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1 05:35:00
導語: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由于受體制性信貸膨脹及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一直存在著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但從近年國內金融的運行情況來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卻日漸突出,主要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存差越來越大。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數據顯示,截止2006年3月末,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達到318271.65億元,各項貸款為218787.44億元,存差為99484.21億元,而2000年末至2005年末存差分別為31302.47億元、43586億元、24433.28億元、50592億元、64622.49億元、93370.07億元,2001至2005年,金融機構存差增速分別為28.1%,39.24%,16.07%,27.7%,44.49%;二是銀行存貸比越來越低。金融機構存貸比從2000年到2006年3月末依次降為80.26%,78.2%,76.2%,77.04%,74.5%,68.9%,68.7%;三是超額準備金越來越高。1995年,商業銀行有價證券及投資占資金運用的比率僅為5.7%,但到2005年這個比率已經達到26.1%,投資貨幣與債券市場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轉移流動性壓力的重要手段。但2005年3月中央銀行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后,推動了這個貨幣市場利率的持續走低,長期債券到期收益率下跌,收益率曲線變得平坦,市場收益率波動風險加大。在此前提下,盡管超額儲備的收益率僅為0.99%,商業銀行的資金仍然開始向收益相對穩定安全的超額儲備集中。2005年末,全部金融機構超額儲備率達4.17%,有2萬多億元的資金轉存中央銀行,體現出商業銀行過多的流動性找不到合適的運用渠道。
筆者認為,造成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迫使基礎貨幣投放量不斷增加。自2004年5月起,我國貿易差額已經連續兩年多表現為順差,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涌入國內市場,貿易和資本雙順差使得外匯儲備迅猛增長。2006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外貿易順差已達1098.5億美元,超過2005年全年貿易順差總額,創歷史新高。至2006年9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接近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由于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而投放的基礎貨幣也相應的大幅增加,目前,由于外匯占款而投放的基礎貨幣已經達到了央行基礎貨幣投放量的70%以上,這是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二是資本充足率約束促進銀行惜貸行為明顯加大。按照《巴賽爾協議》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的要求,我國2004年初銀監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切實加強了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和考核,多數銀行采取控制信貸規模的方式確保資本充足率符合監管要求,從而降低了貸款投放。同時,由于風險控制手段與風險定價能力欠缺在資本充足率以及銀行改制的約束下,對風險管理的要求更為嚴格,信貸投放趨于審慎。相對于存款超常增長,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已成必然;三是直接投資市場不發達導致銀行存款大幅增加。近年來,受股權分置改革的影響,股市依然持續低迷,雖然近期因大盤股拉動股指節節攀升,但大多數股票卻下跌,投資者往往卻步;銀行理財產品剛剛起步,品種單一,受益小于投資者預期,投資者投資的意愿不強烈;外匯市場、黃金市場、期貨市場不被大多數人認知。加之我國目前養老、醫療、住房、教育、就業體制不建全導致居民消費欲望下降、儲蓄動機增強。由于我國直接投資市場不發達,投資渠道匱乏,公眾將大量維持生計的貨幣資金轉化為保險的銀行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長,截至2006年3月末,商業銀行個人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5.28萬億元,儲蓄率過高已成為銀行資金寬松、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四是直接融資市場加快發展迫使銀行信貸市場空間明顯壓縮。債券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的快速增長,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直接融資產品的不斷涌現,2005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允許非金融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為非金融企業開拓了一條直接融資的新渠道,因發行手續簡便、發行利率比同期銀行貸款利率低,受到企業親睞,對商業銀行貸款產生了明顯的替代效應,加劇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壓力?!笆晃濉睍r期,隨著股票市場改革逐步到位,資本市場必將呈現更大的發展,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市場空間將面臨更大的擠壓;五是現有經營模式與增長方式不合理促進流動性過剩發生??傮w上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仍未擺脫傳統的“存款第一“和以信貸資產為主體的經營模式,以及高度依賴存貸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長方式。在此條件下,一旦存差擴大,必然帶來流動性過剩問題;六是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促進了流動性過剩增長。2004年至2005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三大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剝離不良貸款近1萬億元,國家注資和國外戰略投資者投資約合人民幣6000億元,除補充資本金外,也相應大幅度提高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
二、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風險探討
1.危害金融體系穩定,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銀行流動性過剩與社會資金流動性過剩直接關聯,且相互作用。目前,社會資金流動性持續過剩,而貨幣市場利率低位運行,就會引起投資過熱,當市場不能有效、合理的消化過剩資金,就會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當前我國資金流動性過剩,具有結構性特征,并非是一般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過剩問題,帶有許多非理性特征,貨幣流動性過剩與有效資本相對稀缺同時存在,造成這種結果的最直接原因是資產的分布失衡、期限失衡和資本形成機制效率不高等。其根源在于經濟結構失衡,表現為貨幣的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并存,同時貨幣流動性過剩又反過來惡化了經濟結構性失衡,產生了相互背離的效應,使經濟出現局部過熱和部分產能過剩。這樣,直接危害金融體系穩定,更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2.加大央行貨幣政策執行成本,降低了貨幣政策執行力。筆者認為,流動性過剩促使商業銀行大量持有央行票據,超額準備金高,不僅加大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也使其面臨著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大打折扣的壓力。與多數學者一樣,筆者亦認為,我國已經陷入或逼近了流動性陷阱,這意味著貨幣政策施展的余地縮小,效率降低。
