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預防

時間:2022-03-16 09:59:00

導語:剖析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預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預防

摘要:利率市化是我國人世后融入國際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我國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根本舉措。本文較深入地闡述了利率市場化的效用傳導機制及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在全面分析利率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了商業銀行防范風險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金融深化;利率風險

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基本擺脫了商品匱乏的時代,商品市場己日益完善。但在金融市場方面,其價格一利率仍舊主要由中央銀行計劃確定。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由此也加快了我國金融市場不斷完善并同世界接軌的步伐。

一、利率市場化的效用傳導機制

利率市場化發揮效用的傳導機制是利率放開一利率上升一儲蓄增加一投資增加一經濟增長。可見,以上傳導機制得以實現并達到預期效果則必須滿足(1)利率放開后,利率一定要升高,否則儲蓄不會增加;但又不能太高,否則就會導致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進而演變成金融危機。那么,這個儲蓄的增加一定要轉化為投資,如果儲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則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2)投資增加一定要是實物投資,如果大量投資用于證券市場,則只會吹起經濟泡沫。(3)實物投資一定要排除那些報酬率較低的項目,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二、對理論的實證檢驗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論自提出后,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廣泛關注,不少國家已開展了實證研究。如A—IanH.Gelb(1989)的研究結果表明:20世紀70年代實際利率低于一5%的國家,其經濟增長率比保持正實際利率的國家平均低1.4%;MaxwellFry(1989)認為,實際存款利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提高0.5%。在我國,實證研究的關注點在于利率與居民儲蓄的關系。李焰(1999)認為,白1978年以來,收入增長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并不確定:從名義利率看,有微弱的負效應,從實際利率看,有不顯著的正效應。王國松(2001)運用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對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率與利率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單變量線形回歸檢驗,發現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率與名義存款利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實際利率水平變動卻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許東江(2002)對儲蓄存款和利率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儲蓄存款與名義利率相關度較大,而在加入收入變量和人均GDP增長因素后,名義利率與儲蓄額成負相關。另外,曾憲久(2001)對中國貨幣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做了研究,認為中國貨幣需求和投資需求大部分年份都具有明顯的負利率彈性,但彈性的絕對值很小,不足于表明利率對投資需求的重要作用。

在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論的指引下,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掀起了一場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但是,結果卻出入意料,眾多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

對此,麥金農(1997)認為,內部價格水平的穩定是獲得金融實際利率高增長而又不至于引起嚴重金融恐慌和崩潰等過度風險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拉丁美洲以及前東歐國家的金融自由化之所以失敗是由于國家未能恰當地實施足夠的內部財政控制和貨幣控制。斯蒂格里茨和威斯(1981)則認為高的通貨膨脹以及價格不穩定會使事后實現的實際利率變的難以確定,誘發商業銀行出現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現象,進而導致銀行恐慌與危機。

Hellmann,Murdock和sti(1998)強調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的監管能力有限,發展中國家應實行利率管制,這樣有利于消除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道德風險,維持銀行業的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而以肖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堅持認為,利率自由化帶來的危機是改革前或改革中的宏觀經濟不穩定、缺乏監管以及不當戰略造成的,因此發展中國家應穩步推進利率自由化,消除金融抑制現象。

三、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正如—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影響,又有負面的消極影響。其積極影響表現在:

1、促使商業銀行改善內部經營管理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在官方利率制度下,無論是利率水平還是計息方法都由中央銀行決定,各商業銀行只能在央行利率改變后,被動地根據其經營狀況進行局部調整,且常常不能奏效。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不同的貸款對象、金額、期限制定不同的貸款利率,這不但提高了商業銀行經營的靈活性,而且促使商業銀行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不斷致力完善風險約束機制和利潤激勵機制,根據風險加成原則及風險與效益的權衡對貸款利率實行合理定價。

2、促使商業銀行不斷面向市場開展經營。第一,商業銀行可根據市場利率變動趨勢主動地調節資金頭寸,優化資產負債比例。第二,商業銀行更加關注利率的市場走向對自身效益的綜合影響。對于貸款部門,能夠促使其自覺注重貸款的收益;對于存款部門,則能促使其改善負債結構,降低負債成本。第三,促使銀行客戶結構逐步優化,隨著商業銀行市場化運營的開展,銀行就會根據經濟效益原則,按照客戶的經營狀況、自身的資金成本、違約成本、管理費用等因素綜合確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對優質大客戶采取優惠利率,對違約風險高的客戶采取較高利率。從而逐步優化客戶群。

3、促使商業銀行為適應競爭需要,不斷加強金融創新。根據麥金農和肖(1973)的理論,發展中國家實施利率市場化后,其實際利率一般都將升高,尤其是存款利率。而各家商業銀行為了降低資金成本,必然要在金融產品、服務手段、營銷策略上各展所長。加大創新力度,以適應激烈金融競爭的需要。當然,其結果還將增加一國的金融總量和推動金融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不僅是機遇,同時更多的是挑戰。黃金老將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分為階段性風險和恒久性風險。并認為階段性風險是指利率放開管制的初期,商業銀行不能適應市場化利率環境所產生的金融風險。恒久性風險是源于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黃金老,2001)筆者認為,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主要面臨以下風險:

