芮明杰.我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79-210.

[8]胡愛萍.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J].艦船科學技術,2007,(S2).

摘要:席卷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我國銀行業亦未能獨善其身。次貸危機的發生是眾多銀行的自身風險演化成系統風險的結果,我國銀行業自身風險的防范在微觀意義的基礎上更增添了宏觀價值。對風險管理認識不到位,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較為原始,風險管理體制比較落后,風險管理的基礎比較薄弱等等,促使我國銀行業必須在次貸危機下構建自身的行業風險防范體系,建立起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框架。

關鍵詞:次貸危機;我國銀行業;混合經營;風險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