3.減弱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收益能力降低。大量難以得到有效運用的被動負債給商業銀行帶來了高昂的資金成本;而過高的流動性投向資金和貨幣市場尋求出路,并推動貨幣市場主要投資工具的利率持續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產生倒掛的現象,加大了利率風險。其次,國有銀行目標客戶群相似,信貸產品同質化,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同業間對優質客戶和項目貸款的價格競爭日益加劇,直接降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
4.加大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可能引起安全性風險。在現有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下,信貸資產依然是銀行資金運用的最主要方面。在流動性過剩壓力下,為保證業務增長和提高盈利能力,商業銀行存在盲目競相追逐大戶,非理性降低貸款條件的沖動,從而不利于有效防范信貸風險,影響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
5.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閑置資金難以得到高效運用。流動性過剩是實體經濟總需求不足在金融領域的反映。但是,與銀行資金的大量閑置和低效運用并存的,是個人信貸需求、中小企業和欠發達地區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的困境,說明銀行在資金配置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
三、緩解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對策選擇
1.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和諧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政府首先應當調整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均衡、健康發展。在經濟發展上,要加快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改變經濟結構失衡的現狀,促進經濟轉型的實現,采取有效措施將外匯儲備規??刂圃诤侠矸秶鷥?。銀行的轉型依賴于整體經濟的成功轉型。一旦國家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銀行的貸款投向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資金運用渠道會變得多樣,流動性過剩也會迎刃而解;其次,應當盡快建立健全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徹底解決目前群眾呼聲強烈的看病難、讀書難、買房難、就業難等社會問題,增強公眾的經濟安全感,促進收入向消費的轉化;第三,著力建設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
2.規范金融生態秩序,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各相關部門應當建立一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的規范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加大立法的力度,保護銀行債權的優先受償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糾、執法必嚴;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企業、個人的基礎信用數據庫,著力改善社會信用環境,提高社會誠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這樣,商業銀行自然會改變信貸投向,將信貸政策向優質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傾斜,降低銀行的惜貸行為。
3.發揮“窗口指導”作用,構建完善的流動性風險監管系統。人民銀行應根據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發揮“窗口指導”的引導作用,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流動性監控指標體系,并適時做出調整。在考慮到國內商業銀行不同的實際情況后,人民銀行應在存款準備金率、不良貸款比率、流動資產比率、中長期貸款比率、行業貸款集中度等指標比率方面對不同銀行分別規定相應的要求,抑制過熱行業的盲目發展,降低商業銀行貸款的呆壞賬風險,同時避免出現經濟緊縮,使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4.大力發展相關要素市場,培育中介服務機構。要素市場包括風險產品交易市場和不良資產處理市場,比如貸款證券化市場,貸款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產生可預期的穩定現金流的貸款資產進行組合安排,對貸款資產中的收益和風險要素進行分割和重組,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流通和轉讓的證券的過程。貸款證券化不僅可以改善資產結構,提高資本充足率,而且可以顯著改善資產流動性,化解銀行流動性風險。相關的服務中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信用評級機構等。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可以對商業銀行客戶資產的合法性、盈利能力、經營情況提供專業性意見,而資產評估師和信用評級機構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對其客戶的信用狀況、抵押擔保資產的質量進行專業鑒定,從而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商業銀行控制風險的能力。
5.樹立以客戶服務為中心理念,促進經營戰略轉型。積極推進客戶關系管理,建立強有力的營銷服務體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體制和機制,推進組織架構、業務系統、業務流程與信息網絡技術的結合,推行客戶關系管理策略,建立強有力的營銷體系和服務體系,滿足客戶個性化服務的需要。
6.調整業務結構,實現多元化經營。繼續鞏固以結算、代收代付、匯兌、存款賬戶管理、保管箱、國債承銷與兌付業務為主的傳統業務品種,積極擴大市場份額;有重點、有步驟地推廣包括銷售、資信調查、資產評估、銀團貸款、資金清算等為主要內容的中間業務品種;加強研究開發和推出以企業財務顧問、投資咨詢、個人理財、資產證券化、現金管理、資產托管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業務;在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發展趨勢下,著手進行投資銀行、證券承銷、風險投資、資產管理、金融衍生產品等新興業務的探索和研究,為綜合化經營做準備。
7.創新金融產品,增強銀行核心競爭力。銀行應更多的著眼于通過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和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拓寬資金的運用渠道,拓展利潤空間,實現業務結構的轉型,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逐步改變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的問題。以產品創新來疏導流動性,在向綜合化發展的同時強調專業化經營,保持穩健的發展步伐,利用網絡優勢進行產品組合銷售,實現產品和收入的多元化,建設較為完整的產品和服務系列;通過經濟資本的分配和調節,引導銀行各業務線的合理擴張與收縮,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朱睿.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及對策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9)
2.杜海波,戴秀梅.直面流動性過剩,加強金融產品創新[J].現代商業銀行,2006(10)
3.戴蓮,胡廣文.破解流動性過剩難題[J].現代商業銀行,2006(4)
論文關鍵詞:銀行流動性過剩存差資源配置金融創新
論文摘要:要從根本上緩解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需要政府和金融系統各司其職,共同努力,著力改變我國經濟結構失衡以及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不利狀況,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健全流動性風險監管體系,大力發展相關要素市場,促進銀行經營戰略轉型,調整業務結構和創新金融產品,增強核心競爭力,合力破解我國的流動性困局。
- 上一篇:網絡問政作用及其限度調研報告
- 下一篇:科學制度反腐敗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