1、利率飛漲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在利率管制放松后,“其朝向瓦爾拉斯均衡水平回歸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國宏觀經濟與價格水平極不穩定,名義利率的上升和通漲率一起將會誘發銀行產生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進而誘發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如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在實行利率市場化后就引發了異常的高利率,一些商業銀行紛紛破產倒閉。目前我國雖宏觀經濟較穩定,但大量的不良資產和資本充足率低下問題一直是商業銀行正常運營的隱患。再加上長期以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不匹配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一旦放開利率,發生經營危機的可能性會較大。

2、利率預測風險加大。也就是黃金老所說的恒久性風險,在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四類基本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匯率風險中,利率風險將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風險。Sprague(1986)認為,80年代以前,大多數銀行經營失敗,都是由于對利率的預測發生了錯誤,因此在西方,利率風險管理成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項主要內容。在我國,由于利率的高低及其結構變動長期以來一直由央行統一確定,商業銀行只是被動執行,因此從來沒有應付利率變動的經驗。一旦市場化后,利率由資金市場的供求決定,由于在開放環境下影響利率變動的要素較多,所以要想準確預測利率的變動是相當困難的。況且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貸款利息收入是其重要的收入來源,利息預測風險加大將直接引起利息凈收入的變化,繼而影響銀行的收支。

3、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受到沖擊的風險。在市場化的利率管理體制下,商業銀行擁有利率決策的自主權,為了爭奪客戶,競爭勢必相當激烈。從銀行角度看,為了增加存款,存款利率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上漲,而為了爭取貸款客戶尤其是優質客戶,貸款利率又要下降。這樣,銀行的利差空間將會縮減。為了生存,銀行必然要發展中間業務拓展業務空間,增強贏利能力,由此導致傳統存貸款業務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從市場角度看,利率市場化帶來了金融市場的繁榮,尤其是相當一部分投資將從間接融資轉化為直接融資。大量的資金投放至資本市場,使居民對儲蓄這種資產形式漸漸漠視,而會更多地關心形式靈活、品種多樣的資本市場。使銀行的傳統業務受到沖擊。

4、宏觀經營環境可能惡化。利率市場化后,由于受利率、匯率以及產品市場價格等多重因素影響,宏觀經濟環境可能變的不如過去穩定,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進而加大銀行面臨的違約風險。

5、資金定價風險。目前。多數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資金定價機制,對各種類型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定價中需要考慮的因素、遵循的原則、依照的程序、定價的技術等知之不多,對利率定價模型中需要的大量基礎性數據和資料.如對客戶的營銷成本和存款帳戶管理成本、對借款人的信用等級分類等數據相當缺乏,使存貸款的定價缺乏依據,在定價時無法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按費用、風險、期限、客戶貢獻、目標利潤等要素進行加成另外,隨著商業銀行利率浮動范圍被大大放寬,放款人的道德風險也隨之產生。由于初期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人情貸款”、“關系貸款”和借機提高貸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又將浮出水面,而不是真正依據利率市場化所規定的按風險加成的原則對貸款利率實施合理定價。

四、商業銀行防范利率市場化風險的對策

1、建立風險防范組織。在西方,商業銀行設有專門的組織——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Asset/L~bnityCommittee,ALC0)——來管理利率風險。其目的在于將利率風險水平控制在事先規定的限度內,并盡可能提高銀行的凈利息收入。目前,我國一些銀行己建立了資產負債管理部,可以發揮ALCO的職能。但由于專業水平不夠,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R&D的投入,及時把握宏觀經濟變動形勢,準確預測利率。

2、科學識別利率風險。識別利率風險,即分析銀行現有的資產負債狀況承擔了多大的利率風險。識別利率風險的基本方法有:編制缺口分析報告、凈持續期分析、凈現值分析和動態收入模擬四種。可利用計算機建立起來的模型,根據系統提供的各時期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總額、缺口大小和方向、資產負債存續期等,用編制缺口分析報告、凈持續期分析、凈現值分析和動態收入模擬等方法來識別利率風險。

3、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將面臨多重利率風險,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勢在必行。從內部來講,就是通過對資金來源的利率水平與期限的分析來確定貸款利率與轉移資金利率。在確定資金利率的過程中要主要考慮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資金和服務成本;二是預期利潤;三是企業形象,四是客戶結構。通過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導向,引導資金的流向與流量,使資金向低風險、高收益的地域、項目集中,降低總體風險水平;從外部來講,就是要把多余的資金投放在貨幣市場,獲取短期利益,彌補資金來源與運用中的期限缺口。

4、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由于利率是很難準確預測的,以及很大一部分資產負債結構的主動權掌握在銀行的顧客手里,以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的方式來控制利率風險,有時在實踐中很難行得通。于是,各種積極控制利率風險的方法,如遠期合同、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和利率互換等衍生業務應運而生。我國目前還沒有金融衍生品市場,國內的商業銀行暫時還無法開展這些業務而且衍生品市場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因此,我們只能是從規避風險的角度開展此項業務,不宜追求投機利潤。

5、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監控。利率市場化不等于中央銀行退出利率管理,而是責任更大了。中央銀行在開展監管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轉變監管理念,從單純強調安全性向安全和效率并重轉化;二是制定基本利率,由基準利率影響市場利率;三是建立銀行監管評級體系,可以借鑒美國的駱駝氏評級體系;四是發揮銀行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的作用,為各家商業銀行提供一個利率水平協商的平臺;五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六是敦促商業銀行盡早完善內部經營管理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為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