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銀行內外和諧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3 03:16:00

導語:剖析銀行內外和諧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銀行內外和諧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銀行業總體上是和諧的,其中也存在著諸多不和諧的問題,剖析當前我國金融生態、大中小銀行機構現狀、各地區銀行發展、城鄉銀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銀行;金融生態;和諧發展

銀行是社會的細胞,在建設和諧社會中處于特殊地位。一個發展和諧的銀行業,不僅是社會和諧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要構建和諧銀行,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當前銀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不平衡問題。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總體走向越來越好,中國銀行業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隨著銀行業縱深改革發展,出現了新的不和諧因素。

1我國銀行業存在不和諧的因素

(1)我國金融生態問題不容樂觀。當前困擾我國金融生態的一些突出問題仍然普遍存在,諸如企業違約率高、金融勝訴案件執行難、對金融活動非法干預、金融權利濫用、不良資產高、金融市場不正當競爭等。這些問題除了經濟管理體制的因素外,市場發展不充分、不協調以及運行規則滯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中,由于計劃與行政干預而造成的約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約占30%,國家安排的關、停、并、轉等結構性調整約占10%,地方干預,包括司法、執法方面對債權人保護不力的約占10%,而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占全部不良貸款的20%。此外,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以及未能實行高標準會計準則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機構發展不平衡,大銀行改革發展相對較快,中小銀行,特別是小銀行發展相對滯后。由于大銀行在金融經濟當中的特殊地位,國家將改革的重點實際主要放在大銀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項指標顯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構基本建立并開始發揮作用。而中小銀行特別是小銀行改革發展相對滯后。對大銀行的歷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綜合措施進行劃界,先后兩次對不良資產進行集中處理,而中小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協助處置,由于各地對處置中小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視程度不同,相應采取的措施各異,至今相當一部分機構的包袱并沒有得到化解。對大銀行,國家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和動用外匯儲備,以及財政注資等方式增加資本金,使資本充足水平顯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銀行資本充足率均超過了10%,而中小銀行的資本金主要依靠股東增資和自身積累,部分上市銀行則主要依靠上市融資。大銀行具有國家信譽,無論是對國內外投資者,還是金融消費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銀行改革發展始終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對其改革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中小銀行的政策支持比較缺乏,在辦理存款、結算、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還存在不合理的歧視性政策,比如有的規定預算外資金必須存在大銀行,住房公積金及其配套貸款只能在大銀行辦理,財政、軍隊、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銀行機構等,不僅限制了存款業務,也影響中間業務的發展。

(3)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改革發展較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改革發展相對滯后,由于種種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迅速擴大,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等不同的經濟帶,不同經濟帶之間的金融發展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資料顯示,銀行體系資金來源區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東部地區,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不僅存款數量小,而且結構相對單一,主要是儲蓄存款,這種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4)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發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發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是農村先于城市,而金融體制的改革卻是城市先于農村,城市金融改革啟動相對較早,力度相對較大,步子相對較快。目前,城市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進公司治理改革,初步開始實施經營企業化、管理集約化、業務垂直化、機構扁平化。相對于城市金融而言,農村金融基本還是按照行政區劃設置機構,業務單一、管理粗放、風險突出、改革滯后。城市金融機構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構,內控制度相對健全,經營機制比較靈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統,IT覆蓋率基本達到100%。農村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內部控制薄弱,經營機制不靈活,IT覆蓋率低,轄內尚未聯網。城市金融的整體發展水平較高,金融機構之間主要是服務水平和質量的競爭。農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競爭,且惡性競爭比較嚴重。城市的征信體系已開始建立,理性消費群體初步形成,信用環境相對較好。農村尚未建立征信體系,逃廢債現象嚴重,執法環境差,信用環境建設落后。

2促進我國銀行業和諧發展的思考

(1)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和諧發展。從金融生態角度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問題,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觀念的體現。我國是一個正在轉型的經濟體,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則和制度雖然還不完善,但金融生態環境總體上在逐步改善。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外資金融機構大批進入國內金融市場,金融資產也快速增長。而且,隨著市場改革的逐漸深入,金融調控和管理更加市場化,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主體地位逐步得以確立,金融經濟法律制度不斷完善。這些變化為國有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與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商業銀行實現健康和諧發展,不僅取決于銀行自身的努力,還需要銀行發展外部環境的改善,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是促進商業銀行實現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

(2)建立風險控制構架和制度。其監管目標是以突出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風險識別和評級、內部控制機制約束,建立銀行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對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中的不良貸款、非信貸資產中的不良資產和表外業務風險狀況進行全面監測和考核,進行同質同類機構的評估;分析現場檢查中發現的屢查屢犯問題,進行持續監管,督促銀行進行整改,并從制度上進行彌補;對重點機構和重點企業的貸款、對大額貸款、關聯交易、集團授信和房地產等高風險業務密切關注,適時進行風險提示和窗口指導;以案件專項治理為契機,加大監管力度,防范操作風險,規范操作性業務制度,建立合規部門;加大非現場監管力度,突出風險監測和預警,包括強化不良資產分析考核制度,對各類信貸資產進行準確分類,落實撥備,核查貸款遷徙情況,實施對貸款的動態監控;探索對銀行內控的綜合考核評價制度,指導、督促銀行管好內控。

(3)加快中小銀行改革和風險處置步伐,縮小機構發展差距。鼓勵和引導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管理水平較高的地方金融機構跨區域經營;允許城市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兼并收購周邊地區的城市信用社。加快業務創新,支持中小銀行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推出符合當地特點的金融服務產品,為城鄉經濟、中小企業和城鄉居民服務。強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地方性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和股權改造,推動中國治理建設。加大風險處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組改造步伐,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實現停業整頓的城市信用社平穩退出市場。在地區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風險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處置進度。改善中小銀行機構的發展環境,抓緊研究建立中小銀行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積極推動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配合有關部門研究中小銀行發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改革發展步伐,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鼓勵中資銀行業機構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機構,發展業務。對在西部地區投資、收購、新設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放開市場準入的資本范圍限制,審核時設立綠色通道,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適當調低注冊資本、營運資本的最低限額;適當調整投資人資格及入股限制;適當調整業務準入條件與范圍;適當調整高管人員及從業人員資質要求;繼續鼓勵外資銀行機構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扶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信用環境建設,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提高指法水平,營造本地區良好的信用環境。公務員之家

(5)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支農的合力,按照產權股份化方向改革農業銀行,經國家扶持、自身重組,改造為繼續姓“農”的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按照功能擴大化方向改革農業發展銀行,擴大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增強支農服務功能。在支農上政策性金融服務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按照經營現代化方向改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將絕大多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分期分批改造為現代金融企業;不具備商業經營的地區逐步以政策性業務為主。根據郵政儲蓄銀行組建進程和管理能力,逐步開放資產業務,增加農村資金投入總量。利用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機會,向商業銀行發行支農特別國債或特別行政性金融債,由政策性銀行投向農村,由農信社,重點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貧困縣種養業的資金需求。

(6)發揮外資銀行正面效應,促進金融和諧發展。只有當外資銀行的正面效應超過其負面效應時,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個金融業的和諧發展,中國銀行業積極鼓勵外資銀行參與市場競爭將有利于促進金融體系的和諧運行。

參考文獻

[1]唐雙寧.關于銀行業和諧發展的思考[J].銀行家,2006,(11).

[2]董艷玲.試論如何利用外資銀行促進金融和諧發展[J].金融與經濟,2007,(1).

[3]盛明溪.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和諧發展[J].濟南金融,2006,(4).